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二战德国最后的主力战斗机(上)——Bf 109 K-4“选帝侯”

百科   2025-01-25 21:41   山东  


Bf 109型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空军两种主力制空战斗机中的一种,另一种是Fw 190系列。相比于技术更先进的Me 262,Bf 109和Fw 190虽然在技术上无法匹敌,但是在产量上远远超过,纳粹德国空军在战争最后一年虽然一直想停产其他飞机集中力量制造Me 163、Me 262、He 162和Ar 234一类的飞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最终大量生产的依然是Bf 109和Fw 190的最后改进型,也就是Bf 109 K系列(主要是K-4)和Fw 190 D系列(主要是D-9)。这两种飞机在技术上差距不大, 但是操控性上差别不小,德国飞行员各有所爱,比如巴克霍恩就喜欢Bf 109,但是沃尔特·诺沃特尼则主要是用Fw 190。

Bf 109 K-4型3D图    

K-4的座舱和G型差别不大,DSC上有很好的表现

Bf 109系列最后的量产型号为K型,代号“选帝侯”(Kurfürst),注意这个代号并不完全是特别寻找的,而是以型号选择带有相同首字母的名词,一般选择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其实K型在技术上并没有实现从F型到G型那种巨大变化,更多的是为了生产标准化,因为Bf 109有太多改进型,而且跟苏联装备编号系统类似,甚至在飞机上安装一个新设备就要为其编制一种新编号,这导致Bf 109型机编号超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些实验型或者改装套件,有的还是工厂和后勤部门自行改动的,因此对于Bf 109飞机的生产和维护成本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在战争末期需要大幅提升产量的时候。1943年春天标准化的Bf 109开始设计到秋天已经完成原型机测试,但是由于预定换装的DB 605D发动机交付延期,导致K型的量产工作迟至1944 年 8 月方才开始,而唯一的量产型号就是K-4(K-2也有不少,两者的差别主要是K-2的座舱是不增压的),在该型机的2834架飞机中,其余型号产量均为几架到几十架不等。该系列具体型号情况如下:    

K-0预产型,使用DB 605DM发动机;

K-2计划机型没有加压驾驶舱;

K-4只有序列生产版本没有加压驾驶舱,采用一具DB 605DM,DB或DC发动机;

K-6规划为重型战斗机版本,如同K-4有强化的机翼,容纳两具额外的30 毫米 MK 108机炮;

K-8计划武装侦察机型,设备类似G-8;

K-10计划机型,类似K-6,以MK 103机炮同轴机炮取代MK 108;

K-12计划机型,双座训练机类似G-12;

K-14计划机型,类似K-6,采用DB 605L发动机。    

Bf 109 K-4“选帝侯”三视图

由于变化不大,因此区分K型和G型主要通过无线电设备的舱口位置来区分,K型移动到第4和第5蒙皮之间更高的位置上,加油舱口则移动到第2 和第3蒙皮之间的位置。所有 K-4 都将配备一个可伸缩的尾轮,当尾轮缩回时,尾轮舱盖会关闭。其余的设备大体上和G型类似。武器则有很大变化,军械则全部升级为两挺15毫米MG151机枪和一门30毫米MK108中轴机炮。机枪各备弹300发,机炮备弹45发。    

K--4型战斗机使用200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DB 605DB发动机,驱动直径3米的宽弦三叶 VDM 9-12159A 螺旋桨。该机拥有增压座舱和MW 50水甲醇喷射装置,其最大速度在7500米高空为710公里/小时,如果高度9000米,速度则为670公里/小时(不启动MW 50)。其爬升率为850米/分(不启动MW 50)或者1090米/分(启动MW 50)。不过对于战争末期的德国来说,战斗机性能已经不是主要制约因素了,燃料不足和机场频遭轰炸才是。

1、飞行控制

K-4型的飞行控制系统包括水平尾翼、垂直尾翼、方向舵、副翼和襟翼,跟其他飞机没有二致。操纵杆前后移动可以控制水平尾翼上的升降舵面,向前和向后的最大移动角度均为15°30'。另外,飞行员左侧的尾翼手轮可以调整水平尾翼归零位置的角度,适合不同飞行员和飞行状态操作,具体数据在仪表上有显示,水平尾翼可以从+1°10' 到 -6°之间移动。    

K-4型飞行控制设备1(水平尾翼)

  操纵杆也可以左右移动以控制副翼,这个无需过多说明。不过该机的襟翼则需要通过襟翼手轮调整。襟翼偏转角度在手轮刻度表上有清晰标注,为 0 到 40°,其中40°用于着陆,20°则用于起飞。一般来说襟翼手轮旋转一整圈大约等于襟翼偏转 5°,所以起飞时应该转4圈,降落则需要转8圈。另外由于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问题,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容易突然向左偏,这就需要飞行员操纵方向舵进行调整。    

装甲寄居蟹
专门研究讨论各种冷门军事和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