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的“共和国第一国企”

文摘   2024-11-28 10:37   江西  


1931年1月至1934年9月,中华钨矿公司共生产钨砂7830吨,创造了814万银元的财富,占当时苏区财政收入的70%,换取了大量的药品、食盐、枪支弹药等紧缺物资,创造了“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作者 | 陈更新 陈希

题图 | 中华钨矿公司旧址

时过境迁,无数工业遗产告别了曾经的火花四溅、昼夜轮转,却以文物的形式延续着工业精神和基因。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华钨矿公司跻身榜单。

走进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地处于都县的矿山,云雾缭绕、青山逶迤,白墙黑瓦点缀在山腰之间,在山坳的中心,“共和国第一国企”七个大字映入眼帘,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近日,笔者来到江钨控股集团旗下的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山垅钨业公司”),探寻中华钨矿公司的前世今生。

新员工入职“第一课”现场。


老窿硐、废石堆、红军采矿遗址……斑驳的采矿遗迹将人拉回上个世纪,先辈们轰轰烈烈的采掘场景似乎仍在眼前。

时间穿越到1929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沿途但见矿井星罗棋布、钨砂晶莹闪亮,他踌躇满志:“若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给养没有着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

1930年4月,毛泽东到会昌开展调查并撰写了报告《仁风山及其附近》,该报告油印成小册子并送给正在筹建国家银行的毛泽民,告诉他苏区有丰田、仁风山两处钨矿,要尽早成立钨矿公司并划归国家银行所有。

赣南钨矿资源丰富,铁山垅钨矿是民国时期全国有名的“九大钨矿”之一。1931年4月,红军组织了1000多人,组建5个中队,进驻于都铁山垅,成立“公营铁山垅钨矿”。

图源“档案里的赣州”。

随后,毛泽民建议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在铁山垅钨矿区成立“中华钨矿公司”。1932年2月12日,经临时中央政府批复,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整合周边八个矿(场)正式成立“中华钨矿公司”。时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公司总经理。

中华钨矿公司初建时,前有地主山霸尚未肃清,后有国民党“土围子”打家劫舍。毛泽民一边组织红军铲平“土围子”,一边发动群众搞生产。守住这条红色经济的“根”,毛泽民坚定且充满智慧。

翻开《铁山垅钨矿志》,1931年1月至1934年9月,中华钨矿公司共生产钨砂7830吨,创造了814万银元的财富,占当时苏区财政收入的70%,换取了大量的药品、食盐、枪支弹药等紧缺物资,养活了十万红军,创造了“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矿工们挥舞的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凿出了中国革命的一缕曙光。由此,“山沟里”的铁山垅钨矿,成了共和国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第一国企”。

1934年10月,因战争局势发生变化,部分矿工相继加入红军参加长征。1935年1月,中华钨矿公司停办。此后,铁山垅钨矿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后大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矿业经济繁荣与发展。

图源“档案里的赣州”。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将饱含年代感的时代印记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工业遗产发挥更大的价值?加强工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的关键。

为了找寻当时的“原汁原味”,2021年4月,江钨控股集团投入逾400万元,秉承“因形就势,修旧如旧”的理念,修缮了中华钨矿公司旧址。

同时,于都县投资近3000万元整修柏油公路、新建游客中心,打造工人夜校等场景,进一步提升旧址的整体风貌。坐落在旧址的毛泽民塑像、陈列馆、红军医院等,更是让人们的绵绵追思有了寄托和归依。

2021年6月,修缮重整后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泽民广场”人头攒动。拾级而上,“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荣誉铺满了旧址外墙。走进馆内,4000余件各类实物、33件矿物标本、97幅旧照,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先辈们艰苦奋斗,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咱们得记住那段闪闪发光的日子,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游客王先生说。

今年,铁山垅钨业公司还对旧址周边30余栋老旧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将其变为国有企业发展历史沿革陈列馆、矿石博物馆和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展销馆等。据统计,自开放以来至今,旧址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5万人次。

“我们通过制定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分阶段、分步骤修缮保护中华钨矿公司的红色资源,确保红色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该公司党委书记谢世勇说。

工人夜校场景雕塑。


斗转星移,业已沉寂。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讲好中华钨矿公司背后的红色故事,激活红色文化基因,江钨控股集团走出了自己的路。

“展馆墙上的资料很丰富,再加上细致的讲解,‘红色管家’毛泽民、‘长征模范’谢宝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眼前,我们仿佛读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新入职的员工小闵感慨道。

原来该公司有个传统,入职“第一课”不是在办公室,也不是在井下巷道,而是在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当新员工们与一件件文物、一张张老照片目光交汇,聆听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寻根溯源,知道根在哪,也就知道了未来在哪里。

旧址凝结过去,核心价值在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2023年,江钨控股集团组织专门力量,调研中华钨矿公司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提炼了“铁心跟党走、铁血铸忠魂、铁肩担使命、铁胆破难关、铁拳正风纪”红色革命精神,“五铁”精神也是党在苏区时期留下的宝贵财富。

旧址连接未来,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每逢假期,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内都活跃着年轻的身影,高校社会实践团队络绎不绝,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学子纷纷走进旧址开展红色研学,追寻红色印记。

用“好”工业遗产,讲“活”红色故事。江钨控股集团深度挖掘革命故事内涵,探索借鉴当代艺术表达方式,推动中华钨矿公司“上舞台”。

话剧《钨金》在红谷滩大剧院演出。


“只有让苏维埃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支撑起革命的‘枪杆子’。”2024年6月6日,由江西省国资委、江钨控股集团及江西文演集团联合出品,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原创话剧《钨金》在红谷滩大剧场首演,赢得了一片赞誉。

布景、剧情、演技……一步步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斗志的年代。通过生动的演绎,“共和国第一国企”的红色传奇和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劳动者群像得以精彩呈现,话剧舞台上的中国红也在观众心中愈发鲜亮。截至目前,话剧已演出28场,观演人数近2.6万人次。

赓续红色基因,江钨致力于中华钨矿公司和红军医院2个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争取纳入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的规划范围,推动中华钨矿公司“上平台”。

“我们将继续守好红色根脉,不断深化中华钨矿公司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让‘听党话、跟党走’‘钨业报国、产业强国’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助力集团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江钨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熊旭晴说。

悦读推荐
一座杏花楼,藏着多少风云往事
“女性消费”岂能变成“消费女性”

揭开世界围屋之都的“围”美面纱


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公众平台订阅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旨在为用户提供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