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曾现身的韦东奕,近期因一张照片再度成为焦点。
此次出圈的缘由是他更换了新发型,清爽的寸头取代了以往厚重的刘海,整个人看上去精神焕发。
正如网友所言:无论发型与穿着如何改变,都无法掩盖“韦神”身上那独特的气质。
2021年,北大校园内的一段采访让韦东奕走进大众视野。
视频中的他,头发蓬乱,手持一瓶水与一袋馒头,略显拘谨地介绍自己:“我是北大数学系14级研究生,如今是老师。”
在不了解他之前,众人皆以为他只是一个不修边幅的理工男,然而实际上,他却是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韦东奕自幼在奥数领域便展现出惊人天赋,凡是他参加的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皆荣获第一名,屡战屡胜的耀眼成绩使他备受瞩目。
中考时,他被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破格录取;
高中阶段,他连续两届在奥林匹克竞赛中以满分夺冠,成功保送北大;
短短数年,他便完成本硕博全部课程,并留校担任助理教授,更是几乎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众多奖项收入囊中。
这份履历,在众人眼中,似乎唯有天才方能拥有,于是人们尊称他为“韦神”,将他捧上神坛。
甚至有传闻称他拒绝了哈佛大学的offer,还破解了博士团队数月未解的难题,尽管这些传闻后来被他出面澄清——哈佛并未找过他,但却越传越玄乎。
然而,突如其来的走红使他陷入舆论的漩涡。
人们拿着放大镜在他身上仔细搜寻,稍有瑕疵便群起而攻之。
在食堂里,韦东奕着装朴素,打饭之后便独自坐下默默吃饭,如此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竟引发诸多争议。
有人认为他吃相和坐姿不雅,应当改正;有人则无情嘲讽:“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这样。”
更有甚者,直接将他置于婚恋市场进行评判,声称这种情况可能找不到媳妇,“我可不愿意让女儿嫁给他”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
事实上,这并非韦东奕首次遭受舆论攻击。
此前,一张疑似北大补贴工资表流出,韦东奕在补贴栏标注为无房教职工,这引发网友对其能力的质疑,
有人煞有介事地感慨:“如此厉害,却买不起车和房,真是可笑。”
他口齿不清,被人讥笑“看着好傻,可能有心理疾病”;
被造谣有女朋友,还遭到邋遢的批评;
甚至被质疑不适合当老师,只因许多学生听不懂选择退课。
似乎只要他的名字出现,必然伴随着冷嘲热讽,从外貌到生活细节,从婚姻状况到职业能力,
各种侮辱性的话语毫无保留地向他袭来,全然不顾他的才华与贡献,也忘记了他历经的千锤百炼。
造神之时众人狂欢,毁神之际亦是毫不留情,这便是网络世界的残酷之处,而那些他所遭受的无从辩解的伤害与苦痛,又有谁会在意呢?
一切都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被肆意公开,尊重又从何谈起?
舆论裹挟过后,众人便佯装遗忘,匆忙奔赴下一场狂欢。
鲁迅先生曾说:“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二是捧杀。”
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人们热衷于造神,却更喜好毁神。
一旦当事人达不到看客们的预期或想象,便会被疯狂拉下神坛,摔得粉碎。
王冰冰便是舆论漩涡中的受害者之一。
她在采访中,5分钟长镜头口播一气呵成,节奏恰到好处,自带清新自然气质,温暖且治愈,瞬间走红网络,赢得众多网友喜爱。
但没过多久,便有人挖出所谓“黑料”对她进行羞辱,那铺天盖地的恶意险些将她吞噬。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那些给予她鲜花和掌声的人,在她陷入困境时,却走得最快,骂得最狠,令人心酸却又无比现实。
王冰冰一直以普通人自居,从未刻意打造人设,她凭借自身努力从地方电视台奋斗至央视,不断成长蜕变,然而人们却仅凭主观观念对她进行口诛笔伐,单方面进行审判。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那些被选中的幸运儿一夜之间实现人生逆袭。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与厚望,本是好事,却也最怕在看客的臆想中走向覆灭。
一旦完美被视为理所当然,真实便成了罪责。
丁真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他那干净羞涩的笑容、纯洁真诚的眼神,使其成为人们口中的甜野男孩,受到媒体追捧,全网疯狂刷屏。
然而,人红是非多,爆红带来的不仅有名利,还有无休止的质疑与谩骂。
他小学三年级的学历以及独特的长相,被许多人认为德不配位,不公平。
有人对他冷嘲热讽,恶意p图,但这些声音并未真正影响到丁真。
面对众多经纪公司的争抢,他选择入职国企,成为家乡的旅游形象大使,踏踏实实地为家乡宣传,助力脱贫攻坚。
丁真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努力学习汉字,练习普通话。
在综艺《百姓的味道》中,谢霆锋问他是否羡慕飞鸟、是否想出去,他坚定地回答:“我不羡慕,因为我现在就很自由。”
他与家乡一同变得越来越好,始终保持初心,没有因流量而迷失自我,也未因外界恶意而自怨自艾。
在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神,只有真实的人。
他们被时代选中,也用行动影响着时代。
正如《无声告白》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不应忙着造神,也莫要陷入舆论的虚妄与麻木之中,而应真实地看待自己,真实地看待世界。
因为热度终会消散,唯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长久。
当更多的人以清醒的态度对待生活,坚守初心,保持自我,即便人生充满艰险,我们也定能走好这条鲜花与荆棘并存的道路。
愿我们都能多一些善意与赞美,少一些恶意与苛责,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性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