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8次推送
照见人生
——访摄影家刘瑞新
摄影/刘瑞新 嘉宾/许宝宽 采访/阳丽君
封面:“工业遗迹“系列,
开滦唐山矿二号井绞车房,2015年9月
摄影:刘瑞新
点击封面图/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本篇内容节选自《中国摄影家》杂志
2024年第12期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刘瑞新:首先,我借鉴了卡什拍摄丘吉尔的方式,在瞬间给予刺激,唤起老兵们骨子里的军人气质。这种方法特别有效,因为老兵们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见到首长会立即挺直腰杆,二是面对敌人会马上进入战斗状态。每当谈起过去的战斗故事,这些老兵都会忘记年龄和病痛,展现出昔日的英雄本色。其次,在拍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捕捉老兵的眼神,我拍摄的多数老兵的眼神都很犀利。拍人最难的就是把眼神拍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传递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为了确保拍摄效果,我会提前进行场景布置和光线调试,制定个性化的拍摄方案。这一方面凸显了每位老兵各不相同的气质,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避免了构图同质化的问题。
许宝宽:这个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首先是因为摄影师本人就是老兵,他对拍摄对象有深刻理解;其次,整个拍摄过程专业、规范,有完整的团队配合,布景、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再次,不同于一些程式化的老兵题材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老兵的形象和精神气质,更体现了摄影师本人对这些为共和国做出过贡献的英雄的由衷敬意。
“让我们赞美老兵”系列,迟心安 刘瑞新 摄
迟心安,1926年2月生,山东省荣成市人。1944年2月入伍,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5月离休。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以及胜利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让我们赞美老兵”系列,姚进祥 刘瑞新 摄
姚进祥,1924年11月生,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人。1943年10月
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2月离休。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让我们赞美老兵”系列,鲍占金 刘瑞新 摄
鲍占金,1922年10月生,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1939年6月入伍,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2月离休。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胜利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让我们赞美老兵”系列,侯子贵 刘瑞新 摄
侯子贵,1926年12月生,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人。1938年11月入伍,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3月离休。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胜利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让我们赞美老兵”系列,陈世明 刘瑞新 摄
陈世明,1932年2月生,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1945年8月入伍,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4月离休。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以及胜利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让我们赞美老兵”系列,王茂昌 刘瑞新 摄
王茂昌,1927年7月生,山东省荣成市人。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4月入伍,1982年4月离休。独立自由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胜利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阳丽君:大画幅摄影对你个人的创作意味着什么?
刘瑞新:首先,我认为大画幅摄影会改变摄影师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大画幅摄影时,相机架设的高度通常与人眼齐平,这就要求摄影师以平等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而这种平视的角度传达了对拍摄对象的尊重。其次,大画幅摄影的长时间曝光特性,也促使我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就通过长时间曝光凝固时间,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最后,大画幅摄影还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拍摄建筑时,大画幅摄影要求摄影师对建筑持有敬畏之心,准确呈现建筑的原貌。例如,在拍摄故宫时,就要规规矩矩、不走样、不变形地把它拍下来。这种准确还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技术难题的攻克上,更体现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
许宝宽:从摄影史的角度来看,大画幅摄影是传承有序的,回顾摄影史,绕不开大画幅。在拍摄过程中,大画幅摄影强调摄影师作为客观观察者的角色,既要保持距离感,又要深入思考拍摄对象的本质,这与数码摄影的即时性形成鲜明对比。
刘瑞新:总之,就像宝宽讲的,大画幅摄影不仅是观察,更是一种包含着判断和取舍的深入思考,每次拍摄都是一次静观的过程,是对内心的沉淀与提炼。
“工业遗迹”系列之一,唐胥铁路的第一座火车站老唐山火车站,2015年9月 刘瑞新 摄
“工业遗迹”系列之二,唐山启新发电厂使用的德国AEG汽轮机,2015年9月 刘瑞新 摄
“工业遗迹”系列之三,唐山启新水泥厂,2015年9月 刘瑞新 摄
“工业遗迹”系列之四,石家庄棉纺厂,2013年6月 刘瑞新 摄
“工业遗迹”系列之五,开滦唐山矿二号井绞车房,2015年9月 刘瑞新 摄
张家口赤城独石口明长城,2020年11月 刘瑞新 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阳丽君:在部队里从事新闻摄影的经历,对你后来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刘瑞新:在那个使用胶片的时代,摄影师需要亲力亲为,从拍摄到后期的冲洗、放大等都要独立完成。尽管,我当时的创作受到各种限制,但这段经历也培养了我扎实的摄影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暗房技术方面的训练让我受益至今。后来,当我接触到新的摄影理念时,这些基本功让我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类专题的拍摄。除了技术层面的受益之外,我在跟随两位老师外出采访中还学会了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联系、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各种采访技巧,为我后来拍摄人文题材的纪实摄影专题奠定了基础。
许宝宽:影像感是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对技术把控的逐渐娴熟,对摄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正是前期积累下的专业基础和一直以来对摄影的执着追求,让他后来的作品,在媒材语言、形式语言和思想语言这三个层面,都能做到精准把握。
“藏民印象”系列之一,甘南,2005年9月 刘瑞新 摄
“藏民印象”系列之二,甘南,2010年2月 刘瑞新 摄
“藏民印象”系列之三,西藏拉萨,2010年3月 刘瑞新 摄
“藏民印象”系列之四,西藏拉萨,2010年2月 刘瑞新 摄
评论摘编
“黑斯廷大街上的幽灵”系列之一,与宠物为伴的流浪汉,2018年2月 刘瑞新 摄
封面:“工业遗迹“系列,
开滦唐山矿二号井绞车房,2015年9月
摄影:刘瑞新
点击封面图/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
实习编辑:李嫣然 雷轶童
编辑:张立强
审校:周津皓
审核:汪 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