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及其《解厄学》全文和解读

文摘   2024-08-31 19:18   广东  

晏殊及其《解厄学》全文和解读

吴国发

2024831


内容提要:晏殊是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本文先介绍晏殊的生平事迹,再介绍晏殊的著作《解厄学》;然后对《解厄学》全文进行解读。

关键词:晏殊 文学 诗词 《解厄学》 婉约派


笔者吴国发写作此文的原因有三:

其一,晏殊是我家乡(南昌市进贤县)最著名的历史人物;

其二,晏殊的《解厄学》有助于我本人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

其三,晏殊及其《解厄学》对世人的为人处事,有很大启发、教益。


晏殊的生平和成就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太子赵祯(宋仁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导师。

晏殊自幼能做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聪颖、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亲政前,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首都)。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是杰出教育家和知识分子的导师。他非常重视教育和书院的发展。

晏殊任地方官时,极重视书院的发展。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睢[suī]阳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合称北宋四大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副宰相)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晏殊的门生主要有:太子赵祯(宋仁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韩琦等人。晏殊自己是宰相,他的女婿富弼也是宰相,他的学生王安石、欧阳修也是宰相。

欧阳修出身寒门,两次落第。晏殊惜其才,第三次科举,晏殊担任知贡举,评欧阳修为第一。晏殊当宰相时,提拔欧阳修为谏官。

后来,欧阳修又培养提拔了苏轼,曾巩,程颢、张载等人,为宋朝文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使当时的文学艺术达到宋代的顶峰。

晏殊的一生中,发掘和提携了大量的人才,赢得了“门墙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jiā fú]推富范”的赞誉。“欧苏”至欧阳修、苏轼;“富范”指富弼、范仲淹。

晏殊是杰出文学家,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晏殊的儿子)、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和李煜,共十个。

在北宋文坛,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是苏轼之前的双子星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是耳熟能详的晏殊名句。

晏殊平生所做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晏殊的学业事业、待人处事,堪称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完人之一


晏殊的《解厄学》简介

晏殊的《解厄学》是待人处事的经验总结。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身陷困境、遭逢厄运的时候。晏殊的《解厄学》指出了灾厄的种类、表现、原因和解除灾厄的途径、方法、策略。

《解厄学》全文共800余字,分为八个部分: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每一部分10句。

《解厄学》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晏殊对人生困境、厄运的深刻见解和应对方略。例如,在“藏锋”部分,他提出锋芒毕露会加剧困境。因此,应隐藏锋芒,不显摆才华。在“隐智”部分,他指出智慧的使用应该是隐秘的,不要公开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戒欲”部分,他说明了控制欲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控制欲望,避免灾祸。在“慎言”部分,他指出言论可以招灾祸,阐述了如何避免因言致祸。在“节情”部分,他说明了如何对待亲情、友情、爱情,避免感情用事而招致灾祸。

《解厄学》既是一部理论专著,又是一部实用的济世之学,是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

在当今社会,《解厄学》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下面是《解厄学》原文和翻译。


《解厄学》原著全文和译文

藏锋 卷一

【原文】

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

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

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

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

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

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译文】

遭遇厄运是人性造成的。

锋芒暴露是厄运加剧的原因。

想要减少厄运,就不要显露才华。

位置高的领导者会寻求贤才。一旦功成名就,其志向就改变了。

位置低下者追求荣耀。一旦成功,他们就会感到满足。

如果不懂得自戒和警惕,上下级都难以容忍你。

仁爱的人不追求名声,仁爱才是宝贵的。

明智的人不迷恋权位;明智在于舍得。

勇敢的人不争强好胜;勇敢在于内敛。

生活充满艰辛。人人如此,这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隐智 卷二

【原文】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

暗用无敌,彰显无功。

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

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

不怨智寡,忠义失焉。

上惟忠,能次之。

下为实,术次之。

不明其心,厄之难止。

愚者言智,愚也。

智者言智,祸也。

【译文】

善于运用智慧的人会得到好处;而玩弄小聪明的人则会陷入困境。

隐秘地使用智慧是不可战胜的;公开炫耀才智者则会一事无成。

不只为个人利益而运用智慧,这才是君子的智慧。

只考虑不让自己受损,这是小人的狡猾。

不必抱怨智慧不足,而要担忧忠义丢失。

上级最看重忠诚,其次才看重能力。

下级应该务实,权术还在其次。

如果不了解他人的内心,他们造成的厄运就难以解决。

愚笨的人谈论智谋,更显其愚笨。

智慧的人谈论智谋,会招来祸患。

戒欲 卷三

【原文】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

好之莫极,强之有咎。

君子修身,避祸也。

小人无忌,授首也。

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

治贪以严,莫以宽。

惩淫以辱,莫以隐。

伐恶以尽,莫以慈。

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

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译文】

欲望过于宏大就会失去根基;心胸宽广就没有怨恨。

喜欢什么不要过度;强求的东西会招来灾祸。

君子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祸患。

小人做坏事不顾忌后果,最终自取灭亡。

一个念头的错误,可能导致生死的区别。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对待贪 官 污 吏 要用严厉的手段惩罚,而不能宽恕他们。

惩罚淫乱要以羞辱的方式处置,而不是秘密处理。

惩罚恶行要无情、彻底,不要心慈手软。

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依靠道德品质,务必时刻自我警诫。

觉醒悟道的人生活通达,迷茫的人则会陷入困境。

省身 卷四

【原文】

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

人有异,命不同焉。

物有别,哀相近焉。

待己如人,大计不失。

智不及事,非察莫中。

人心多易,非思难度。

俗不堪亲,非礼无存。

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

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陷入困境;认识世界的人不会有奢求。

每个人的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命运也各不相同。

事物各有区别,但人们的悲伤情感是相近的。

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重要的计划就不会失败。

计谋跟不上事情的发展变化,不经过认真观察深入研究就无法达到目标。

人的心思变化多端,不经思考难以揣摩。

粗俗的人不可亲近。不遵从礼法规矩难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忧虑自己品行不端的人没有邪念;遵循正道的人会长久安稳。

忧虑自己心思不正的人不会愧疚;处变不惊、坐怀不乱的人会吉祥。

求实 卷五

【原文】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

众趋者慎,己悦者进。

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

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

人无贱者,惟自弃也。

大智无诈,顺乎天也。

小智无德,背乎情也。

识察勿忧,忧弗学也。

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

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译文】

追求长远目标的人是务实的;而追求短期利益的人则是虚浮的。

对众人都追求的事物要谨慎;对自己感到愉悦的事物可以追求。

不被书本知识所束缚,就不会被事物的本质所蒙蔽。

不追求完美,就不会失去应得的实际成效。

没有人天生就是卑贱的;只有自暴自弃的人才会成为卑贱者。

大智慧是真实可信的;它符合自然规律。

耍小聪明而缺乏道德,就违背人的正常情感。

对于认识和理解的事物不要忧虑;应该忧虑的是不去学习知识、研究事物。

辛勤工作而收获果实不多。这不是果实的过错,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轻松中获得丰富的果实,是作了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事情。

慎言 卷六

【原文】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

语之弊,由人取舍也。

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

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

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

贵者宜谦不宜傲。

卑者宜恭不宜放。

人无信,则言勿听。

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

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译文】

言论可以招灾祸,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都是如此。

说话是否有弊端,取决于听者的理解和意愿。

君子不说虚假的话,尽管真话也可能听起来令人不舒服。

小人不会表露真心;虚伪会遮蔽人的眼睛。

通过言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也可以知道他们的行为。

地位高贵的人应该谦虚而不要傲慢。

地位低下的人应该恭谨而不是放纵自己。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誉,那么他们的话就不值得听从。

不知道机密就不会泄漏机密,其人身就会很安全。

不回避亲属使秘密泄漏,会招来大祸患。

节情 卷七

【原文】

知书而后忘情焉。

抑性而后正身焉。

纵亲见私,不容也。

纵友见拙,不智也。

纵怜见稚,不厚也。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不舍之情,羁身也。

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

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译文】

通晓书中的智慧,就能忘却私情。

抑制不良习性才能保持品行端正。

纵容亲属就会暴露其私心,会招来他人不容忍。

纵容朋友就会显得愚拙。这不是明智之举。

滥施同情就会显得幼稚,并非忠厚的本意。

上天愤怒就会对你施加灾难;世人愤怒就会给你制造伤害。

君子戒忌悲天悯人之心;小人戒忌思虑忧愁过分。

不能割舍的情感,会束缚自身的行为和发展。

受宠幸不能全仗容颜;从对尊荣的态度可看出人品。

讲义气不能倚仗谄媚;坚实的忠信可以维持和谐关系。

向善 卷八

【原文】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

天佑善者,其心悟焉。

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

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

名勿信,实勿怠。

君子亦怨,不误其事。

小人亦友,不辍其争。

利可求,道可守。

恶惑愚不惑智也。

善贵诚不贵法也。

【译文】

吉祥有它的原因;福贵有它的来源。不会有平白无故的吉祥富贵。

上天佑护善良的人,因其领悟了人处世之道

说得好听不一定就是善良,还要看他们的行为。

语言凶恶的人未必真的凶恶,要审视他们的内心。

不要轻信名声,不要忽视实际情况。

君子也会有怨气,但不会因此耽误正事。

小人也会表现出友谊,但不会停止他们之间的争斗。

利益可以追求,但是道德必须坚守。

恶劣的行为可以迷惑愚蠢的人,不能迷惑智慧的人。

善良在于真诚,而不在于表面的行为或规则。

下面是晏殊的剧照。

公正之声
本公众号发表吴国发及其志同道合朋友的文章,主要是吴国发的原创文章。文章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吴国发教授是一个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和技术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