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故事(10)︱清晨漫步中山路

旅行   2024-08-26 13:32   黑龙江  


清晨漫步中山路

人们喜欢把美好的奔赴比喻为“诗与远方”。
因为向往,把它幻化成一份诗意;因为不太可及,所以远方更加的神秘。于是,“诗与远方”成为向往的代名词。

哈尔滨突然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尔滨”的这个冬天,我远在海南,被"南方小土豆”爱得不亦乐乎的尔滨,变得我都有点不认识的哈尔滨,骤然成了我心中想念的“诗与远方”!
原来,诗与远方并不仅仅是路程的距离,而是心灵感受的时差。

远在南海边的我当时有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回到哈尔滨一定要重新走走那些老街道,感受下老建筑,探索下它们的历史,应运而生的“尔滨故事”虽然是肤浅的感受,但它因爱而生。喜欢自己生活的城市,这是一份福气,也会让幸福指数升高。

这是初秋的一个早晨,这晚睡得不错睁开眼睛都快六点了。看到窗帘上印过来的阳光,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于是简单梳洗只背一个小包,只带手机便漫步来到离家不远的中山路上。

中宣街与中山路交叉的十字街口处相对的是省政府和省公安厅,去年修缮的办公楼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姿态,但米黄色的大楼在阳光下又有了一份温婉的美感。公安厅大楼墙壁上的石膏雕刻的五星稻穗图案还真挺美,与金盾的威严交织,映衬出一份坚毅的美。

顺着中山路向博物馆方向漫步,最吸眼球的是工人文化宫,阳光洒在它的身上,本就是黄色的楼体像是披了一层金色的薄纱。这座建于50年代的工人文化宫造型很有特色,特别是那门厅前的几个罗马柱,加之柱顶与屋顶间精致的雕花,与墙面上多处的雕花,在晨阳照耀下充满了“尔滨”之美。

行至马家沟桥,桥头上丘比特射箭的身姿让人充满幻想。左拐下去有一个小铁桥,我记得当时桥下有几幢老房子便前去看看。看到那淡黄的、砖红的、暗灰的小洋房还在,门前的花儿、墙上的壁灯、特色的彩色雨篷似乎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听说现在仍然是住宅,它们掩映在现代的高楼大厦之间,又在演绎着怎样的生活故事,这似乎是个迷。

穿过鹅黄色有着八根柱顶的黑龙江省京剧院的中山剧场,沿着人行路慢慢走着,发现左侧挂着花篮的院墙与林荫形成了一条非常美的幽静小路,不知道匆匆而过赶着上班的人们是否意识到花径的美。行至尽头,发现这里是省人大办公大院。

来到红博广场,红军街38街角那幢无法低调的墨绿尖顶、造型别致的黄色小洋楼,每次走过它的身边都不禁要多看上几眼,它与近处的墨绿色的公共汽车站台、不远处的华融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用建筑语言无声地讲述着这片街区的变迁。

建于一百多年前的这个漂亮的黄色小洋楼当时是省铁路管理局局长的官邸,具有俄罗斯特色帐篷式的尖顶阁楼与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口装饰,露台、门窗、栏杆有机结合,有着一种浪漫典雅的美,就像是这条街上一个跳跃着的音符。

小楼的主体现在是肯德基快餐店,这么有历史感的洋房里经营肯德基让人还是感觉有点别扭,但好处是你可以置身其中去感受坐在老房子里面的感觉。只是那氛围太违和,实在遗憾。

发现一面露台上挂着“新东方旅游”的字样,是俞洪敏的新东方旅游吗?多么希望这里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咖啡馆,可以坐在露台上、窗子前喝着咖啡,看大街上人来人往,任时光流淌。

在这里转角便是国际饭店,酷似手风琴的造型的这座建筑在这里已经低吟了九十年。春天的时候和朋友来这里探店,它里面的构造很惊艳。

路对面的街角是苏联红军纪念碑,前不久PJ来哈尔滨专程在此悼念,这座丰碑也因此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到博物馆时,正是上班的高峰,车流繁忙。当年的莫斯科商场、如今的黑龙江省博物馆今年底也许就要搬到江北新址了,不知这幢三连体的漂亮建筑以后将做何用,真希望能把这百年的老建筑利用好,使其成为一处人们与历史沟通的好去处。

边走边看边拍,走了快两个小时。折回时来到了路对面红军街63号的原意意大利领事馆旧址,这个折中主义风格的小洋楼最早是意大利建筑承包商的私人住宅,建了也一百多年了,近几年进行了修缮,与红博广场周边的老建筑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效果。

惊喜地发现一面墙上有两个雕刻的人头像,记得绥芬河有一个“人头楼”,上面也雕刻着人头像。前段时间在这小楼露台上举行的阳光音乐会很受欢迎,成为南岗区的第一个音乐阳台。

路对面东大直街角黄色红顶的三楼是原哈尔滨市少年宫,这幢文艺复兴风格的百年建筑原为梅耶洛维奇大楼,曾经是医院、艺术学校,九十年代我刚来哈尔滨时,它叫秋林中山商场,我常去这里购物。走近它发现贴着“墙皮掉落,请绕道前行”的提示,应该是正在准备修缮

记得在少年宫背后、与红军街38号小洋楼对着的还有个与它非常相像的洋房,它们像两个姐妹一样立于红博广场上,但如今这个小楼已经被茂密的树木完全遮挡,我找了半天才隐约的看到它的尖顶,实在不该将它隐藏起来,如果它们能同时展现在红博转盘这里,该是多么的风景线!(翻拍《留住城市记忆》一书)

还记得小楼旁往里走还有一排老房子,房顶是一排漂亮的圆形小窗子(上图中隐约可以看到),但这里现在被铁栅栏围住,加之树木浓密,感觉它们像消失了一般。我有点不甘休,就围着这片转了一圈,终于从一个小铁门里找到这个院落,院子中间伫立的大烟囱应该是还是当年的身影,只是不知现在做何用。

继续往前转,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隐秘的小铁门,透过这窄窄的门我看到了一幢灰色的小洋楼,它的风格和造型与颐园街1号非常相像,只能把手机伸进去拍了两张图片。过去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呢?这个街角真的有点特殊,竟然藏着两个类似的姐妹、兄弟小洋楼!

来到红博广场的街角,眼前是广场中心玻璃铸起的街心标志,这里曾经伫立着远东最大的圣尼古拉大教堂,50多年前消失在愚昧之中,成为刻在城市历史与记忆上一道深深的伤痕。站在那里,我天真地幻想着如果教堂还在的情景......

发现没?米黄与墨绿辉映的哈尔滨色彩,充满了温情、典雅、浪漫的风情。朋友说尔滨的公共汽车站是她见到最美的车站,是城市的一景。

转身,旁边就是地铁站,看下手机的时间已经踟蹰街头两个半小时,我该乘地铁打道回府了。

中山路的历史和哈尔滨同龄。历史上路名多次变更,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将通道街、陆军街命名为中山路,全长2600米。当然,我只是走了一小段。

(注:最后的这段红博广场部分也是红军街,因以后还会走走红军街,那就单独成篇了,2024年8月23手机拍摄

尔滨故事:

@尔滨故事(9)︱伊雅秋林果酱的故事

@尔滨故事(8)︱哈尔滨规划展览馆:让你读懂这座城

@尔滨故事(7)︱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

@尔滨故事(6)︱“尔滨”欢迎“普哥”!

@尔滨故事(5)︱丁香花开兆麟公园

@尔滨故事(4)︱走进神秘的哈尔滨国际饭店
@尔滨故事(3)︱约会春雨中的中央大街
@尔滨故事(2): 体味江畔餐厅的浪漫情调
@尔滨故事:走进马迭尔的百年风流




冰城馨子,本名赵天华。网络摄影写作二十个年头,新浪、今日头条、文旅中国等多家网站旅游名博,“中国冰雪旅游推荐官”、“冰城好网民”,著有《爱在五大连池》、《伊春旅游一起嗨》等旅游书籍,文图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黑龙江画报》《北方旅游》《航空画报》等报刊几百篇。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黑龙江摄影家协会理事。

冰城馨子驿站
用自己的镜头视角和文字感受讲述旅途中的故事。\x0a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介绍国内外的旅游攻略。\x0a用唯美的图片、真情的感受与大家分享生活的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