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课堂】自然奇观——山边石柱

政务   2024-11-12 09:26   广西  


自然奇观

-山边石柱




在岑溪市大业镇化鲁村村门向北大约100米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小山包。在其山崖的一侧,赫然裸露着一根根排列得极为规整的菱形石柱。这里原本是一处采石场,而这些石柱群是在开采石材的过程中被揭露出来的。这片石柱群仿佛是大自然隐藏在这个小山包中的秘密宝藏,它们的出现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好奇与遐想。当目睹如此规则且壮观的石柱群时,想必大家都会心生疑问:“这些石柱究竟是天然形成的,还是在开采石材时人为造就的呢?”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怀揣着这一疑惑,跟随地质学家的脚步,一同去探寻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石柱世界吧。

岑溪花岗斑岩柱状节理

来到山脚下,眼前壮观的景象不由地让大家深感震惊。一根根石柱如巨人般拔地而起,径直冲向天空,其气势蔚为壮观。这些石柱规整的堆叠在一起,彼此之间仅有极其细小的缝隙将它们逐一分开,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搭建的巨型积木。远远望去,石柱群呈现出灰白色调,那纵向的纹理清晰可辨,犹如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走近细瞧,纵向大多为垂直节理,然而也有少量呈现出弧形和 “S” 形,宛如大自然在这片石柱上绘制的独特线条,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灵动。经过仔细观察和测量,发现石柱群的分布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露头剖面的方向为80度,宽度约100~120米,高度约30米,柱子直径约0.5~1米,多数为0.8米。节理柱的横切面以四边形为主,少数为五边形和六边形,边长约0.4~0.5米。石柱的表面不仅有横向纹理,还布满了裂隙,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历经的沧桑岁月,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它们的形成原因与历史变迁。

岑溪花岗斑岩柱状节理

形态部分呈弧形

这些石柱群乃是天然形成的产物。地质学上把石柱间的这些裂缝称为“节理”,而将这些柱状体形态的原生节理构造称为“柱状节理”。柱状节理构造(columnar joint structure)是常见于火山熔岩中的一种呈规则或不规则柱状形态的原生张性破裂构造,多见于玄武岩中(黑色的石头),有时在中酸性熔岩、熔结凝灰岩、潜火山岩、基性岩脉中也可见到。许多与火山岩有关的地质公园中都能见到由柱状节理形成的地貌,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国外的北爱尔兰巨人之路、美国魔鬼塔、韩国济州岛柱状节理带,国内的云南腾冲神柱、南京六合区石柱林、福建漳州浦县南碇岛沿岸柱状节理群等。此类柱状节理岩石一般分布在火山喷发遗迹,或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柱状节理构造只能发育在粘度小、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中,对于Si含量大于65%、粘度大、流动性小的酸性喷出岩体中则不可能发育柱状节理。

美国魔鬼塔(图源百度图片)

纵观国内外数以千计的柱状节理群,就会发现其岩性绝大多数为基性玄武岩。那么,岑溪市大业镇柱状节理岩石是什么岩性呢?它会和通常所见的柱状节理一样为玄武岩吗?而这一独特的地貌奇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地质学家们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开展现场调查工作。仔细观察这些岩石后,可发现这种岩石具有斑状结构,其斑晶不仅有石英,还有大量的长石,手标本上可见明显的长石板状晶形,部分甚至可观察到钾长石卡式双晶。通过现场采集岩石标本,经室内显微镜下鉴定,最终确定其岩性为花岗斑岩。这一发现无疑为研究柱状节理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案例和方向,也让人们对不同岩性下柱状节理的形成机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柱状节理的形成可能与岩体侵位机制有一定的关系,花岗斑岩柱状节理群岩相属超浅层、低温的圆筒形火山通道的近火山颈,属于次火山亚相,是在近地表环境下侵出而形成的。在约9000万年前晚白垩世,该地区火山喷发,形成了盆地火山岩,岩浆快速冷却结晶,随着温度的下降,熔岩的体积开始收缩、开裂,由于外界温度低,岩浆内部温度高,因此开裂从外向内贯穿岩体,形成这些壮观的柱状节理群,后经风化、地壳抬升露出地表。

柱状节理是一种稀有的地质奇观,而该节理群岩性为花岗斑岩,又是稀有中的稀有,属世界罕见。在成因机理方面,填补了酸性斑岩构成浅层低温柱状节理群的空白,突破了酸性斑岩类只构成大规模形态不规则的浅层岩珠的传统观念,对研究花岗斑岩柱状节理的形成意义非凡。同时,这一柱状节理群规模巨大,区位适中,交通便利,开发条件优越,可与国内外一些著名柱状节理群媲美,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地学资源。鉴于这些地质奇观的稀有性及重要性,我们应当携手共同守护这些源自大自然的馈赠。


END


作者:梁国科

编辑:卢   佳

审核:章   颖

审定:钟沛彪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是一个珍藏自然精品的宝库,探索地球奥秘的窗口,普及地学知识的殿堂。博物馆官方运营平台,提供最新资讯,搭建与文化对话,与自然对话的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