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学解西校区在桂林市解放西路,近百年来桂中学子朗朗书声由此响彻,遍传五湖四海,校园所在地是桂林乃至广西文脉渊源流传的重要一支。
桂林府学肇始于唐代大历年间,先于独秀峰下颜延之读书堂旧址开设,北宋熙宁年间迁桂林城东南,但因其地势低洼,南宋乾道年间张维选地重建,即相中如今解放西路的桂林中学所在地。南宋人认为这里是旧时始安郡的郡治所在,唐代状元赵观文故宅,废后曾作寺庙,由于地势平坦高爽,府学易地在此创建。到南宋淳熙年间张栻进行扩建,竣工后绘图送往福建武夷山,请朱熹题写文章,于是就有了朱熹《重修静江府学记》一文流传至今。
▲被誉为千年文脉的独秀峰
宋元之际,静江府抵抗元军甚烈,战争对城市破坏巨大,府学毁于战火。元代数次重修,有明伦堂、鲁师道、节和堂、肃容堂、奎文阁、礼殿、戟门、两庑、东西斋等建筑。
明代府学基本沿袭元代规制,从明初桂林郡的《府学图》可见当时建筑规模宏大。随着明代对儒家的推崇,除了重修明伦堂、大成殿外,嘉靖年间新建启圣祠于大殿之后,建敬一亭于明伦堂前,东西两侧建名宦祠、乡贤祠等,形制更趋完善。
清代初年,桂林府学和比邻临桂县学的建筑损坏十无一二,只有府学的大成殿尚好。康熙十八年巡抚马雄镇“郑重其举,徧采诸青鸟家言”(对营造府学殿宇十分重视,广泛采纳各位风水师傅建议),选定西侧的临桂县学建筑遗址,仅移动“数武”(一武约三尺),重新修建府学,大殿戟门、东西两庑等建筑由此一新,兼作县学。这次新建的府学建筑(桂林府文庙)布局,保留至上世纪抗战时期,有地图、照片、文字和建筑遗存相互印证,如能综合研究,足以作复原设计。而清初原有府学大成殿等建筑被孙延龄(孔四贞的丈夫)用作兵舍马房,损毁殆尽,康熙二十一年府学重修,康熙二十四年县学从府学迁入阳桥鼓楼西侧。
清末最后一次大修府学为清代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在此前后几年桂林科举捷报频传,张建勋和刘福姚高中状元,恰巧清代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府学后二年,陈继昌“三元及第”,由此可见对府学建筑的重视也影响着科举考试。
南宋《静江府修筑城池图》绘刻于1270年,在桂林鹦鹉山南麓,图上大部分建筑在绘刻地图完成后七年毁于战乱,地图能得以保存下来,实为大幸。七百多年后,如今石面已有不少剥损,城西的“府学”(即今日解放西路桂林中学及附近周边)标注仍在,堪称幸之又幸。
明初《桂林郡志》由进士陈琏编纂,其中“旧郡城图”是描绘桂林城元代时的布局,“新郡城图”描绘桂林城明代初年时的布局。元代桂林府学西侧为宣城书院,是沿袭宋代遗制,明代桂林府学东侧为察院,西侧为县学。
清代府学文庙居中,东侧为山长考试的流恩书院、再东是士子从学的榕湖经舍,文庙西侧为武庙,祭祀关武圣。清末科举已废,新学渐开,流恩书院和榕湖经舍改为巡警道、桂林公学、高等巡警学。
▲图5-1900年左右《桂林省城图》局部(国家图书馆收藏)、图6-1909年《广西省城警区全图》局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
1905年桂林中学堂创办于文昌门副爷巷,1927年中学迁入崇德街(即今解放西路),1929年高中部在王城,1936年迁良丰雁山园,初中部一直在今解放西路,沿用原桂林府学文庙旧址。1933年桂林市政处测图,1934年印制的《桂林市图》上,可以见到初中校园内泮池和大成殿平面形状。
笔者收藏有1935年测绘1937年印制的《桂林市地籍图1:500》,图中清晰绘出桂林初级中学校范围,与1936年出版《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一览》中的校图相对照,一图轮廓清晰,一图标注详细,各有其用。《广西省立桂林初级中学一览》中附有校园建筑照片,笔者选其中比较有代表的大礼堂和普通教室绘制立面图,其建筑显然不同于岭南传统样式,大礼堂建筑有中西合璧之感,普通教室则为南洋殖民地建筑风格。
由1936年桂林初级中学的校图,笔者绘制出当时校园总平面示意图,结合现代较为准确的CAD地形图,绘制2000年左右的桂林中学校园教学区平面示意图(未将教师宿舍区绘入),再将1936年桂林初级中学平面图叠合在2000年左右的桂林中学教学区平面底图上,校园过去与现在对比,时空交错,别有趣致。
1940年广西省政府邀请欧阳予倩担任省立艺术馆长,为筹建省立艺术馆舍,欧阳予倩请省长黄旭初说服桂中校长雷震让出南边空地,1942年桂西路(解放西路)向西开通至城外翊武路,道路南侧部分为省立艺术馆用地,1944年省立艺术馆建成,至今已八十周年,与桂中堪称交相辉映。
2025年桂林中学迎来120周年纪念,校园中保留光绪十九年建成的奎光楼,清代棂星门石牌坊和元、明、清府学石碑,笔者依照清末岭南文庙的形制,绘制主要建筑大成殿、戟门、东西两庑、泮池、状元桥、棂星门、万仞宫墙等,桂林府学文庙风貌亦大略如此,相去弗远。追忆先贤教泽八桂之盛举,无非鼓舞今日桂中学子以奋进,近专心志,远忧天下,惟愿功不唐捐,各有其成。
▲桂林历代府学营造记录表
(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林哲)
桂林教育 ∣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