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色小字关注公众号
1. 饲料原料价格波动:
(1)玉米:2025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情况汇总如下:
1. 价格波动情况
- 月初:玉米价格相对平稳,市场供应充足,需求稳定。
- 月中:价格出现小幅上涨,主要因部分地区降雪影响运输,导致局部供应紧张。
- 月末:价格趋于平稳,市场供需恢复平衡,政策调控效果显现。
2. 影响因素分析
- 供需关系:1月是玉米消费旺季,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增加,但市场供应充足,整体供需平衡。
- 天气因素:月中北方降雪影响运输,导致局部供应紧张,价格短期上涨。
- 政策调控:政府通过储备粮投放等措施稳定市场,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 国际市场: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因国内供需相对独立。
3. 未来展望
- 短期:随着天气好转和政策调控,玉米价格将保持稳定。
- 中长期:需关注种植面积、天气和政策变化,这些因素将继续影响价格走势。
总结:2025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波动较小,供需、天气和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预计未来价格将保持稳定。
(2)豆粕:2025年1月国内豆粕价格情况汇总如下:
1. 国内一月份豆粕价格的典型波动特征
- 春节备货行情:1月中下旬养殖企业和饲料厂通常提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可能推升价格,但需关注备货节奏是否提前或延后。
- 南美天气炒作:国际市场对南美大豆产区的天气敏感,若出现极端天气(如拉尼娜现象),可能引发豆粕价格短期剧烈波动。
- 油厂开机率与库存:若油厂因环保限产或利润不佳降低压榨量,豆粕供应减少可能支撑价格;反之,高库存可能导致价格承压。
2. 2025年1月潜在风险与关注点
-南美大豆生长情况:2024年底至2025年初南美大豆关键生长期的天气变化。
-中美贸易政策:若美国大豆出口政策或中国进口关税调整,可能影响大豆进口成本。
-国内养殖业复苏进度:生猪产能去化或补栏节奏直接影响豆粕需求。
-替代品供应:菜籽进口量、国产菜籽产量对菜粕供应的影响。
总结:1月份豆粕价格波动是供需博弈、国际传导与季节性因素的综合结果。若南美大豆供应稳定、国内养殖需求平稳,价格可能窄幅震荡;若出现极端天气或需求超预期,价格可能快速上涨。
(3)菜粕:2025年1月国内菜粕价格情况汇总如下:
一、影响菜粕价格的核心因素
1. 菜籽供应与进口
- 国内菜籽产量有限,菜粕供应高度依赖进口菜籽(主要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一月份正值北半球冬季,加拿大菜籽出口节奏可能影响国内菜籽到港量。
- 若进口菜籽到港量减少或延迟,可能导致油厂菜籽压榨量下降,菜粕供应紧张,推高价格。
2. 水产饲料需求季节性变化
- 一月份是水产养殖淡季,菜粕需求通常较低。但若气温偏高或养殖户提前备货,可能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 若豆粕价格较高,饲料企业可能增加菜粕添加比例,间接提振菜粕需求。
3. 替代品价格竞争
- 豆粕是菜粕的主要替代品,豆粕价格波动对菜粕影响显著。若豆粕价格大幅上涨,饲料企业可能转向菜粕,推高菜粕价格;反之,豆粕价格下跌可能压制菜粕需求。
- 棉粕、花生粕等其他蛋白原料的价格也会影响菜粕需求。
4. 国际市场联动
- 加拿大菜籽期货价格: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菜籽出口国,其期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国内菜籽进口成本。
- 汇率与海运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海运费用上涨可能推高菜籽进口成本。
5. 政策与库存调控
- 国家对菜籽进口的政策(如关税、检疫要求)可能影响进口量。
- 油厂菜粕库存水平:若库存偏低,供应紧张可能推高价格;若库存偏高,价格可能承压。
二、2025年1月潜在风险与关注点
1. 加拿大菜籽出口情况:加拿大菜籽产量及出口节奏对国内菜籽供应至关重要。
2. 豆粕价格走势:豆粕与菜粕的价差变化直接影响菜粕需求。
3. 国内水产养殖恢复情况:若气温偏高或养殖户提前备货,可能对菜粕需求形成支撑。
4. 政策变化:国家对菜籽进口的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供应。
总结:若豆粕价格强势、进口菜籽供应紧张,菜粕价格可能上涨;若水产需求疲软、豆粕价格下跌,菜粕价格可能承压。
(4)小麦:2025年1月国内小麦价格情况汇总如下:
一、影响小麦价格的核心因素
1. 供需关系
- 供应端:一月份是小麦市场的相对平稳期,新季小麦(夏收小麦)已入库,市场供应主要依赖库存和进口。若库存充足,价格可能保持稳定;若库存偏低,价格可能上涨。
- 需求端:春节前是面粉加工企业的备货高峰期,面粉需求增加可能推高小麦价格。此外,饲料企业在小麦价格低于玉米时可能增加小麦替代量,进一步提振需求。
2. 政策调控
- 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每年公布的小麦最低收购价对市场价格有支撑作用。若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国家可能启动托市收购,稳定价格。
- 备粮拍卖:国家通过拍卖储备小麦调节市场供应。若拍卖量增加,可能压制价格;若拍卖量减少,可能支撑价格。
3. 替代品价格竞争
- 玉米与小麦价差:当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时,饲料企业可能增加小麦用量,推高小麦需求;反之,玉米价格下跌可能减少小麦需求。
- 进口小麦价格:国际小麦价格波动会影响国内进口小麦成本,进而影响国内价格。
4. 国际市场联动
- 国际小麦价格: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的产量和出口政策对国际价格有重要影响。若国际价格上涨,可能带动国内价格跟涨。
- 汇率与海运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海运费用上涨可能推高进口小麦成本。
5. 天气与物流因素
- 冬季天气可能影响小麦运输,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降雪、寒潮可能导致物流不畅,局部地区供应紧张,推高价格。
二、一月份小麦价格的典型波动特征
- 春节备货行情:一月份临近春节,面粉加工企业通常提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可能推升价格。
- 政策托底效应: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储备粮拍卖对价格有较强支撑作用。
- 替代需求变化:若玉米价格较高,饲料企业可能增加小麦用量,提振小麦需求。
总结:若春节备货需求强劲、玉米价格较高或国际小麦价格上涨,国内小麦价格可能上涨;若供应充足、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价格可能保持稳定。建议结合实时数据和市场情绪灵活应对。
2. 养殖行情价格波动:
(1)外三元毛猪:2025国内1月份外三元毛猪价格的波动情况分析如下:
一、影响外三元毛猪价格的核心因素
1. 供需关系
- 供应端:一月份是生猪出栏的旺季,养殖企业通常在春节前集中出栏以回笼资金。若出栏量大幅增加,可能导致供应过剩,价格承压;若出栏量低于预期,价格可能上涨。
- 需求端:春节前是猪肉消费旺季,居民腌制腊肉、香肠等传统习俗推动需求增加,可能对价格形成支撑。
2. 季节性消费变化
- 春节备货需求:一月份临近春节,屠宰企业和贸易商通常提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可能推高价格。
- 消费习惯:南方地区腌制腊肉的需求通常在12月至1月达到高峰,对猪价形成短期提振。
3. 政策调控
- 储备肉投放:国家可能通过投放储备冻猪肉来平抑市场价格,若投放量较大,可能压制猪价。
- 环保与防疫政策:环保政策对养殖场的影响、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措施可能影响生猪供应。
4. 养殖成本与利润
- 饲料价格: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若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户可能加速出栏,增加短期供应。
- 养殖利润:若养殖利润较高,养殖户可能压栏惜售;若利润较低,可能加速出栏。
5. 疫病与天气因素
- 非洲猪瘟等疫病:疫病的爆发可能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供应减少,推高价格。
- 天气影响:冬季极端天气(如寒潮、大雪)可能影响生猪运输,导致局部地区供应紧张。
二、一月份外三元毛猪价格的典型波动特征
- 春节前价格上行:由于春节备货需求旺盛,猪价通常在一月份呈现上涨趋势,但需关注出栏量是否同步增加。
- 出栏节奏影响:若养殖户集中出栏,可能导致供应过剩,价格短期回调。
- 疫病风险:冬季是疫病高发期,若疫病爆发,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推高价格。
总结:若春节备货需求强劲、出栏量低于预期或疫病风险上升,猪价可能上涨;若出栏量大幅增加或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价格可能承压。
(2)鸡蛋:2025年1月国内鸡蛋价格情况汇总如下:
一、影响鸡蛋价格的核心因素
1. 供需关系
- 供应端:一月份是蛋鸡产蛋的淡季,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蛋鸡产蛋率通常下降,供应量减少可能推高价格。
- 需求端:春节前是鸡蛋消费旺季,居民采购量增加(如制作糕点、年货),餐饮行业备货需求上升,可能对价格形成支撑。
2. 季节性消费变化
- 春节备货需求:一月份临近春节,食品加工企业、餐饮行业和居民家庭通常提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可能推高价格。
- 节假日效应:春节期间的消费高峰可能使价格在节前上涨,节后回落。
3. 饲料成本
- 玉米和豆粕是蛋鸡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若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户可能减少补栏或淘汰老鸡,导致供应减少,推高鸡蛋价格。
- 若饲料价格下跌,养殖成本降低,可能刺激补栏,增加后期供应。
4. 天气与物流因素
- 冬季极端天气(如寒潮、大雪)可能影响鸡蛋的运输和储存,导致局部地区供应紧张,价格短期上涨。
- 气温较低时,鸡蛋储存时间延长,供应压力可能缓解。
5. 疫病与养殖户行为
- 疫病(如禽流感)的爆发可能导致蛋鸡存栏量下降,供应减少,推高价格。
- 养殖户的补栏和淘汰行为:若养殖利润较高,养殖户可能增加补栏;若利润较低,可能加速淘汰老鸡。
二、一月份鸡蛋价格的典型波动特征
- 春节前价格上涨:由于备货需求旺盛,鸡蛋价格通常在一月份呈现上涨趋势。
- 节后价格回落:春节后需求下降,价格可能回调。
-*供应偏紧:冬季蛋鸡产蛋率下降,供应减少可能支撑价格。
总结:若春节备货需求强劲、蛋鸡存栏偏低或饲料成本上涨,鸡蛋价格可能上涨;若供应充足或节后需求回落,价格可能回调。建议结合实时数据和市场情绪灵活应对。
(3)白羽肉毛鸡:2025年1月国内白羽肉毛鸡价格情况汇总如下:
一、影响白羽肉毛鸡价格的核心因素
1. 供需关系
- 供应端:一月份是肉鸡出栏的旺季,养殖企业通常在春节前集中出栏以回笼资金。若出栏量大幅增加,可能导致供应过剩,价格承压;若出栏量低于预期,价格可能上涨。
- 需求端:春节前是肉类消费旺季,居民采购量增加(如制作年货、餐饮需求),可能对价格形成支撑。
2. 季节性消费变化
- 春节备货需求:一月份临近春节,食品加工企业、餐饮行业和居民家庭通常提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可能推高价格。
- 节假日效应:春节期间的消费高峰可能使价格在节前上涨,节后回落。
3. 饲料成本
- 玉米和豆粕是肉鸡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若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户可能减少补栏或加速出栏,导致供应减少,推高价格。
- 若饲料价格下跌,养殖成本降低,可能刺激补栏,增加后期供应。
4. 疫病与养殖户行为
- 疫病(如禽流感)的爆发可能导致肉鸡存栏量下降,供应减少,推高价格。
- 养殖户的补栏和出栏行为:若养殖利润较高,养殖户可能增加补栏;若利润较低,可能加速出栏。
5. 替代品价格竞争
- 猪肉、鸡蛋等替代品的价格波动会影响白羽肉毛鸡的需求。若猪肉价格较高,消费者可能转向鸡肉,推高需求。
二、一月份白羽肉毛鸡价格的典型波动特征
- 春节前价格上涨:由于备货需求旺盛,白羽肉毛鸡价格通常在一月份呈现上涨趋势。
- 节后价格回落:春节后需求下降,价格可能回调。
- 供应偏紧:若出栏量低于预期或疫病风险上升,价格可能上涨。
总结:若春节备货需求强劲、肉鸡存栏偏低或饲料成本上涨,价格可能上涨;若供应充足或节后需求回落,价格可能回调。
3. 行业热点关注:
【行业动态】
1月2日:2025年初,玉米价格整体稳定,部分地区因库存紧张出现上涨趋势。中储粮的增储计划和收购补贴传闻增强了农户惜售情绪,同时进口玉米及替代原料减少,国内玉米消费需求回暖。DDGS市场处于僵持局面,价格略稳,均价维持在2150元/吨左右。
【企业动态】
1月2日京粮控股(000505)与路易达孚拟投资超10亿美元建设饲料蛋白及副产品、饲料、养殖及食品科技产业中心项目。 1月4日正大年产36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正式投产,首批产品下线。 1月8日澳华集团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1月10日深圳证监局受理澳华集团的辅导备案,并在1月13日确认同意辅导备案。 1月16日通威农发畜禽科技·营销年会顺利举行。
饲料视界
《豆粕产量分布概述》
一、豆粕产量分布概况
1. 沿海地区
- 山东:山东是全国最大的豆粕生产省份,拥有青岛、日照、烟台等大型港口,便于进口大豆的运输和加工。主要压榨企业包括中粮、益海嘉里、渤海实业等。
- 江苏:江苏的豆粕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压榨企业集中在张家港、南通等地。益海嘉里、中储粮等企业在此设有大型压榨厂。
- 广东:广东是华南地区的主要豆粕生产基地,依托广州、深圳等港口,进口大豆加工能力较强。主要企业包括中粮、益海嘉里等。
- 广西:广西的豆粕产量主要集中在防城港、钦州等地,依托北部湾港口的优势,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供应基地。
2. 东北地区
- 黑龙江:作为国产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的豆粕产量主要依赖本地大豆压榨,但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
- 辽宁:辽宁的豆粕产量集中在营口、大连等港口城市,依托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的双重优势,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
3. 华北地区
- 河北:河北的豆粕产量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唐山等地,依托港口优势,进口大豆加工能力较强。
- 天津:天津是华北地区的重要豆粕生产基地,主要企业包括中粮、九三等。
4. 华中地区
- 河南:河南的豆粕产量主要依赖本地压榨企业,如阳光油脂等,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
- 湖北:湖北的豆粕产量集中在武汉、荆州等地,主要企业包括中粮、益海嘉里等。
5. 西南地区
- 四川:四川的豆粕产量主要依赖本地压榨企业,供应本地养殖业需求。
- 重庆:重庆的豆粕产量相对较小,主要依托本地压榨企业和外地调入。
二、豆粕产量分布特点
1. 沿海地区占主导
- 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进口大豆加工能力强,豆粕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 主要压榨企业(如中粮、益海嘉里、九三、渤海实业)在沿海地区布局密集。
2. 东北地区依赖国产大豆
- 东北地区是国产大豆的主产区,豆粕产量主要依赖本地大豆压榨,规模相对较小。
- 近年来,随着进口大豆的增加,东北地区的豆粕产量有所提升。
3. 区域供需不平衡
- 沿海地区豆粕产量大,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向内地调运。
- 西南、西北等地区豆粕产量较低,主要依赖外地调入。
三、主要压榨企业及产能分布
1. 中粮集团:在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地设有大型压榨厂,豆粕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2. 益海嘉里:在江苏、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布局广泛,豆粕产量较大。
3. 九三集团:在黑龙江、辽宁等地设有压榨厂,主要依赖国产大豆。
4. 渤海实业:在山东、广东等地设有压榨厂,豆粕产量较大。
四、未来发展趋势
1. 产能向沿海集中
- 随着进口大豆占比的增加,沿海地区的豆粕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2. 内陆地区产能提升
- 随着养殖业向内陆转移,内陆地区的豆粕产能有望逐步提升。
3. 绿色低碳转型
- 压榨企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豆粕生产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五、总结
国内豆粕产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依托进口大豆和港口优势,成为全国主要的豆粕供应基地。东北地区依赖国产大豆,豆粕产量相对较小。未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豆粕产能分布可能进一步优化。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