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2025十大发展趋势

学术   2025-01-14 00:01   辽宁  





1月11日

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在北京大学举行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

“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

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意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文化出海等议题

特邀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学者们

分享经验,碰撞思想

探讨建设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的

理论思考、产业创新

值此论坛开幕之际

北京大学发布

2024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报告

202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一起来看“2025北大报告”!


01

2024年度

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新质生产力驱策文化业态迭代焕新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文化业态的迭代焕新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类型和形式,还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中一系列新业态不断产生,如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新捷径。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质生产力对传统展览、演艺等呈现方式进行了迭代革新,不仅为观众带来更为多元、虚实结合的观演体验,还激发了新的创意内容业态诞生。以浙江新昌“山海经奇”沉浸式奇幻秀、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上海博物馆“一站式”文旅消费新场景、线下大空间沉浸式文旅项目《消失的圆明园》等为代表,智慧文旅、虚拟数字人、线上博物馆、云端演唱会、数字艺术园区等诸多文化产业新业态纷纷涌现。这些新业态不仅让消费者更加深入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还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多样体验的需求,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文化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整营销策略,锁定受众群体。这种转型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2.人文经济激发人民城市发展新动能

人文经济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还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城市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人文经济是一种将人文因素与经济活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它强调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以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人文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手段。2024年,越来越多城市通过出台政策支持、打造特色文化IP、发展文旅产业等,来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最大合力。在此进程中,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积极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业态、新产品。例如,一些城市利用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复原与展示,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有的城市则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游客与投资者的目光;更有城市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设计、公共服务、商业街区等各个领域,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还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化跨界融合缔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文化产品和服务从单一的线下或线上模式,拓展到虚实结合的多元场景,文化消费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中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反映了文化与科技、旅游、消费等领域深度融合的趋势。通过技术的引入,如XR、AR、AI,文化产品和服务从单一的线下或线上模式,拓展到虚实结合的多元场景,创造出虚拟博物馆、元宇宙展览等沉浸式体验;同时文化消费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如书店与咖啡厅、艺术与旅游的结合,使文化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业态创新方面,“文化+科技”推动生成式AI等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文化+旅游”带动非遗主题旅游和夜间经济发展,而文化IP与商业的联名合作更是激发了IP授权等新业态的繁荣。与此同时,数字化与平台化变革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模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文化内容实现精准传播,用户也通过众筹和UGC从单纯的观众转变为共创者与传播者。跨界融合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多元需求,也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输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首发经济擎动中国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为文旅行业引入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文旅项目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还可以促进文旅行业的创新升级,实现文旅消费的多元化和高品质发展。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系统部署,强调“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以及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涵盖了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反映了消费者对新颖、高端产品的强烈追求,也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直接表现。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首发经济不仅可以提升文旅项目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还可以促进文旅行业的创新升级,实现文旅消费的多元化和高品质发展。例如成都东郊记忆,通过构建“首店+街区”的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业生态圈,而北京首钢园通过策划“首店”“首发”“首秀”等品牌时尚活动,成功打造了科幻产业集聚区。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为文旅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当前,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首发经济的支持力度。例如,上海、成都等城市都推出了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涉及到了营商环境优化、品牌宣传推广等多个环节,为文旅行业引入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5.人工智能深度重塑文化创作与消费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拓宽了创作者的表达边界,深刻改变了文化消费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优化,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对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AIGC从井喷式发展走向场景式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已全面渗透至文化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环节,推动了创作模式与生态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在创作领域,生成式AI技术为艺术创作、影视制作、游戏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拓宽了创作者的表达边界,让虚拟人创作、自动化脚本生成等成为可能。在消费层面,AI通过个性化算法推荐和交互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消费方式,不仅精准匹配用户需求,还通过虚拟助手、沉浸式体验等手段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人工智能推动了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为内容策划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深度重塑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效、个性化文化体验的期待,也催生了新兴职业和业态,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同时对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6.影游联动拓宽文旅融合新领域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影游联动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创新的旅游体验,推动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多维创新,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已表现出网生代背景下文化跨媒介联合生产的不可逆趋势。影视、游戏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重构与升级的重要动力。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游戏凭借产业的快速发展,凭借其庞大的受众基础和游戏化审美趋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样,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城市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开发相关旅游资源的富矿。影游联动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创新的旅游体验,拓宽了文旅产业的新视野,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根据《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公示名单》,77家游戏公司和13个游戏类项目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的重点扶持对象,显示出游戏在文化传播中的日益重要性。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基于经典文学和影视剧《西游记》焕发新活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热潮。游戏中的古建筑场景高度还原引发了“跟着悟空游山西”的旅游热,山西景区的旅游热度大幅攀升,国庆假期游客量较去年增长46.90%。其中,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小西天、悬空寺、鹳雀楼景区等27个游戏取景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影视作品带动城市旅游的案例也屡见不鲜,2024年,影视剧《我的阿勒泰》再次掀起文旅热,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夜走红。数据显示,仅上半年,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84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0.25%,实现旅游收入163.41亿元,同比增长35.28%。从影视与游戏的跨界合作到现实景区的联动,影游联动正推动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多维创新,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并为文化传播和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7.农体文商旅联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以创意农业为根基,以历史文脉为资源,以体育竞技为热点,以休闲旅游为业态,以艺术商业为桥梁,焕新原乡文化,点亮乡愁经济,共绘中国式新农村蓝图。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村歌、村排、村马、村T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以创意农业为根基,以历史文脉为资源,以体育竞技为热点,以休闲旅游为业态,以艺术商业为桥梁,持续加大对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大联盟,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农体文商旅融合发展规划更加有序高效,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乡村商业设施与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各类地方文化活动带火了特色乡村人文旅游,助力农味生活更加丰富精彩,特别是以民间体育赛事、艺术节展、非遗市集等打造深度场景游与在地文化体验游,吸引更多的普通游客和背包客。创意农产品则借助乡村艺术季、古建游、定向赛等拉动消费热度。乡村、企业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演艺团体开展多边合作,合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共绘中国式新农村蓝图。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构成乡村文化产业矩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新时代中国乡村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孕育好风尚、展现新风貌,焕新原乡文化,点亮乡愁经济,全面促进未来理想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8.情绪消费与圈层消费催生文化产业增长新契机

以消费者的情感为主导的消费行为,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特定消费群体……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情绪消费与圈层消费作为当代文化产业消费的新增长点,正逐渐重塑消费市场的格局,为文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情绪消费是以消费者的情感为主导的消费行为,它关注的是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在文化产业中,情绪消费的作用日益凸显。如北京、杭州地区的寺庙游成为情绪宣泄的途径、上海、广州等举办的City walk则重视情绪治愈、影视主题盲盒通过高颜值的设计与高度的不确定性迎合了受众追求刺激的情绪价值;而洛阳古墓博物馆《忘川遗书》剧本、漂移式多维体验《知音号》《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沉浸式文化消费的爆火,更是满足了个体对于强烈情感共鸣和心理满足的情绪诉求。另一方面,圈层消费是指消费者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特定消费群体,并在这一群体内部进行消费活动及分享消费体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化产业开始逐渐在动漫潮玩、影游结合、演唱会经济、微短剧文旅等领域细分出不同市场。圈层内部对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传播,有利于提升传播效率、社会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定制化文创产品、个性化演艺服务、线下粉丝见面会等圈层消费的产物,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9.“康养+疗愈”撬动银发群体文化消费新支点

康养文旅产业逐步打破传统界限,融合多业态,形成了复合、多元的产业系统,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在“文旅+”产业领域内展现出极大的成长空间。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一举措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提升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康养+疗愈”作为一种创新且充满潜力的文化消费模式,已经成功跻身为银发经济的关键入口场景,并在“文旅+”产业领域内展现出极大的成长空间。各地政府对此新兴赛道给予高度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康养文旅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因此,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康养文旅产业逐步打破传统界限,融合养老、养生、医疗、文化、酒店、旅居等多业态,形成了一个复合、多元的产业系统,并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当前,多地已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优势产业,逐步探索并发展出两大主流康养文旅模式:一种是“医疗+旅游”模式,另一种是“养生+旅游”模式。在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康养型民宿、康养型公寓以及各类相关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康养文旅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当然,随着康养文旅赛道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整个产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与产业服务生态的相对不成熟之间的矛盾、项目落地、运营及盈利等问题,也需要寻求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10.数智赋能跃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效能

文化数字化的兴起,深入推动了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积极回应了加速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时代需求,以及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迫切愿望。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数智科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蓄力量并赋能。文化数字化的兴起突破了信息传播的瓶颈,超越了传统时空的局限,显著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力,极大地促进了全民文化的共享。这一趋势不仅深入推动了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还积极回应了加速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时代需求,以及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迫切愿望。2024年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持续深化,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步伐也在加快。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文化惠民工程,致力于提升新质文化生产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并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IP。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的社区级数字文化馆,打造家门口便捷友好的数字应用服务场景,包括数字阅读、智慧导览、云展演等。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积极培育文化数字化的消费场景,推动文化机构在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化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比如,数字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运营,兼顾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同时重点发展乡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文化产业,依靠数字化手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高质量供给,夯实全民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2

2025年度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预测


1.数字技术催化文化消费分级与场景重构

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推动数字文化资源的规模化转化、共享化使用与集成化应用,为文化产业开辟了广阔的数字蓝海。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战略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2024年11月人大国发院“双周政策分析会”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新场景”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关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参与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数字技术全面全链赋能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实挑战与未来探索”几个要点,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文化消费在供需互动中不断演进,消费需求的提升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高质量供给,未来,数字化文化消费分级需要深入探讨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相互动态关系。伴随5G+8K、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全息影音等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推动数字文化资源的规模化转化、共享化使用与集成化应用,为文化产业开辟了广阔的数字蓝海。这些新场景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沉浸式、互动性消费体验的需求,沉浸式体验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场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技术应用的成熟,围绕“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的融合,探索数字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培育标准服务与定制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将为数字消费开辟新的蓝海,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2.文化IP深度开发推动跨界共融成为潮流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跨界共融模式,提高了文化IP的市场竞争力,也带来了更多的IP新业态和新模式。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文化IP的深度开发更聚焦于内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上。通过深入挖掘IP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新内容。文化IP的跨界融合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游戏、影视、动漫、文学等领域的IP联动愈发频繁。通过衍生作品或改编作品的推出,成功实现了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例如2024年8月爆火的《黑神话:悟空》成为游戏行业的现象级IP。游戏中融入的中式美学符号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仅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目光,还有力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并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游戏中的取景地更是一跃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线上与之相关的视频内容累计播放量已突破百亿大关。这种深度挖掘文化IP背后的内涵与价值,是推动多领域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此外,文化IP在消费端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多款游戏IP通过跨界联名的周边产品销售,在2024年取得销售额的新突破,展现了游戏IP在周边衍生品与零售领域的巨大商业价值;也表明,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正在推动文化IP开发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跨界共融模式,提高了文化IP的市场竞争力,也带来了更多的IP新业态和新模式。这种趋势在推动产业创新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连接性与活力。



3.“低空经济+文旅”打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

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更是产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低空经济+文旅”的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工信部等四部门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中提出,推动在山西、内蒙古、上海等地开展“通用航空+”示范,鼓励开发多样化低空旅游产品,推进“通用航空+旅游”应用示范。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推出多种类型特色旅游产品,支持‘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低空经济+文旅”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提升旅游消费体验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长沙等十余个城市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无人机、轻型飞行器等设备通过搭载高清摄影设备,为文化遗址、历史古迹等提供全方位的空中记录,帮助游客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化资源。在此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创等领域得到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管理。总体来看,“低空经济+文旅”不仅是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更是产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这一新趋势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新增长引擎。



4.数字平台驱动文化产品个性化定制与服务消费

数字平台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丰富、个性化且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构建起涵盖内容订阅、线上体验及线下延伸的全流程服务生态,让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创作者与深度体验者。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正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数字平台已成为文化产品生产、分发及消费的关键枢纽,它们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个性化且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文化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化输出,而是能够依据用户的兴趣、习惯及情感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与定制。例如,用户如今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参与到专属艺术品的定制、个性化剧本的创作,甚至是虚拟角色的设计中,享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在服务消费领域,数字平台构建了一个涵盖内容订阅、线上体验及线下延伸的全流程服务生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消费闭环,有力推动了文化形态从“物质”向“体验”的转变。这一趋势不仅显著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用户黏性与商业价值,还促使“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让消费者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作者与深度体验者。此外,随着平台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类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文化平台正经历着进一步的分化与细分,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个性化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走向全面深度融合

中国文化产业将与乡村振兴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将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将成为推动当代中国乡村实现美丽“蝶变”的新动力。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深入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面向“十五五”规划的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我们既要注重外在形态的塑造,更要重视内在精神的培育。中国文化产业将与乡村振兴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旨在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双重目标,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农业农村部将携手中国文联等机构,持续组织各类高品质的乡村文体活动。通过引入现代商业模式,生动讲述乡村故事,提振乡村文化经济,确保文化惠民政策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全国各地,使城乡人民都能享受到更加充实、丰富、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乡村将因地制宜地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特别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加强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让乡村保持其原有的本真风貌;同时,通过创意手段激活乡村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鼓励特色鲜明的中国式乡村积极申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度融合,不仅将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将日益成为推动当代中国乡村实现美丽“蝶变”的新动力。



6.数字治理体系完善助推文化产业有序高效发展

在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推动下,未来文化产业数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涌现出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数字治理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数字化手段,可实现对文化产业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进行优化,更加便捷地获取创新资源,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近年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家科技企业推出了全国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治理手段实现对文化资源的精准分类、整合与共享。通过建设全国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可以对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精准分类和高效整合,并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整合不仅降低了重复开发的成本,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数据支撑。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能够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精准发力,解决区域文化利用不足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企业也可以通过分析文化消费趋势,精准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的精准化发展。在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推动下,未来文化产业数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涌现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7.数实融合提升文化遗产展示水平与保护利用成效

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数实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趣味性、体验感和沉浸感,正成为推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力量。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思维的融入,数实融合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启新篇章,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数字技术与实体文化遗产的融合(数实融合)正成为推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力量。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文化遗产的数字形式展示成为可能。如“数字敦煌”通过高精度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全球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数字中轴”项目,则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化呈现,使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得以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趣味性、体验感和沉浸感,并据此让广大受众能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近距离地观赏和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建模、数字存档和虚拟修复,我们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精准保护和科学管理。如利用AI技术对文物状态、空气环境、物理结构、古建病害等展开高效监测和动态分析,并为既有破损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修复方案。这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文化遗产的损坏和遗失,还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8.“引培用”人才机制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精准引进、全面培养及高效利用人才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向多元化、高层次升级,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引培用”人才机制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正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引进、全面培养及高效利用人才资源,为文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2024年,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多地出台了针对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顶尖文创人才回归或加盟。预计2025年,政府在文化产业人才方面的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大,包括出台更多针对高端人才的激励措施、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等,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随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文化产业也将更加注重人才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向多元化、高层次升级。同时,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预计企业将会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如股权激励、项目承包等,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并与政府一道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9.国际文化合作与全球艺术传播彰显大国风范

文化强国战略犹如气势恢宏的大写意,而中华文化的精准化国际传播则是其传神写照的工笔画,中国文化企业应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探索“文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释放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坚定决心。文化强国战略犹如气势恢宏的大写意,而中华文化的精准化国际传播则是其传神写照的工笔画。持续深入推动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中外文明的深度交流与互鉴。中国文化企业应深刻洞察全球受众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应用和新场景,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出海模式。例如,加强与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交流与合作创研,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并拓宽中国文化艺术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渠道。2024年,保利文化与美高梅签署的《文化艺术项目总体合作协议书》以及双方联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同年,中意两国迎来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恰逢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此外,中法两国也庆祝了建交60周年,双方共同举办了中法文化旅游年,使得中意、中法的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未来,中国将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旅游企业、艺术节展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策划并实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项目,积极探索“文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与全球各类产业的融合创新,实现多方共赢,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



10.文化消费提档升级带动创意产业品质优化

文化消费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将更加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滑动查看更多解读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消费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提档升级,这一趋势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生活,也深刻影响了创意产业的品质优化。2024年,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持续增强,推动了创意产业在设计创新、技术融合、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全面提升。2025年,随着消费者偏好的进一步细分,文化消费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兴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将更加丰富多样,满足消费者更加精细化的需求。其次,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文化消费将更加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意味着将有更多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文化消费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沉浸式、全景式的文化体验。再次,在品牌塑造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越来越多创意产业企业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同时,政府和企业将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系列变革下,文化消费与创意产业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如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进而促使新的业态和模式将不断涌现,诸如数字文化旅游产品、在线艺术教育平台等将成为市场的新热点。




2025年1月11日,主题为“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本次论坛包括主论坛、主题论坛、创意管理峰会、智库对话、青年学者研讨会等多场活动。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意、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文化出海”等话题展开研讨,从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等各个层面,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The Forum o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ies)由北京大学主办,是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沟通与交流为宗旨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新年论坛创办于2003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二届,始终致力于在学术与现实的交融中洞察国际形势和国内趋势,以最深切的公共情怀、最缜密的学术思辨、最锐意的进取精神,实践创新怀纳全球,献智中华。

设计学理论 

声明: 
       本平台为公益性质,主要支持设计学、美术与书法、设计、艺术学等学科和专业的国家政策发布、科研理论、讲座论坛、招生讯息、院校展示等资讯,各大科研院所的相关讯息可以免费发布。联系合作投稿微信:view64127957

设计学理论
传播设计理论知识,讲好中国设计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