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2002年成立的意大利“巴亚水下考古公园”(Underwater Archaeology Park of Baia)海洋保护区分为A、B和C一共3个区域。在本系列之前两篇中已经分别介绍了水下考古公园的历史和现状(意大利巴亚考古潜水:潜入梦幻中的古罗马宫阙楼阁);以及包括古罗马巴亚小镇东侧沉入水下建筑遗迹的考古公园A区(潜入水下的古罗马历史:“皮索的阴谋”现场)。在本系列的最后一篇中,我将为您介绍考古公园B区和C区的主要潜水点,即沉没在海底的古罗马帝国舰队的诞生之地“儒略港”(Portus Julius)的遗迹。
意大利巴亚
水下考古公园B、C区
及
帝国海军的诞生之地“儒略军港”
作者:小宁
A king sate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er sea-born Salamis;
And ships, by thousands, lay below,
And men in nations; — 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m at break of day —
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
And where are they? and where ar thou,
My country? On thy voiceless shore
The heroic lay is tuneless now —
The heroic bosom beats no more!
……
——Lord Byron
国王高坐在石山顶,
了望着萨拉密于海外;
千万艘战舰在山下靠停,
还有倾国的队伍全由他统率!
他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日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他们而今安在?
还有你呢——我的祖国?
在无声的土地上,
英雄的颂歌如今已沉寂——
英雄的心胸也已不再激荡!
……
——拜伦
纵观波澜壮阔的古罗马历史,在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时期交接点的“后三巨头”联盟(Second Triumvirate)时代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当“前三巨头”中最后的赢家,独领风骚的儒略·凯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在公元前44年遇刺之后,他的继承者屋大维(Gaius Octavius)、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和雷必达(Marcus A. Lepidus)组成了“后三巨头同盟”把持了罗马政权,共同向刺杀了凯撒的共和派发起内战。
在公元前42年击败了共和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图斯(Marcus J. Brutus)和卡西乌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之后,这三位“巨头”联盟面前唯一有实力的反对者便仅剩下割据在西西里岛的“前三巨头”中“伟大的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的儿子、时任罗马的地方“舰队与海岸长官”(praefectus classis et orae maritimae)的“小庞培”——塞克斯图斯·庞培(Sextus Pompey)和他的舰队了。正是之后屋大维与“小庞培”之间的海战,催生了罗马帝国的常备海军以及它的诞生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儒略军港”。
对于把充沛的“武德”都点给了陆军的古罗马人来说,在整个共和时代海军都几乎沦为临时性和区域性的角色,而并没有一支像陆军军团那样的常备海军部队。“小庞培”的舰队原本也只是一支位于马西利亚(Massilia,即今法国马赛)的地方舰队,只不过他们割据西西里岛之后通过解放当地奴隶不断扩张,成为了一支雄霸地中海的强大海上力量。
时间来到公元前39年,由于控制着强大海军的“小庞培”可以轻易的掐断从东方通往罗马城的海上粮食运输通道,“后三巨头”被迫在巴亚附近的米塞努姆与他签订了《米塞努姆》条约(Pact of Misenum),使得“小庞培”在原有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以外,又获得了科西嘉岛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控制权,并且被内定为未来的罗马执政官,以换取他开放罗马城的粮道。然而这个脆弱的和平协议很快就因为一系列争执而破产,导致罗马城再次陷入饥饿的威胁,也让罗马人对执掌政权的屋大维怨声载道。
曾经在“小庞培”的海军面前吃过大亏的屋大维很清楚,只有组建起一支自己的海军舰队,才有可能真正打败割据在岛屿上的“小庞培”。然而由于“小庞培”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并且日常派出军舰在罗马海岸巡航,因此任何试图大规模建造军舰的行动都会被很轻易的发现并导致罗马城的食物供应被报复性的彻底掐断。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屋大维将时任山北高卢行省总督的得力干将兼密友,年仅37岁的罗马将军、政治家和工程师阿格里帕(Marcus V. Agrippa)从征讨莱茵河畔日耳曼人的前线调了回来,以远远小于最低年龄要求的年纪出任了罗马执政官一职,并开始秘密筹备组建屋大维自己的海军舰队。
阿格里帕将他的目光投向了位于坎帕尼亚地区的火山湖“阿弗努斯”湖(Lake Avernus)。这处湖泊对于罗马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意义,是传说中前往哈迪斯冥府的大门,早在《荷马史诗》中便有相关的描述。但是对于阿格里帕来说,他可以在这座位于火山锥中央的湖泊里秘密的建造军舰而不必担心被游弋在海上“小庞培”军舰发现。而附近山上的树木正好也可以被直接送入湖边的秘密造船厂。
那么在内陆湖中建造的军舰要如何进入大海呢?作为工程天才,阿格里帕决定通过开凿两条300米长、50米宽的运河来解决,一条将阿弗努斯湖与更靠近大海的“卢克努斯”湖(Lucrinus Lacus,今“卢克里诺”湖的前身)连接起来,另一条则用于穿过卢克努斯湖与大海之间的沙洲。这样在内陆湖中秘密建造的军舰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两条运河最终进入大海。
除了用于串联湖泊的运河以外,这套宏大的工程还包括将卢克努斯湖与大海之间狭窄的沙洲改造成一座长长的防波堤,并且还要修建多处港口和造船设施。所有这些工程合在一起,被统一使用屋大维的养父儒略·凯撒的姓氏和家族名来命名,称为“儒略港”。
尽管工程量巨大,但是在阿格里帕的精心部署下,军舰与军港的建造都同步进行着。经过一整个冬天的秘密建造与训练,一支强大的舰队就在“小庞培”的眼皮底下仿佛凭空出现一般。这支舰队包括了300艘战舰,其中还有大量5列浆以上级别的大型军舰,她们可以装载比普通战舰更多的步兵。此外这些战舰上还装备了由阿格里帕亲自设计的一款新式武器——可以与之前罗马海军的舰用跳板“乌鸦”(Corvus)配合使用的名为“抓捕者”(Harpax)的大型抓钩投射器。为了操纵这些崭新的战舰,总共有多达2万名解放奴隶被紧急训练成为了战舰上的水手。
公元前36年7月,屋大维再次发起了讨伐“小庞培”的战争,除了他自己麾下由阿格里帕指挥的大舰队以外,他还通过交易从控制了东部行省的“巨头”安东尼手中借来了一支拥有120艘战舰的舰队。同时控制着南部非洲行省的第3位“巨头”雷必达也发起了一支号称由14个军团组成的大军从非洲出发进攻“小庞培”安身立命的西西里岛。
前36年8月,阿格里帕在米列海战(Mylea,今米拉佐)中击败了“小庞培”,但是屋大维亲自率领的另一支部队却在陶尔米纳(Tauromenium)吃了败仗并且自己也身负重伤。到了9月,双方的主力舰队终于在西西里岛东北部的那罗霍斯(Naulochus)遭遇,并在这里进行了决定胜负的大海战。这场规模宏大的海战中双方各有300余艘战舰参战,然而阿格里帕一方装备了大量5列浆以上的大舰,而“小庞培”的舰队使用的则是3至5列浆级别的舰支。军舰体积的差距并没有让“小庞培”产生太大压力,因为他自信自己的舰队水手经验丰富,较小的军舰行动起来也更敏捷,在那个可以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的年代,他认为占据海战的上风应该并不困难。
结果战斗开始后,阿格里帕利用他的秘密武器“抓捕者”射出的抓钩成功的限制了敌舰的行动,然后再让海军步兵使用“乌鸦”跳舷登上敌舰肉搏,利用大舰的运载兵力优势碾压对手。经过了惨烈的战斗之后,最后阿格里帕的舰队仅有3艘战舰全毁,而“小庞培”的舰队则除了17艘逃离战场、28艘军舰沉没以外,全部被对手的海军步兵登舰夺占。困扰着“后三巨头”联盟多年的这支舰队就此灰飞烟灭了。
然而重新统一了罗马世界的屋大维并不打算再像以前一样仅仅把海军视为是辅助性的角色,而是参考陆军军团的模式组建了常备的帝国舰队。自此之后贯穿数百年的整个罗马帝国历史中,其海军都一直维持着帝国舰队和地方舰队两个层级并存的模式。一般的日常任务由各地的地方舰队负责,而遇有重大事件时则由帝国舰队赶来担纲。在帝国最初的日子里,这支帝国舰队的大本营就设在它的“龙兴之地”——“儒略港”。
没有了持续的投入,“儒略港”北部阿弗努斯湖的运河很快便因为泥沙淤积而难以通航了,但是南侧卢克努斯湖紧邻外海的港口则发展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商业港口。繁荣的坎帕尼亚地区依靠这座港口与帝国的其他行省,特别是埃及等富裕的东部行省保持了海量的贸易往来。到了尼禄皇帝执政时期,还曾经一度计划修建一座运河连接“儒略港”和罗马城,这样海运至此的货物便可以经过运河直达罗马。然而随着尼禄被推翻以及“克劳狄-儒略”皇朝的灭亡,这条运河也没能被最终建成。
“儒略港”在罗马帝国时代几经扩建和改造,不断壮大。然而它的兴衰也几乎跟整个罗马帝国维持了同步。到了帝国末期“风雨欲来、山河将崩”的时候,这座港口也开始真正的“崩溃”了——由于地壳变迁,“儒略港”外侧沿海的土地不断发生沉降。尽管罗马工程师们想尽了办法试图将港口维持在海面之上,但是在公元4世纪,与帝国几乎同龄的“儒略港”在服务了400余年之后,其外侧最重要的部分最终完全沉入了大海,从而失去了作用。在此后的战乱岁月里,原本构成港口的一部分石材还曾经被挪用用于加固城墙。
经过了整整1200多年的沉寂,原“儒略港”一带的地形在16世纪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原卢克努斯湖的东北侧由于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座全新的火山。这座被称为“新山”(Monte Nuovo)的小山吞没了原来“儒略港”的相当大一部分,彻底摧毁了当年古罗马海军的建筑遗迹,并且导致卢克努斯湖的面积大幅缩小,最终成为了今天的小型湖泊卢克里诺湖。
正如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意大利巴亚考古潜水:潜入梦幻中的古罗马宫阙楼阁)中所讲述的,“儒略港”被重新发现的时间早于更为出名的巴亚小镇,而且过程也充满了随机性。1956年意大利空军上尉飞行员兼自由潜水和水下摄影的先驱雷蒙多·布彻(Raimondo Bucher)在巴亚的东侧水域飞行时注意到了海面下的建筑遗迹。经过了他的探索之后,人们从布彻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港口建筑布局和街道规划,才让这里重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如今的“巴亚水下考古公园”保护区分为“A”、“B”、“C”3个区域,其中的“B”区所包含的便是“儒略港”最关键的设施,外港入海口一带已经发掘的遗迹;“C”区则包括了原“儒略港”外港的大部分,但是目前还较少被探索发掘的区域。现在在B区和C区共有3个相对成熟的区域可供潜水员参观,而随着更多的遗迹被不断的发掘整理,预计将来会有更多潜点对潜水员开放。
↑ 巴亚水下考古公园的区域地图 来源:MUSAS
“共和时代的建筑与马赛克”(Mosaici / La domus Repubblicana)
其实早在屋大维于公元前37年修建“儒略港”之前,在共和国时代这里的海岸也曾经是被罗马贵族们所喜爱的度假胜地,并留下了不少别墅和温泉浴室建筑。在后来的大规模港口建设时,很多早年的建筑便直接融入了港口的规划之中,可能曾被作为港口管理机构的驻地以及后来往来商人们的住处。如今位于“水下考古公园B区”东北角紧邻海岸的位置就保留了一片这样的街区。这一片街区所在水域深度仅有3-5米,从水面就可以看到很多建筑的遗迹,也是当年雷蒙多·布彻通过航拍最早发现的遗迹之一。
如今这片街区最著名的看点包括5片较为完整的马赛克地板,以及旁边的一栋保存的相对较好的建筑物。在马赛克地板区域中,最突出的图案是一片由黑色和白色大理石组成的带有花卉图案,以及与之相邻的一组白色棱形瓷砖图案。潜水员们在这里还能找到带有“卐”型元素和太阳标记的图案,证明了这些符号在古典时期装饰纹样中的应用。
位于马赛克地板区域旁边的一栋共和时期的建筑遗迹较为完好的保存了当年的墙壁、水池,以及用13根砖质支柱构成的柱廊,其中有些支柱残留的部分高达1米以上,在水底非常显著。建筑物的墙壁部分不但可以看到突出墙体的装置结构的痕迹,甚至连涂抹的墙灰都还附着在墙上。
除了这几栋“明星”建筑以外,在这片街区也还包括了许多其他保存情况不同的建筑物遗迹,以及建筑之间明显的街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靠北侧的一栋建筑物内,还可以看到一条曾经用于输水的铅质古罗马地下水管。
“儒略港”(Portus Julius)
这是一片位于B区的广阔区域,基本位于2.5-5米深度范围之内,总面积高达10公顷!因此一般潜水员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中最精彩的3个部分,事实上也可以被视为3个独立的潜水点:原“儒略港”港口建筑中央的一片围绕着大型花园的建筑群;港口最西侧联通卢克努斯湖与大海的运河、防波构件以及仓库区域;还有2021年最新开放的“廊柱之路”(Il percorso delle Colonne)。
最后在2021年启用的“廊柱之路”其实是位于港口南侧沿海区域的多座建筑遗迹,因为这条路线上有许多残留的大理石廊柱而得名。这里的很多建筑遗迹都呈现出了地下多层结构,还有许多古老的建材构件被重新利用用于阻挡海水倒灌的痕迹,生动地体现了古罗马工程师为了对抗土地沉降所做的无效努力。在这条路线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便是位于港口东南侧的一处在古罗马时代原本可以俯视大海的壮观半圆形露台遗迹,推测当年他的主人可以在这里将进入港口的船只尽收眼底。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云雾海岸”(Secca delle fumose)
所谓的“云雾海岸”潜水点位于考古公园的C区,也是该区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显著的人造建筑物遗迹。这里原本是“儒略港”大型防波堤外侧大约300米外的浅滩上的一个人为加固的海岸或者说孤岛(距离今天的海岸大约750米),目前所在位置深度大约在9-15米左右。这里除了类似高塔或支柱的建筑遗迹以外,还可以看到依然活跃的水下地热/火山结构,而活跃的地质活动又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
无论建筑原本的用途是什么,今天这里最吸引潜水员的却是有趣的地质现象,也是此处被称为“云雾海岸”的原因。在这组建筑遗迹的南侧海底有一片显著的地热喷口,会不断的喷出气泡;同时在遗迹中心偏西的位置还有一座海底间歇泉眼,泉眼外可以明显看到由于高热量水体流动所导致的视线扭曲变化。
潜水员在地热温泉周围的海底可以看到多年沉积下来的黄色硫磺矿物,正是这些特殊的矿物成分以及不同温度海水的对流极大的促进了周围水域的生物生长,进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潜水员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地中海海域通常难得一见的大密度海洋生物,包括激动人心的海狼风暴,以及常年栖息在这里的大量鲹鱼、绸鱼和石斑鱼群等等。
(全文完)
如果您能在本文最下方点击“在看”
或在朋友圈中分享本文
都将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关于打赏资金去向,请参考《“小宁的酱油工厂” 转载须知、打赏资金去向及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