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课堂】海中瑰宝——玳瑁

政务   2024-11-02 09:11   广西  



海中瑰宝

——玳瑁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是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没错!就是中学课本“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诗句中的“玳瑁”,那么大家知道诗中的“玳瑁”是什么吗?


什么是玳瑁?



玳瑁是一种美丽的海龟,也称“鹰嘴海龟”、“十三鳞”等,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海龟科玳瑁属,以其美丽的外壳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玳瑁所属分类图(图源www.un.org)





外观特点:“天然艺术品”



1、玳瑁体型较大,体重约为35.7~127千克,平均体重为80千克;长度约为62.5~114厘米,平均长度为87厘米。

2、玳瑁头背具对称大鳞,前额鳞2对。一般海龟是1对。

3、玳瑁吻长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即“鹰嘴海龟”名称来源。

4、玳瑁背甲较扁平,呈心形,有十三块状如盾形、分三行做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其中椎盾5枚,肋盾4对),因此玳瑁也称“十三鳞”;玳瑁的背甲呈棕红色,有光泽,有浅黄色云斑,腹甲黄色,有褐斑,头及四肢背面的盾片均为黑色。

5、玳瑁颈盾宽短,与第一对缘盾平列向前凸出,缘盾每侧11枚,在体后三分之二处形成明显的强锯齿状,2枚臀盾。

6、玳瑁四肢桨状,前肢长于后肢,每肢外侧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值得注意的是,玳瑁无法将头部和四肢缩进壳内,因此它可不是“缩头乌龟”哦!



玳瑁特征图






饮食习惯:“海绵爱好者”



玳瑁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生物,幼年玳瑁多以海藻为食,成年玳瑁则主要取食在珊瑚礁中生活的海绵,多孔动物占其食谱中的比例超过70%。

除海藻、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鹰喙般钩曲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

趣味小知识玳瑁是唯一以海绵(多孔动物)为主食的海龟,我们都知道海绵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骨刺,其与玻璃的主要成分相同,因此玳瑁也是唯一能够消化“玻璃”的海龟。



海绵(图源百度百科)






栖息与繁衍:“环球旅行家”



栖息

玳瑁通常生活在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动。

玳瑁是一种洄游迁徙的海龟,一生中会在几个环境完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一般为沿海的珊瑚礁,海湾,河口和清澈的泻湖等相对较浅的水域。

在我国,玳瑁主要分布在山东沿海至舟山群岛、福建、海南岛、南海诸岛海域。每年随暖流在5~6月份向北迁栖,10月~11月份向南迁回。



玳瑁世界分布图

(图源californiaherps.com)


繁衍

成年雌性玳瑁会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产卵,筑巢通常发生在偏远,孤立的沙滩。玳瑁的产卵期为3~4月,一个产卵期内分三次产卵。
产卵时,雌性玳瑁会在海岸沙滩挖穴产卵,每次产卵130~200个。卵球形,白色,壳软有弹性,卵径大约3.5厘米,孵化时间2个月左右。玳瑁平均寿命约为30~50年。
尽管玳瑁一次产卵超过100枚,但是在野外自然情况下,幼年玳瑁的成活率很低,且幼年玳瑁需要20~30年方能达到性成熟,所以玳瑁数量在骤减后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玳瑁的保护现状:“濒危明星”




玳瑁背甲在阳光照射下会反射出金色光斑,因而有着“海金”之称,加之其美丽的斑纹,自古以来便被人们视为瑰宝。此外,玳瑁甲片、血、肉还可入药。

因此,过度捕捞玳瑁被认为是导致野生玳瑁种群锐减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由于对玳瑁产卵筑巢海滩的过度开发,巢生境的退化,使玳瑁幼体的成活率大大降低。

目前玳瑁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

玳瑁保护级别:

1、2019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2、2008年6月30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3、2021年2月5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保存于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的玳瑁标本









结语

玳瑁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海龟,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玳瑁,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携手,提高公众对玳瑁及其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为保护玳瑁而努力!






END




作者:覃森萍

编辑:卢   佳

审核:章   颖

审定:钟沛彪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是一个珍藏自然精品的宝库,探索地球奥秘的窗口,普及地学知识的殿堂。博物馆官方运营平台,提供最新资讯,搭建与文化对话,与自然对话的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