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家·成都锦江分会】顽石(成都)||“高原”聚

文摘   文化   2024-11-14 19:30   四川  

编辑:高兴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点击下方收听音频 ◑


作者:顽 石

主播:竹林听雨



 “高原”聚


      时至深秋,刚过霜降的第一个周末,我约四川林校的同学在高原一聚。


      高原既不在阿坝,也不在甘孜,更不在西藏青海,它是原虹口乡的一个村子,叫高原村,现在应该是称为都江堰市龙池镇的高原村。


      高原村这个名字会让人们联想的高高的山顶上的一块平地,一定是路途艰险,因而也闹出些笑话。据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乡政府要求被分到虹口的一群“知青”自己选择知青点,先到的人当然选择了“联山坪”,因为名字里有一个“坪”字,自然是平缓之地了,而“高原”则让人想起高峻的山,深深的谷,结果,这一群“聪明”的人被分到联山坪后才叫苦不迭,联山坪才是高高山上的一块平地。


      白沙河从海拔4582米的光光山一路向东奔涌下来,将沿途的山劈成了高峻雄奇的两半,形成了“冲波逆折之迴川”,行至高原村,突然向南转折了90度,将河水中携带的卵石、河沙层层叠叠地铺展在河床的右岸,因而形成了一个长一两公里的台地,这就是我们聚会的高原村。


      我们读书的时候是站在河的对岸观看高原村,学习台地的形成机制,那时,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川内的农村(也含重庆),岁月青葱,满面青涩,大多数都还带有些泥土的气息。对面的高原是山间河边一条平畴的土地,木板的墙,青色的瓦,低矮的农舍散落在庄稼地里,房的四周是一圈翠竹,农舍背靠接天的“圆包山”。

      后来,我留在都江堰工作,因为造林,在高原村留顿了三个“春秋”,是三个春天和秋天。那时的高原跟以前所见约同,坡地上种玉米,平地上种黄豆、蔬菜,也开始种猕猴桃了。


      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山上的坡地被树木覆盖,平坦的地方开始有了水泥的路,土地里种满了猕猴桃,农舍也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房,好像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有的档次还很高,在网上做生意。


      我们住的是一家叫思农山庄的民宿。从成都及周边地区来了同学计八家,到此地算是故地重游。时间像流水,毫不留情地冲刷掉了人们的记忆,好些同学对高原村已是毫无印象,这也难怪,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已经过去。


      山中的风是清的,刚采收完果的猕猴桃树上还挂着树叶,但空气中似乎还残留了些许果香,这一切就足够了。都是与高山大川打过交道的人,在远离城市的清凉中,第一个动作当然是尽力张开肺,吸纳山间的润泽。


      店家小王个头不高,显得精明干练,但脸上写满了诚实,他自诩:“我家的菜品是莫得说的!”中午,他为我们准备了柴火鸡。我们一群与大山打过交道的人聚在一起当然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地摆过去和现在的龙门摆,好像这样才能彰显我们这些“山里人”的豪气。


      黄昏时分,一阵“方城”之战后,小王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歺。同学们中午的豪情还没有耗尽,继续觥筹交错,频频举杯,不觉间最后的一缕阳光已躲到山的后头去了,而九天之上月亮拒绝为我们助兴,深秋的山村隐没在深沉的夜色中,可见的只有点点灯火。

      此时,饭厅外传来轻轻的“噼啪”之声,一盆篝火燃起,熊熊的火焰欢腾地在空中跳跃,映红了寂静的小院,锅庄音乐的鼓点敲击在我们的心上,我们只能挣脱“杜康兄”的拉扯,去踏火焰跳动的节拍。


      火光在清凉暮秋的夜空中跳动,投射到已入“初秋”的人们的脸上。是酒的煽动,还是火的映照,个个都像是重拾了年少的青春,夏日艳阳般的热烈,踏着欢快的节拍尽情释放。澎湃之后,一切终归要归于平静。


      就在篝火旁,一个个又在记忆里搜寻那些曾经的过往,你一言,我一语,不亦乐乎。这个说:“读林校的时候,为了赌赢,一个人吃掉五份回锅肉,连油汤都吃得一滴不剩。”那个说;“学校的环境很好,风花雪月,是耍朋友的好地方。”那边站起来一个人抱怨;“学校没几个女生,真是狼多肉少,不得不翻墙!”某一时,焦点又指向勇和辉,要他们交待如何偷偷摸摸搞成了一家人,不过这两个家伙比泥鳅还滑,不经意间就逃脱了大家的拿捏。


      在欢笑声中,不觉夜已深,我们都不年轻了,睡去吧,明天一早还要早起,去山间漫游呢。


      第二天清晨,一阵清脆的鸟鸣将我从梦中唤醒,赶快起床洗漱。来到小院,微风轻拂,晨光熹微,好几个同学已结伴到山间踏露,去感受乡间的野菊的清香。小院门前有邻家老妪提了一筐带泥的芋头在等待客人的光顾。一派乡间的唯美。

      吃过早饭,我带同学们驱车沿白沙河右岸溯流而上,去领略河谷的险峻,说不定还能偶遇几株红得灿烂的山间古木呢!几公里后,停在山脚下有一个平坦的驻车处,再往上走就是“联山坪”,以往步行要花两个小时。这些青山和绿水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校歌里的一句词“青山深处我的家,我的家……”。


      据说现在“联山坪”的村民都搬迁到河边的集中安置点,山上只有几个年纪大而又舍不得故土的老人,好在现在山上已通路了!河谷左岸,有两处平缓的所在,当地居民就集中安置在这里,房屋色彩艳丽,临河岸绝壁之上,让人产生了置身于欧洲的某个小镇的幻觉。


      远道而来的同学们总是念念不忘曾经的母校,离开高原村,我们要去四川农大都江堰校区,那果是我们的母校——四川林校的所在地。学校里只有老教学楼旁的一行行的大银杏树、楠木树,还水杉树在温暖的秋日暖阳下伸展着枝叶,像是身着华服,对我们的问候呢。对了,还有树木园,树长大了很多。母校已与川农大合并,就像儿女长大后的母亲,改嫁他人,总让人觉得有点不适,但不管怎么说,看着那一株株伫立无言的树木,不禁撩起我们对昔日岁月的怀想。


      今天,我的同学们来自成都和周边的地方,也有来自大凉山和甘孜州,大多在年轻时都有在山区种树的一段经历。其实,当大家离开母校的大门时,心里不仅种了树,还种了山,种了水!因此,我们敢不敢贸然地说一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呢? 





作者简介

顽石(原名林彬),60年代末生于成都近郊狮子山,后工作于都江堰。大自然的学习者,爱好者。喜欢高山缭绕的云雾,大江奔涌的涛声,乡间农舍的炊烟,也喜欢听老者讲他们曾经的故事。常因大自然的壮美而留连,或因一段曾经的过往而忘情。






主播简介

竹林听雨,热爱有声语言艺术,创办了“敬意诗社”,现为河南省朗诵学会会员、洛阳市朗诵学会理事,初心朗诵艺术团常务副团长,任多家平台主播,愿意用温暖声音传递所有的美好。



《青年文学家》杂志简介


《青年文学家》杂志1957年创刊,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近年来,创建了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作为杂志社团结和联系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理事加入只须订阅杂志,不收其他任何费用。杂志社严把质量关,为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打造文学净土。


杂志宗旨是繁荣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


《青年文学家》顾问:王蒙、王佐泓、叶延滨、冯骥才、孙莉、李曙光、李琦、张抗抗、阿成、远方、周德文、常新港、梁晓声、韩英、颜楠。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周贵玉先生愿与各位文友携手并肩,共创文学的辉煌!



青年文学家·成都锦江分会编委

总编:高兴

副总编:德乡成林

主编:蔡建忠

副主编:周中界、孙和平

策划:王家银

音频顾问:海洋



投稿须知


1.不收谈论政治敏感话题稿件;


2.不收有违社会公德和低级趣味话题稿件;


3.不收与时代要求不合拍的负能量稿件;


4.谢绝任何外部链接和商业广告,发现两次即清理出群;


5.所有投稿必须是原创首发且要注明“投稿《宽窄文苑》[原创首发]”字样。否则拒收。


6.杜绝一稿多投和重复投稿,发现两次即清理出群;


7.古体诗投稿至少2-3首或60字以上,即七绝或五绝至少3首以上,七律或五律至少2首以上。微诗不少于4首以上,新诗至少15行以上(不够15行的至少加投1-2首)以便诵读、编辑。否则拒收;


8.本群投稿时间段:周一至周五每天早6点至晚6点 (即6至18点),周六周日不投稿也不收稿;


9.投稿审核公示时间:次日(一般在上午);


10.上刊推送时间:平时稿件分别于周三、周六推送出刊,征文活动稿件另行安排。



投稿联系方式:


微信:s229624008  (原创文学)

QQ:229624008(原创文学)




本平台使用文字均经作者授权

宽窄文苑
诗歌 散文 小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