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再玩十分钟,不然不写作业!”当孩子开始和你谈条件,你会怎么做?

教育   2024-11-19 18:03   山西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画面:

“我吃完这棵青菜,等下要吃两个棒棒糖”;

“我想再看一集动画片,不然我就不做作业”;

“我再玩十分钟,保证就写作业”……

许多孩子喜欢与父母讨价还价,各种讲条件。

而有些家长习以为常,觉得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也有的家长,一边噎着气,一边妥协。

其实,孩子大多数时候的“条件”,并不是真的想实现,只是想试探下父母的反应。
如果父母越容易让步,孩子就越得寸进尺。
“妈妈,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
当孩子开始和你讲条件时,你是妥协还是拒绝?
孩子的未来,就藏在你的态度和回答里。

1


父母没有底线,孩子才总提条件
曾有新闻报道:
在广西上思县,有个10岁男孩做出了过激举动。
据邻居透露,这已是男孩第五次做出类似的惊人举动。
这个孩子每次选择伤害自己,都是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
有时是他不愿写作业,有时是向父母讨要零花钱。
据称,最开始是源于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爸爸就给他几块零花钱;
孩子屡试不爽后,他直接告诉爸爸:“你不给我钱,我就不上学。”
爸爸没有制止他的行为,反而一次次与孩子“做交易”。
后来,母亲气不过,孩子就以生命安全来威胁妈妈,最终也换来母亲的退让。
于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威胁父母,以此达到目的。
显然,这个孩子从讲“小”条件,演变成将生命视为儿戏。
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其根源在于,他有一对没有底线的父母。
正是父母无原则无底线的妥协,才让孩子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路径,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怪孩子”。
有人说,“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在妥协。”
孩子说我再玩会儿游戏再写作业,父母不从,他就撒泼耍赖;
于是,为了息事宁人,家长选择妥协。
孩子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妈妈说不可以,孩子说不给看就不吃饭;
而很多妈妈总是惦记着孩子饿,端上饭菜放上电视给孩子吃;
几个回合下来,父母的底线逐步被孩子攻破。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责怪孩子讲条件,而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每个爱讲条件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没有原则的父母。

2

你的无原则妥协,对孩子是害
很多孩子习惯和父母讨价还价,为何很多父母总是容易“妥协”呢?
比如孩子说,“我要先玩十分钟游戏,再写作业。”
如果父母满口答应,十分钟之后很多孩子或许还在磨蹭着,甚至还会提要求。
如果这次不答应,孩子可能撒泼耍赖,或者撒娇卖萌,父母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父母一味的妥协,让孩子总是能找到“致胜”的法宝,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们的这种“妥协”,在亲子关系中,不是温情,反而暗藏隐患。
据报道,一位江苏男子,整日不务正业,沉迷于买彩票暴富。
为此,他欠下了20多万赌债,父母辛苦给他还了债,他仍不知悔改。
他又欠下了6万多元,父母已无力偿还。
这位男子一怒之下,将房子一把火烧了。
由此可见,这对父母无底线的满足,换来的却是一位白眼狼。
在这类孩子眼中,他们认为父母理所应当满足自己,从来不懂得感恩。
但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会让父母无法负荷。
父母的轻易妥协,最容易变成纵容,让孩子一步步变“坏”。
在孩子小的时候,这很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塑造。
因此,为人父母,我们要在孩子小时候,试探我们底线时,就要用行动告诉他们,“不可以”。
有位妈妈堪称教科书式的做法,效果超赞!
这位妈妈带孩子逛商场,孩子被商场里的超人吸引住了;
妈妈不允许,孩子干脆往地上一躺,一把鼻涕一把泪,哭闹着一定要买超人。
妈妈不愠不火地说着:
“哇,前面有好美味的水果捞呀!妈妈好想吃呢!”
孩子止哭,凝神在听。
妈妈接着又说:
“这样,妈妈今天只能花20块钱,给你二选一,你如果选择超人的话,等下就不能吃水果捞了,你只能看着妈妈吃!
但如果你选择吃水果捞,咱们赶紧去,你可以点你喜欢的椰奶芒果捞,妈妈点…”
“我两个都要!”
“不行,只能选择一个!”
“我要超人!”
“不准反悔哦?”孩子信誓旦旦点头。
结果当孩子欢天喜地地拿着超人,然后落寞地看着妈妈吃着喜欢的水果捞,孩子不甘寂寞地恳求妈妈:
“给我吃一口吧!”
“不行!你自己选的。”
最终,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将美味的水果捞吃光。
“哎呀,妈妈,我好像也不是很喜欢超人!”
“不喜欢也没办法,下次再选吧!”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孩子,在该坚持立场与原则的时候,一定要坚守,才不被孩子的条件所动摇;
我们对孩子爱与规则同步,才能最终养出好孩子。

3


孩子爱讲条件,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几乎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和自己“讲条件”的日常。
孩子爱讲条件,并不是洪水猛兽。
“讲条件”,从孩子的成长层面来看,是孩子思维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表现,多发生在三四岁。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孩子爱讲条件,父母不加以引导,甚至纵容,则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有远见的父母,在孩子提要求时,都在这样做。↓↓↓
1. 设定底线,不和孩子谈条件
曾有孩子在高铁上跑来跑去,妈妈好言相劝,孩子却不听。
妈妈为了制止孩子的行为说:“你不跑来跑去,等下我带你去吃肯德基。”
孩子立马停下来说:“除了肯德基,我还想再买个玩具。”
显然,这位妈妈主动和孩子谈条件,以此达到孩子停下来的目的。
她不是和孩子讲公共秩序、人身安全的规则,这种做法,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为了短期利益,完成某些行为的做法,无疑容易将养出一个总爱讲条件的孩子。
明智的父母,不和孩子谈条件,而是和孩子划定底线,也就是规则。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制定了日常生活的7条家规,比如:
自己能做的事,决不麻烦别人;不要贪食;不要花费还不曾到手的钱等等。
父母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实践中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
如此,孩子才会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比如孩子说“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如果父母设定了底线,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孩子还会用这位的话来和父母谈条件吗?
2. 拒绝孩子条件时,将“可以”替代“不”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
“频繁拒绝孩子,用说不的方式,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
孩子仿佛被推到了门外,会委曲甚至愤怒。”
当孩子总是听到“不可以”、“不行”这些词汇时,会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反而容易心生逆反。
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迂回的方式,来拒绝孩子的条件。
比如孩子吵着要吃零食,妈妈可以说:
”可以,先把饭吃了再说。”
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父母可以说:
“可以,但你最近买玩具的频率太高,等过一个月再说。”
当孩子听见“可以”这两个字时,会带着一种被看见需求的安全感,会有期待和满足,他们的不满也会随之减少。
教育孩子,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爱心、耐心,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其实,孩子每一次的条件,都是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合理的诉求,我们应该尊重;
不合理的需求,我们要疏不要堵。
和孩子好好沟通,坚持原则,巧妙引导...
如此,孩子每一次的条件,都能成为亲子关系的桥梁,帮助孩子充分表达,不断成长!
那么,你家里有什么“讨价还价”的故事吗?
当孩子和你谈条件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小学数学微课堂
为孩子们提供对数学课堂上重点知识、拓展延伸的微课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