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三)

旅行   2025-01-15 20:11   陕西  


探寻远古生物遗迹 追溯古豳历史根脉


一、案例背景: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博物馆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指导方针,让文物工作最大限度地惠及社会大众,把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充分发挥旬邑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知识、文物发掘背景,激发文物保护意识,参与古豳历史文化研究,让古豳优秀文化得以发扬与传承。旬邑县博物馆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进校园、进课堂,并邀请各中小学生、各大院校学生等进馆、赴考古现场体验等开展“太平有象”、“诗礼人家”研学活动。

“豳豳乐学堂”之考古探秘科普教育课程,依托旬博展品古象、犀牛、恐龙脚印等化石特色,以“走出去”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军营、进集市等,“迎进来”来馆宣教、研学、手工制作、科普体验等形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开展中小学生、高中生、高等院校学生、文博爱好者等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践行历史使命,组建文博推介专业团队。作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咸阳市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旬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旬博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等,以馆藏文物大象化石、古犀牛化石、恐龙脚印化石、新芦木化石以及明代文庙建筑、儒家文化陈列、北宋泰塔及博物馆相关文物资源为依托,围绕“豳豳乐学堂”开设了“古生物探秘体验” “儒家经典研学” “非物质文化体验” “传统节日传承” “ 移动博物馆流动宣讲”五类常设社教课程。

“豳豳乐学堂”教育课程主要是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五一”、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小学生寒暑假、“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等特定时间、节点,通过旬邑县博物馆社教宣传群、微信公众号等招募,或是以馆校合作的方式进校园、进课堂开展科普教育宣传、手工制作体验、彩绘纹饰、探索古人食器、陶泥制作、拓片制作、活字印刷、青铜器制作、古钱币制作体验、考古挖掘等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以及“太平有象”、“诗礼人家”、“鉴古知今 启智开蒙”懵童研学、“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等研学活动。






该教育课程策划实施由旬博宣教员、招募的志愿者、博物馆之友成员等组成义务宣教队共同完成。该宣教队先后策划实施了“探秘古生物家园” “我是小小考古家” “我是文物修复家” “我是文物考古小专家” “豳纷绘大象” “豳豳邀您过大年手绘年画” “剪贴大象全家福” “手绘大象铠甲”“为大象豳豳造一个家”“大象形成记 豳豳换新装”“穿越时光,探秘之旅”--考古体验、微“塑”泰塔等系列特色社教活动百余场次,年均参与活动万余人次。






(二)突破传统讲解手段,利用数字化增强趣味性:课程实施场地分馆内和馆外。馆内活动场地为大象犀牛化石展厅,通过微信公众号、社教活动群招募50余组家庭或以馆校合作的方式邀请一个班级的学生参加活动。馆外通常选在文庙大成殿前、文化长廊,以馆校合作的方式进校园、进课堂,以“流动博物馆”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爱心机构等。课程实施过程中,旬邑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物教具提前出库,宣教员精心制作宣教PPT,将所有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图片、有动画、有视频,非常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在实施过程中,活动参与者可以现场观赏陈列文物,触摸文物教具。为了增强活动趣味性,旬博利用数字化手段,三维扫描的馆藏文物,购置全息展柜、全息风扇、文物数字化体验系统、“豳豳古豳 史前再现”VR虚拟穿越体验等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家人等在全方位观赏、了解、体验数字化文物的同时,也能够身临其境与文物互动。同时,通过教育课程全程体验,合作探究古生物遗迹,领悟古豳历史文化魅力。





(三)该教育课程已体系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设置不同活动形式。该教育案例针对幼儿园孩子以亲子互动的形式开展,活动主要以“豳豳乐学堂”之手工制作亲子活动为主。针对中小学生以馆校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侧重教材,主要以“豳豳乐学堂”之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科普教育为主。针对成年人以文物保护宣讲,古豳历史文化探究为主。



文物保护宣讲


(四)该教育课程具有可延展性。自该教育课程实施以来,旬博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课程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育,服务于学校教育。尤其是教材中出现博物馆文物相关知识,因教材不能直观呈现,博物馆宣教员带着文物资源,以“进课堂”的方式,将课本相关知识加以补充、拓展、延伸,让课本知识更形象、直观、生动,更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五)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该教育课程的实施,旬博宣教队员与活动参与者沟通、交流,发放问卷调查,结合课程内容,研发设计了具有古豳地域特色的泰塔纸雕、笔袋、笔记本、鼠标垫、水晶文艺泰塔小夜灯、创意书签、创意尺子等10余类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具,免费发放给参加活动的人员。





(六)采用拟人化讲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该教育课程内容以大象化石“豳豳”为素材,抓住孩子们喜欢动物的特点,以第一人称讲述大象化石“豳豳”的故事,能拉近与小朋友们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对“豳豳”遭遇不幸的故事讲述,从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使其产生一种情愫,想要更好地保护“豳豳”及其同伴的化石、古豳地出土的文物,珍惜现有文物资源,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主要成效:



(一)该教育课程的开展,陕西省文物局官网、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今日头条、好旺传媒、陕西省电视台新闻频道、旬邑县电视台、旬邑县融媒体、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旬邑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发布旬邑县博物馆课程开展情况等相关内容。据统计,陕西省文物局官网、咸阳市文物局、今日头条、好旺传媒、学习强国等平台发布旬博活动宣传信息累计100余条。微信公众号活动信息发布数量年均100余条,阅读数量从近万人增加到23217人次。微博活动信息发布200余条,阅读量达到500余万次。






(二)该教育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创新了教育方法,使观众在快乐中学习文物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教职能,受到参与者一致好评。每次活动报名信息一经发出,不到30分钟,报名人数远远超出活动计划拟招人数。旬博围绕“豳豳乐学堂”年均开展科普类社教活动3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1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参与人数近万人次。





(三)我馆开展的常设教育项目《“豳豳乐学堂”之小小考古家亲子活动教育项目》荣获陕西省首届博物馆优秀教育案例项目三等奖。陕西省广播电视台对我馆策划实施的“豳豳乐学堂”之“端午节香袋制作体验活动”进行了专题采访。该馆精心策划举办的“穿越时光,探秘之旅”--考古体验、微“塑”泰塔等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旬邑融媒体进行同步直播,并在陕西省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四)“豳豳乐学堂”之各类教育课程的实施,助力旬博在陕西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核中2018、2019连续两年名列第一,2023年考核为优秀,连续五年被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评为文化和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同时,成功申报陕西省、咸阳市科普教育基地、咸阳市和旬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WINTER


(五)该教育课程的实施,利用数字化手段,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身临其境,眼观、手触、互动,让他们在快乐中观赏文物、学习文物知识、了解古豳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激发其探知欲,使其在倾听文物故事的同时也愿与文博工作者一起走进“文物背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豳史,与文博人一起讲述古豳历史,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一起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四、经验启示



(一)坚守古豳文物宣传主阵地,推动文物工作更好融入豳地经济社会发展。博物馆“豳豳乐学堂”之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与好评。观众和关注人数近年来不断增加。博物馆年均累计接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及旅游团体800余次,线下参观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通过旬邑县博物馆小程序、微博、蛙色虚拟漫游系统等线上游览3万余人次。随着线上线下游客人数增加,各新媒体平台关注度增加,促使博物馆文物“活”起来,助力文博事业“火”起来,也顺势推动旬邑经济社会发展。





(二)大众科普,领悟历史价值。通过对“豳豳乐学堂”科普知识的学习,还原300万年前“豳豳”以及他的同伴们生活的场景,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大象和犀牛化石的出土复原装架,对于研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古地质,古地貌,古气候以及这一地区古生物的演变进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进而领悟豳地厚重的历史文化。





(三)积极引导,促使博物考古后继有人。通过该教育课程的实施,让孩子们体验了考古的乐趣,通过对发掘出土文物的讲解,引导青少年认识古豳地及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其认识到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同时有效地提高公众对考古的认识和兴趣,培养更多的人才投身于这一领域,为博物馆事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的考古兴趣,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博物考古,让以后的文博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HAPPY NEW YEAR


(四)助力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提供更多的免费或优惠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对古豳文化的发扬和创新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对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帮助效果。






(五)助力文物真正“活”起来。利用数字化手段,既做好保护又能活化利用,让文物“静”中有“动”、“静动”结合,能够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END





旬邑文化旅游
平台主要发布宣传文化、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旬邑旅游服务信息,为关注旬邑的朋友提供交流渠道,为旬邑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