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传承,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彰显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今天起将推出《文心“卓粤”》专栏,为广大民警职工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风采的创作平台,激发读者对文化的热爱之情,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在文化的海洋中汲取精神滋养,为推动“卓粤·边检”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愿《文心“卓粤”》能成为大家心灵栖息的港湾,文化之旅的明灯。
《父亲的边塞诗》是黄埔边检站民警任多的作品,曾在2024年广东省直机关“弘扬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家风之美,将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息,熠熠生辉。请欣赏《父亲的边塞诗》。
《父亲的边塞诗》
黄埔边检站 任多
背诵古诗词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对我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父亲教我的诗词不是生动“春江水暖鸭先知”,也不是朗朗上口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他钟爱的诗词总是关于大漠黄沙、塞外孤城,写满了一个孩童无法理解的苍茫与悲怆。这一切都源于那个让父亲魂牵梦萦的地方——新疆。
十七岁那年,父亲参军入伍,成了一名空军战士。那时候他坐着火车一路向西,每次靠站,看到的景象都比上一站更荒凉。当火车最后一次靠站时,已经走到了铁路的尽头,父亲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新疆。他做梦也没想到,命运竟然把他带到了这个曾经从地理课本里读到的地方。父亲下车时,周遭一片荒芜,满眼尽是了无生机的漫天黄沙。看着眼前的景象,他的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但脑海里那些关于边塞的诗句却变得无比生动清晰,尤其是那句“黄沙百战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多年以后,这首《从军行》也成了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
民警任多的父亲。
我曾经无数次听到父亲讲起新疆的故事——夜巡路上与狼群对峙的惊险,接待第一架外国航班时那紧张又激动的心情,在农场劳动时长满臭虫的床板……些酸甜苦辣都随着父亲的绘声绘色地描述,变成家中特殊的睡前故事,深深地植入了我童年的记忆。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他这么喜欢新疆?父亲说,因为只有在新疆,才能直观地看到天地的辽阔和人的渺小;然而,也只有在这苍茫的天地之间,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的力量与精神带来的震撼。小小的我不明白父亲话里的深意,直到我工作之后,才真正地懂得了父亲的故事和诗句。
在第一天上岗执勤那天,恰好是父亲退休前最后一次出差回国。记得那一天,我在出境现场执勤,父亲在入境现场过关,父女像是隔空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交接。那天各种前所未见的情况让我手足无措、人仰马翻——协助引导旅客,却导致现场一片混乱;帮着核对出境卡数量,却连卡片都数不清;学习验放,可是国家代码、防伪特征总是记错……一天下来,我被各种琐碎的事情淹没,完全没有看到工作的意义,晚上回家就对父亲大吐苦水,甚至生出了辞职的念头。
民警任多的父亲。
听了我的话,父亲又一次提起了他最爱的新疆。他说,刚到新疆,他吃不惯,住不惯,新兵连的训练更是苦不堪言,天天想着有什么办法能回家。慢慢地,他发现越是想混日子,日子就越难混。很快,父亲找到了方向——学英语。那时候,机场里时常有外国的飞机降落,有时候飞机出现故障,可操作手册全是英文,故障根本无法排除。于是父亲干脆下定决心,把英语学好。就这样,父亲日复一日地拿着简单的教材学习英语,刻苦钻研飞机发动机维修,很快成了机场里不可或缺的业务能手。
父亲说,自己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学英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以后能远赴欧美负责大型客机的监造工作,不知道他奋斗过的小机场会变成今天的地窝堡国际机场,更不知道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会变成今天举世瞩目的美丽新疆。每一个人生的“逆袭”的故事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努力,而每一个伟大奇迹背后,都有无数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做着别人眼中无比平凡琐碎的工作。
听完他的话,我终于理解了他为什么如此喜欢那首《从军行》——在父亲心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意志,是支撑他在边疆广袤荒野里扎根、坚守、奉献的精神动力。他和许许多多扎根边疆的前辈一样,从未见过奇迹,却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亲手创造了奇迹。
民警任多登上2020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
那么,我心中“楼兰”又是什么呢?从那一天开始,我安心地坐在验证台上,一心一意地学习纷繁复杂的业务知识,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找自己心中的“楼兰”。很多年以后,我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我的定场诗正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主持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首诗,我终于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一位移民管理警察,那些潜藏在口岸的危险与罪恶,就是我们心中必须攻克的‘楼兰’!”
供稿:任多
封面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编辑:梁汉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广州边检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