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疆吐尔尕特,为南疆历史最为悠久的百年口岸。风雪边关,戍边者以热血赴使命。在高海拔、寒风暴雪中,他们坚守国门,无畏艰辛。虽思念家乡,却将深情化奉献,以平凡之躯筑钢铁防线。
近日,《中国移民管理报》四版头条刊发散文《红色达坂铸忠诚》。在吐尔尕特边检站挂职的广州边检总站顺德边检站政治处主任李罗斌娓娓道来,深情讲述边境戍边人的故事。他们忠诚、奉献,他们质朴、坚韧,他们勇毅、执着,他们在缺氧不缺精神的帕米尔高原上闪耀着璀璨光芒。
初冬的阳光,照射在高原雄伟矗立的国门上,也洒在吐尔尕特山口的皑皑白雪上。凛冽的寒风,吹起轻轻盖在枯黄牧草上的浮雪,泛起层层波浪。托云牧场草原上那6月才长出的嫩绿生命还没经历完成长,便在9月的霜雪中渐渐枯黄。而国门上金光闪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便成了苍茫大地中那一抹最靓丽的风景……
不知不觉中,我在吐尔尕特边检站已工作一年有余,距离两年挂职结束的时间越近,心中对这片高原越是热爱、越是不舍。在远离繁华的遥远边关口岸上默默坚守的戍边人,青春在皑皑雪山中悄然绽放,热血在巍巍国门前尽情挥洒,一张张被强紫外线晒得爆皮的黝黑面孔、一双双被寒风冻得发紫的粗糙的手、一个个闪烁着倔强光芒的眼神,见证着他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保障口岸安全与畅通的艰辛。
吐尔尕特,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枣红色的达坂”,而国门所在的吐尔尕特山口,海拔3795米,年平均气温零下4.2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36.6摄氏度,方圆40公里没有一棵树或灌木,氧气浓度仅为平原地区的69%,全年无霜期仅13天,一年中刮8级以上大风的时间有半年以上。9月初至来年的6月底下雪,7、8月为雨+冰雹+泥石流,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被当地柯尔克孜族群众形容为“大风吹着石头跑,一年四季穿棉袄”。
站在吐尔尕特国门前,抬眼望去,湛蓝的天空深邃纯净,仿佛可以容纳世间所有的期许。连绵的天山像祖国西陲的脊梁,沉稳而坚定地向远方延伸。而耸立在国门两侧的我方51号界碑和吉方52号界碑,犹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兄弟,静静地矗立在边关,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繁荣与安宁。戍边人,就像天山上随处可见的石头,一块一块,看似平凡,垒在一起,就成了一堵坚不可摧的墙,与大山为伴,与风雪为伍,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和昌盛,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与和谐。
吐尔尕特口岸作为全疆为数不多的高原全年“7x 14(口岸每周开放7天、每天开放14小时)”通关口岸,戍守在这里的移民管理警察,远离城市的繁华,在海拔近3800米的查验执勤现场,每天验放500辆以上的出入境车辆。他白天暴露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下,晚上奋战在凛冽的风雪中,守卫着国门和界碑,保障着口岸的安全与畅通。
忙碌过后,孤独又是一种常态。我们吐尔尕特可敬可爱的民警,平均年龄才30岁。他们头顶星空,看国旗飘扬;心念家乡,守雪域茫茫。每当想家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默默地一个人待一待、静一静或者是深深地吸几口烟,但是很快就能调整过来,继续投入工作。因此他们常常自我调侃说:“高原戍边人心大(心肌肥大)、缺氧。心大对事情看得开,缺氧使人健忘,所以忘记烦恼就快,而且特别容易满足!”
我知道,其实他们并不是因为健忘,身在祖国最为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他们,对于千里之外的家中发生的事情,更是既帮不上忙,也解决不了,他们只能把这种对小家庭亏欠愧疚的情感,转化为为祖国大家庭戍边奉献的情怀。年轻的战友们,最终将心底如雪域高原般清澈透亮的爱,留给了帕米尔高原。
人们常说“不到边疆,不知边疆之苦;不到边疆,不知边疆之远”,我觉得其实还要加一句,“不到边疆,不知戍边人之伟大”。正是因为有了边疆战友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以时间、家庭、身体甚至生命的代价,筑牢了祖国西北边境安宁的屏障、夯实了反恐维稳的大坝,才有了我们祖国大地的繁荣昌盛和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稳步发展。
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戍边人。作为一名援疆挂职干部,在新疆工作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丰富了经历。我从未想到在参加工作20年后,会有这么一个地 方,成为我心灵的故乡,而不是让我觉得我是一个过客。正如当地的一句谚语说的“在帕米尔高原,凡是生存着的,都成了奇迹:冰雪、雄鹰和人。”这里的冰雪、雄鹰和人都引领着我,给我看最好的风景,给我尝最美的味道,给我无尽的心灵震撼。
一段援疆路,一生边关情。红色达坂吐尔尕特,这个让我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的地方。我以为是我攒了足够的脚力找到了它,其实,是它以穿越时空的引力找到了我。翻山越岭只为一场遇见,万里奔赴只为一次改变。
在这里,没有功名利禄的追逐,只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使命的担当,生命变得更加纯粹和简单。边疆坚守意味着艰辛困苦,甚至是流血牺牲。即便如此,我们一代代戍边人依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坚韧,什么是质朴!在我的心目中,每位戍边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在缺氧但不缺精神的帕米尔高原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一段援疆路
一生边关情
来源:全国移民管理文联
编辑:梁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