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回眸-1】点击冰城馨子

旅行   2024-11-20 18:24   黑龙江  

写在前面:

近来总爱回忆往昔,或许这便是岁月渐长的征兆吧。虽说内心自觉尚还不老,可岁月不饶人,已然步入花甲之年,这无疑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自 2005 年涉足自媒体领域起,便始终奔波于途——要么在旅行的路途上寻觅风景,要么就是伏案写作。这些年间,究竟涉足了多少地方,拍摄了多少照片,撰写了多少文字,发表了多少图文,实在难以计数,只晓得这一切皆是自己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而在整理过往资料时,竟发觉这些年来,有诸多朋友、记者以及作家,为我创作了近四十篇精妙绝伦的文章,他们悉心记录下我成长的轨迹,挖掘我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的赞誉之辞与莫大鼓励,让我既感惭愧又备受鼓舞,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得以不断提升自我。 

一个不过是钟情于旅游、摄影与写作之人,能收获如此众多朋友及媒体的肯定与鞭策,心中满是感动、感激,更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我将精心整理并选发这些岁月长河里闪烁光芒的记录篇章,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感谢,并将其永久珍藏。

2007年年初,黑龙江画报社的朋友找我想要几张图片发刊,我说想发哪类的可以去看我的博客。没想到编辑看了我的博客后大为震惊,他们不知道博客竟然这样的丰富多彩,还有着那样多让人感动的东西。后来记者对我进行了采访,并在黑龙江画报》2007年第10期“摄影镜头-影人故事”栏目里,分别以《点击冰城馨子》、《相逢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馨子的价值》三个题目和内容、用了五个版面进行了报道。

2006年11月哈尔滨老道外

点击冰城馨子

撰文/《黑龙江画报记者 
马如营 蓝自力
(2007年10月发于《黑龙江画报》)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需要一颗心、两只脚、三只眼来发现,感悟和留存。

——冰城馨子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馨子是一个美丽女人的名字。她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容貌上,还体现在她用自己的博客——“冰城馨子驿站”向全球推介文化名城哈尔滨。

或许是巧合,采访完馨子的那天,时令正值立冬。尽管城市的上空没有丝毫飘雪的意味,但是初冬的风还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 : 冬天来了!

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打开“冰城子驿站",贪婪地阅读她用"一颗心、两只脚、三只眼"构筑的精神家园。驿站中无论图片还是文字,都令冬日里记者的内心充满了温馨与感动。用虚拟的世界向热爱生活的人们展示真实的城市,这本身就具有了可塑性,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折射, 难怪她成为2006新浪博客“一百个值得收藏的草根博客”人物。

不惑之年的馨子出生在廖廓、苍远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草原给了她宽宏、坦荡的性格,童年的馨子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用手中的蜡画勾勒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俊美,用稚嫩的嗓音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光苒苒,渐渐长大的馨子开始憧憬草原外面的世界。父亲常常说起哈尔滨这座城市,在父亲的描绘中,馨子眼前常浮现出青石铺路的中央大街、文艺复兴时期的的教育书店、古典的秋林、马迭尔宾馆以及名扬中外的太阳岛……这些都给馨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落日的黄昏里,教堂的钟声从悠远地方传过来,更让异乡人愁肠百结、流连忘返。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馨子就喜欢上了哈尔滨。在后来报考大学填写第一志愿时,馨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黑龙江大学",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愿望没有实现。也许是苍天注定要她成为冰城人,1991年馨子随搞艺术摄影工作的丈夫调入了哈尔滨。

2006年夏呼伦贝尔牙克石

来到冰城的馨子,不论是在机关工作,还是从事其它职业,她都快活得像只百灵鸟。工作之余,喜欢舞文弄墨的馨子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赞美第二故乡的文章。了解馨子的人都知道,她是那种对艺术具有质感的女人,除了文学,她还涉猎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馨子的丈夫也是一位搞艺术的人,而且是黑龙江摄影界颇有名气的摄影家。

时常丈夫都要出去采风,把大自然旖旎的风光通过图片展现在馨子面前,为此让馨子感叹不已。之前,尽管丈夫也耳濡目染她,但是对于摄影她始终不感兴趣,把丈夫为她购买的相机等工具闲置一边,继续做其他事情。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馨子也开始学习数码摄影了,并且一发不可收。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馨子是一位非常时尚的女性,她的时尚不完全表现在她对生活的态度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她的行动上。除了文学、摄影以外,馨子还喜欢网络,她说虚拟的世界也能给人片刻的安慰。2005年,馨子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她在博客里继续用文字讴歌哈尔滨,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一天,馨子突发奇想,何不把自己拍摄的哈尔滨风光照片也拿到博客上发表,让大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直观地了解哈尔滨呢?于是,她就在网上粘贴了许多有关哈尔滨老房子的照片。令她始料不及的是,这些照片一露面,即在博客里火爆起来,她的点击量由最初的几百个猛增上千个,而且博得了大量网友的好评。初次亮相就博得满堂彩的馨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的日子里,她一边精心经营自己的博客,一边琢磨该给自己的“阵地”命名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她为自己的的博客起了一个很好听、又恰如其分的名字——冰城馨子驿站。

2006年9月哈尔滨太阳岛

馨子对记者说,我非常喜欢哈尔滨这座具有欧洲风情的城市,尤其它的建筑,几乎涵盖了欧洲建筑的经典流派。生活在这样一个极具外域风情的城市里,不仅是哈尔滨人的福气,也给外乡人带来了讴歌的冲动。除了文字,我现在更喜欢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痕迹,喜欢从相机里来观察世界,生活因它的取舍而变得美丽多情,心情也因它的记载充满了快乐。我的拍摄算不上创作,也许只能称作记录,但它绝对都是原创的。谈不上什么艺术,主要是表现,更多的是内心世界的感受。

守望自己驿站的麦田,馨子有了赛林格式的成就感,她的作品总能让人心有所动。日常生活中的馨子其实也是一个优雅的女人,她不雕饰自己的行为,没有浮躁。喜欢用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纷繁的世界阅读她的博客,尤其是其中的摄影作品几乎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抑或矫揉造作,只是素面朝天地把生活最基本的色调端到你的眼前,用残存的陋巷、宅院、街衢,老树,还有雪的韵白,反衬现代都市的浮华,让人在艳惊四座的感觉里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津门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老照片》中说,时光把城市里那些泛黄的记忆打磨掉了,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叹息,还有拯救的办法----这就是用照片和文字为她记事。馨子说,她现在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简单而美丽。

2008年1月于雪乡

网络时代的迅猛到来,不经意地改变了所有人的世界观。虚拟的世界也充满了和弦,某种程度上也会慰藉人的心灵。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多少人的灵魂在没有阶级、没有苦闷的社会里超度。而随着鼠标的移动,“冰城馨子驿站”给游历于虚拟世界的人们留下驻足观赏的栖息地。透过哈尔滨老房子斑驳的墙漆、木质的回廊楼梯,仿佛让人嗅到了尘埃落定后馥郁的霉气宅基的颓废、流年的旧事,没有泯灭老人经典的笑靥,四合院里迎春的大红灯笼照亮历史悠长的隧道……上述所有的照片和文字,都让读者跟随馨子的感觉,诗意般地接近最温暖的地方。

季美林先生说,到最温暖的地方去,那里有百合花的影子。“冰城馨子驿站”的开通,不仅没有“半夜凉初透“的寒彻,反而搅热了广大网络读者的血液。每天,全国有大量的网友点击馨子,对她的宣传哈尔滨报以热情的回报,记者在点击之余信手摘录了全国名地几个网友的留言以飨读者。

卿与艺潇:希望这些老房子永远保存下去,它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夜雨心竹:每天都到你家来坐坐,已经成了必备的功课。

斩云剑:不管生活是怎样的写照,我们通过你的文字,激发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愿望。

玉范摄影:从老房子想起了老邻居总是让人怀念那逝去的岁月。

2008年2月哈尔滨老道外

严格意义上说,馨子是行走在精神领域里的人。而投身于精神事业的人,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是即使你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也未必会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时候,穷得有时要为买一张邮票而发愁,但最终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梵高是另一个例子,生前他绝对没有想到身后自己的一幅画会价值连城。不管怎么说,我们对于馨子这样淡泊的投身者还是心存尊敬感的,因为作出这样人生选择的本身,便意味着对自然感官的诸多克制,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它体现着人的意志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爱因斯坦最初不过是专利局的一个职员,探讨物理学在当时只是满足个人的趣味或者说是求知的冲动;叔本华最终没有继承父业,成为享尽荣华富贵的大商人,而满足于大半生寂寞的哲学生涯也基于此;维特根斯坦将继承钢铁大王的父亲的遗产赠送他人,宁愿过一种简朴的学者生活,虽是一种极端,但并非不能解释。馨子所选择的,正是这样一种属于个人魅力的坚贞操守。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一百年科学把光声、影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的话,那么,本世纪的科学又运用模拟和数字,为人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智力空间。馨子就是这个空间的“摘星人”,她的网站继 2006年荣获新浪两项桂冠外,2007年在新浪博摄影大总汇中又榜上有名。有人说她是网络宣传冰城“民间第一人”,还有人把她誉为冰城“网络大使"。面对纷纭的众说馨子坦言道,我就是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想起到了意外的效果。

馨子常说,哈尔滨是我第二故乡,我没有宏才大略以回报城市,只能用镜头和手中的笔去寻味城市里的每一个细节,写下感受。我愿意为这座城市做点事,如果能给人带来小小欢乐的话,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2007年9月新浪博客首页

馨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值得庆贺的是,国庆节前夕,由中共哈尔市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发现哈滨”摄影大赛中,在参选的 4000 多幅作品里,馨子的《广场欢歌》荣获优秀奖,《道外市井生活》、《停泊》获入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结束的新浪网为奥运举办的《我记录----我的2008》“生活变迁”摄影大赛中,馨子摘取了首周冠军,通过这样一个个的比赛,将激励她在摄影的路上走得更远、作品更精彩。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冰城馨子驿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点击馨子,就是点击快乐!


相逢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

——冰城女人和她的冰城馨子驿站

撰文/ 王立言(执行主编)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不知为什么,短短的十几年过去了,《相逢是首歌》似乎被遗忘了,电台电视台里再也听不到她的旋律,音像店里就是翻遍了犄角旮旯同样难觅其芳踪。没有想到十几年后的一次邂逅,再一次听到这首歌竟是在冰城馨子驿站的博客里。

与冰城馨子曾经有一面之缘。那是2006的冬天,应朋友之约到黑龙江电视台的大演播厅观看演出。虽是暖冬,不知为什么那天却是奇寒。馨子是随先生一道来的,印象中个子不高,静静的没有太多的言语。

后来,听说馨子为那天的演出也在博客里写了一篇评论,出于好奇,便走进了馨子的博客。没想到,在那里我再一次邂逅了《相逢是首歌》,并且发现了馨子的图片与久违的人文气息。

差不多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浏览了馨子的所有博文。应该说,徜徉期间,眼睛和心灵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馨子的博文比较庞杂,内容涉及旅游、家居、世态、心情、往事、感怀、感悟……林林总总,满目琳琅。这里,肯定不是用“文化快餐”与“心灵鸡汤”一类的时尚而简单的概念可以概括的。因为你来过了、读过了、看过了,心里面便有了充充实实的淡泊与宁静,便有了真真切切的回家与抵达驿站的感觉。而驿站则无论是人生的旅行还是心灵的旅程都是一个歇歇脚、梳理梳理心情的港湾。这样,我们会因此而变得宽容与善良,就会在生命的驿站里相逢相识相知,就能够找回来那生疏已久的《相逢是首歌》的真谛。

2008年10月镜泊湖

在我眼里,馨子是个非常激情非常诗性的女人,她知道最好的诗并不是最张扬的词藻。在她平静的文字下面,蕴含着激情的岩浆与哲理的山巅。看了她的诗文,能让躁动不安的心绪静下来,就像喝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就像轻轻地渗透了一个人生哲理。好的文章包括好的摄影作品,读起来、看起来总是能够让人在烦躁与世俗中慢慢地平稳下来。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停下脚步细细地品味,现代人为情所困为物所役,已没有精力与心情去体会阳光与人际带来的温暖。当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她的思维方式就会与众不同,同样的生活她会看出别样的风采来。馨子的睿智便是如此。

馨子是一个懂爱会爱的女人。在她的博文里,你既能看到一个细腻而又喜欢家居喜欢收藏有一定品位的女性;你还能在她热爱自然赞美家乡的图文里品味到一片殷殷的赤子之情。在她的博客里,馨子将自己的家乡哈尔滨描绘得有声有色。《索菲亚广场的清晨》中,“那是个寒冷的冬日,只是匆匆而过并没有停留。这个清静的充满了暖阳的早晨,我在这里慢慢地徘徊”,“那寂寞的十字架在晨辉中闪着熠熠的光泽。不过,还是有游人的阵阵笑声徐徐传来,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年在晨风中的广场上追赶着、嘻笑着,使这略显沉静的广场增添了许多的生气”……平淡的语言再配上散发着欧陆遗韵的一张张照片,索菲亚的庄静与典雅就在恍然中跃然屏上;《心植一缕香——哈尔滨极乐寺见闻》中,“每次走在这佛教圣地里,心都被轻轻地震撼着,那坐在墙边手握佛珠闭目养神的老者让我看到了一份大彻大悟后的平静”。那似乎随键盘而和鸣的佛珠轻转声,吟诵的是否为城市历史的鸣奏呢;《中央大街之夜色斑斓》里,“踟蹰在这百年老街的石头道上,坚硬且圆滑的石头在脚下贴切地温润着你,肆意地走在路中央,在没有车鸣的静悄中昂扬着你的头,视线随意地在路两边的任意一个建筑物上停留。夜的灯饰在这些或古典,或巴洛克,或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中,在形形色色的建筑物上变幻着风情,让这百年老街散发着一种浪漫而又时尚的气息,充满了神秘和诱惑”。百年老街的古老与神秘,就在馨子温情而自然的脚步中,被介绍给了每一位驿站来访者,使他们共同沉浸在这城市对过往云烟的痴迷追忆中而难以忘怀……馨子,就是用自我独特的文图引领着人们在哈尔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不断漫游,叫你从中欣赏着这松花江畔的美丽城市——哈尔滨。而经历过这番网络心旅的浏览者们,也最终通过冰城馨子驿站了解了哈尔滨并最终喜爱上了哈尔滨。这也许并不是馨子创办冰城馨子驿站博客的初衷所在,但是她的文字与图片真的叫人流连忘返、过目难忘!

2008年4月北京

还是让我们回到开篇吧,回到那首让人怦然心动的《相逢是首歌》的画面里:在这首歌的页面里配着馨子拍摄的几张图片,依然的平淡。那是秋风降临的时节,细细的枝头枫叶在风的絮语中瑟瑟抖动,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红色。她有了韵味,有了道理。是的,相逢是首歌,只有树叶与秋风的际遇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共鸣,没有树叶,秋风并不知道为谁而鸣;没有秋风,那几片落叶也将失去它的色彩。然而,有了秋风,那叶便由绿变红,由其貌不扬到普普通通,它变得轰轰烈烈,它张扬出的生命更是一首激昂的歌。

其实,生活也是这样,馨子用一片树叶告诉你: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久违的歌,是我心底里永恒的旋律。


馨子的价值

/曼陀罗
(生活文化摄影版执行主编)


冰城馨子驿站不能不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网上话题,抑或也可以说是件值得研究的摄影或说文化的现象。

的确,互联网的建立,个人网页特别是个人博客的设立,公平地为每一位想要发表见解的人都提供了一个“话语权”的平台,不论是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会在盈尺间的屏幕上跳跃出精灵的火花。于是,一些有深度、有哲理、有品位、有特色的博客便以令人乍舌的传播速度迅速走红,成为成千上万网友趋之若鹜的对象,从而彰显出覆盖面甚广的网络传媒不可抗拒的威力,并以其或思想的或文化的或艺术的魅力影响着、左右着人们在文化意识上的价值取向,成为传播文化的摇篮。

冰城馨子驿站置身于深受网友欢迎的主流博客中,并凭借精致优美的摄影作品和委婉流畅的风情散文娓娓倾述着对黑土地的一片深情,从而感染、打动着数以几十万计的网友的心灵,使他们对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充满憧憬向往,并爱上这片独具魅力的黑土地。这种令人感动的共鸣效果不能不说冰城馨子身上蕴含着一种非凡的潜质,而这种迸发出来的魅力细究起来似乎还挺简单,无非是一种爱的渴望和呼唤。正是靠着这种真心和爱心,馨子演绎了一场可说是当代传播史上的经典和奇迹。

从这个角度上讲,馨子拥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2008年2月于哈尔滨

众所周知,当代文化呈现着多元化的特征,甚至也可说是泥沙俱下、良莠难分,大有鱼目混珠之嫌。泡沫的、功利的、小资的、享乐的、快餐的、低俗的所谓文化充斥其中,压抑得令人透不过气来。但是,始终有一批馨子这样的歌者用他们的真情、用他们的的纯洁、用他们的格调吟唱着故乡之爱、祖国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于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由此产生,它愉悦着你的眸子,洗涤着你的心灵,震撼着你的魂魄,使当今混浊的“多元文化”有了一片澄净的天空……

冰城馨子驿站无疑会给许多人以深刻启迪。是的,在这个有些躁动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思考能做点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就像康德所说:“一个人是否富有,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他无需显要地位也能做到的事情。”

从这点上说,馨子应该是拥有财富的女人,以她这样的“民间博主”的身份默默地做着她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黑土地有个馨子,冰城有个馨子,不能不说是黑土地和冰城的骄傲。因为,馨子是个有价值的女性!

(曼陀罗,本名张永德,时任《黑龙江画报》生活文化摄影版执行主编,作家、评论家、策划人,参与编辑出版了几十部文学艺术著作。令人痛心的是永德于2023年7月14日因病去世)

后记:

黑龙江画报做这个专访时,我建博客刚刚两年多,当时我发了500多篇博文,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拍和写。那是一个博客兴起的年代,也是自媒体的雏形,处于对文字的喜爱,我在建了博客之后也拿起了相机,文图并茂地展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一份情怀。

2008年初,当时美国《纽约时报》下的一个生活网站在中国建了“阿邦网”,我成为这个网站的黑龙江旅游主编,因而踏上了宣传黑龙江旅游的轨道。

2008年2月哈尔滨松花江畔

冰城馨子,本名赵天华。网络摄影写作二十个年头,新浪、今日头条、文旅中国等多家网站旅游名博,“中国冰雪旅游推荐官”、“冰城好网民”,著有《爱在五大连池》、《伊春旅游一起嗨》等旅游书籍,文图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黑龙江画报》《北国旅游》《航空画报》等报刊几百篇。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黑龙江摄影家协会理事。本平台为冰城馨子文图原创作品,欢迎直接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本人授权不得擅自发表到媒体。微信:bcxz2013

冰城馨子驿站
用自己的镜头视角和文字感受讲述旅途中的故事。 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介绍国内外的旅游攻略。 用唯美的图片、真情的感受与大家分享生活的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