开幕式
时间:9:00-9:20
主持人:
蒋洪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
致辞人: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
刘方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第一场 主题报告
时间:9:20-10:50
(每位报告人发言2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蒋洪生
主题报告一
时间:9:20-9:50
报告人:鲁太光
题目: 马克思为什么批评欧仁·苏?
主题报告二
时间:9:50-10:20
报告人:贺桂梅
题目: 文本场域与21世纪中国文化研究
主题报告三
时间:10:20-10:50
报告人:刘方喜
题目:“机器论片段”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
合影 茶歇 20分钟
第二场 物质生产、科技革新与文化变迁
时间:11:10-12:30
(每位发言人发言时间12分钟,本场讨论时间20分钟)
主持人:刘方喜
发言人(5人)
秦兰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论对话机器:新拟像生产及其后果
王肖帆(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AI智能时代艺术生产的主体性困境——基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互文性为视角
魏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作为南方认识论关键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张墨研(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浅议“技术决定论批判”与“人民电影”——重访威廉斯《电影与社会主义》
午饭(盒饭) 12:30-13:15
第三场:文本与现实
时间:13:15-14:35
(每位发言人发言时间12分钟,本场讨论时间20分钟)
主持人:崔柯
发言人(5人)
叶青(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重审马克思论喜剧
汪尧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摇晃的现实主义:本雅明《巴黎通信》中的库尔贝问题
冯巍(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
重绘“第三种文化批评”
德怀特•麦克唐纳与美国时期的法兰克福学派
初金一(耶鲁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
格奥尔基·达涅利亚电影《护照》的移动美学
吴辰宣(北大批评理论研究中心)
阶级意识与日常生活:对阶级理论的当代反思
茶歇 10分钟
第四场 阐释与批判
时间:14:45-15:55
(每位发言人发言时间12分钟,本场讨论时间22分钟)
主持人:汪尧翀
发言人(4人)
谢俊(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
孤独个体与“集体”“团结”:对杰姆逊的“民族寓言”的一个积极辩护
王佳明(北京大学中文系)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新艺术终结论”
张鹏瀚(北京大学中文系)
症候、怀疑与后批判的难题性
吴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传统与批判的辩证:解释学的传统之争再审视
茶歇 10分钟
第五场 文本内外:中国与世界
时间:16:05-17:45
(每位发言人发言时间12分钟,本场讨论时间28分钟)
主持人:鲁太光
发言人(6人)
刘永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本研究
刘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周扬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关联
李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螺旋上升的形式与政治——吴组缃《一千八百担》释读
路杨(北京大学中文系)
劳动如何政治化:草明小说与“社会主义工业”的问题化
艾士薇(武汉大学文学院)
巴迪欧的中国新工人诗歌读解及其政治构想
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化革命:雷蒙·威廉斯与中国(1967-1980)
闭幕致辞
时间:17:45-18:15
致辞人
刘方喜
鲁太光
蒋洪生
晚餐
18:30-20:30
【“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简介】“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主办的系列论坛,采用轮值办会制度,旨在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文化理论中的经典及前沿问题展开长期合作及研讨。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以“文本与世界”为题,是为本系列论坛的第三期。
地铁:北京大学地铁站A口(西北口)下,往北走几步,自北京大学东侧门刷身份证入校(需预约),入东侧门后,用手机导航到采薇阁即可。步行时间约为15分钟,亦可在入校后选择共享自行车骑行,骑行时间约为7分钟。
打车:打车到北大东侧门刷身份证入校(需预约),再用手机导航到采薇阁;或者打车到博雅酒店,从博雅酒店西南侧的北京大学小北门报身份证号进,再用手机导航到采薇阁。
开车:尽早联系会务组蒋洪生,将车号上报申请,申请批准后可入校,校内限速20公里每小时。
设计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