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痛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不少人认为,痛风是吃出来的,与饮食不当有关。其实,寒冷刺激亦是此病背后不可忽视的“祸端”之一。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血尿酸增高,进而造成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组织内,引起剧烈炎症反应,受累关节剧痛如阵风袭来,故名痛风。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秋冬季寒邪易入侵,正是痛风高发季,如何预防尿酸飙升、痛风急性发作?在此提醒,除了穿衣防寒保暖(尤其手足膝踝关节)、饮食忌口高嘌呤食物(尤其是火锅、啤酒),还要多喝水、少熬夜、适度运动、控体重。
此外,不妨试试以下调理小招,可起到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的作用。
适量食用山药、莲子、扁豆、芡实、冬瓜、藕片等,有利于调理脾胃、祛湿排酸。这里推荐3款食疗方。
薏仁山药粥
材料:薏苡仁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薏苡仁浸泡12小时,山药去皮、切块,加入粳米与水一起煮粥。分2次食用,每日1剂。
功效: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山药补脾益胃,补肾涩精;粳米补气健脾,养阴生津。三物合用具有健脾补肾、益气祛湿功效,适合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期。
芹菜胡萝卜汤
材料:芹菜150克,胡萝卜200克。
做法:将芹菜切段,胡萝卜切片,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半小时。每日2次服食,每日1剂。
功效:芹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胡萝卜利湿散瘀,健胃生津。二物合用具有益肝健脾、清热利尿之功效,适合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期。
茯苓玉米须代茶饮
材料:茯苓3~5克、干玉米须5~10克。
做法:将茯苓、玉米须洗净后控干,放入保温杯或玻璃杯中,每次倒入开水200~300毫升,泡10~15分钟,亦可煮水,代茶饮。
功效:茯苓能益脾和胃,渗湿利水;玉米须能利尿消肿,平肝利胆。二者合用具有利水消肿、清热除湿功效,适合痛风慢性期、高尿酸血症的辅助调治。
用法:双柏散为一经典验方,出自《中医伤科学讲义》。取侧柏叶35克、大黄35克、黄柏18克、薄荷18克、泽兰18克、醋延胡索9克,将上药共制细末,用热开水加蜂蜜调成膏状,涂在塑料膜上,厚度1~2cm,包裹关节肿痛处。每日1~2次,每次2~3小时,5次为1疗程。
功效:方中侧柏叶、黄柏、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药。泽兰活血消肿,薄荷疏风散热,延胡索活血止痛。上药合用具起到活血逐瘀、消肿止痛功效,适合痛风急性期。
做法:取穴足三里(小腿外侧,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方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庭(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涌泉穴(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前1/3凹陷处)等穴,给予指揉法。按揉时约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亦可用艾条灸疗上述穴位。
功效:按揉穴位可起到清热利湿、化痰通络、补益肝肾之效,适合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期的辅助调治。
做法:取艾叶10~15克,加水1000~15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倒入水盆,待水温约40度左右时泡脚。每次时间20~30分钟。
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味苦、微温,可温中逐冷除湿。俗语说“寒从足底生”,艾叶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温阳散寒、舒筋通络、祛风除湿等功效,适合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慢性期,急性期禁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首都中医】
选摘自《广东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