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在济南黄河大桥设立收费站,该收费站的运营期限长达25年之久。
与此同时,近期有多项类似政策出台。自2021年起,包括安徽、山西、甘肃、湖北、吉林、陕西以及山东在内的多个省份,纷纷发布公告,宣布恢复对部分国道的收费。
这一系列国道重启收费的措施,实则是地方财政压力加剧下的应对之策。
在财政状况紧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始调整财政策略,从以往的以税收为主逐渐转向增加非税收入,从“税务”到“费务”,这一变化虽仅一字之差,却可能对广大民众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为何原本免费的公路现在要开始收费了呢?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财政面临严重困境,迫使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并调整财政结构,以期找到缓解财政压力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5.4%,地方财政状况更为严峻。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中,仅有上海市的财政自给自足率超过100%,其余省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自给问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非税收入在近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根据经济观察网的统计,在已公布2024年上半年财政数据的15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的非税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对企业和个人的罚没收入,如交通违章罚款等,这也是许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变化。
现如今,早晨的酒驾检查与夜晚9、10时段的违停罚单现象日益频繁,这些现象的背后,实则映射出地方财政因遇冷而积极寻求新出路的财经挑战与困境。
面对财政困境,地方政府开始加大非税收入的征收力度,包括增设收费站等措施。然而,这一做法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有人担心,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导致更低级别的道路如乡道、村道也开始收费?这种层层设卡的收费方式,无疑会对现有的财政纪律造成冲击。
此外,税费征收环节的本质差异也值得深思。
费用和税收在征收过程中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税收的征收依据是经济活动的“成果”,比如购房行为,只有当交易完成,购房者才需缴纳契税等税费;而单纯的看房行为则无需承担税收。
然而,费用的收取则基于行为本身,就像过路费一样,无论你的目的如何,只要通过这里,就必须支付费用。
这两种财政收入方式在经济含义和对政府的引导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税收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只有产生经济效益时,如工作获得收入,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若无收入,则无需缴税。
在这种税收模式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会努力促进民众收入的提升,形成政府与民众的双赢局面。
但费用征收的逻辑则不同。
费用的征收更像是人头税,与经济效应无直接关联。其核心原则是,只要你在该地区生活,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需要支付费用。
这种模式下,政府为增加收入,可能会不顾民众的实际状况,仅通过设立收费点来实现。
为避免这种损害民众利益、却使地方政府获益的费用征收方式,我国过去一直倡导“费转税”的财政改革思路,力求在财政模式上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双赢,而非零和博弈的费务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土地财政,也需基于民众自愿购买土地的前提,才能产生税收。
因为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零和博弈,实质上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损害全国范围内的整体营商环境。
当前公路重新收费的现象,正是这一问题的体现。
如果地方财政不依赖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仅仅依赖收费来维持,那么这样的经济模式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年太难了!”这句话频繁回响在耳畔,成为众多人的心声。
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中年群体则忧心忡忡于职业稳定的边缘,而那些不幸失业的人们,甚至选择到图书馆“模拟上班”,以寻求一丝慰藉与秩序。
经济压力之下,民众普遍囊中羞涩,消费意愿低迷,企业因此陷入盈利困境,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等措施以缩减成本,这一连锁反应构成了难以摆脱的循环怪圈。
为了维持生计,职场人士不得不投身于无休止的加班之中,请假成为奢侈。据权威数据揭示,去年我国7.37亿劳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49小时,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二十年来的记录,更凸显了职场生态的严峻。
我们不应盲目乐观地认为财富遍地,实际上,挣钱之难,有如吃屎般艰辛。环顾四周,消费降级已成常态,谁还敢轻言经济繁荣?每当提及经济困境,总有杠精说我唱衰经济,指责过于悲观,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紧缩,却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曾几何时,“勤劳致富”的信念深入人心,而今,高学历人群虽众,却难掩收入分配的失衡。普通民众一年的辛勤耕耘,往往难以触及房产与婚姻的门槛,这不禁让人质疑:在这个时代,仅凭努力是否还能实现阶层的跃迁?年轻人的“躺平”选择,并非源自懒惰,而是对现实清醒的认知——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个人努力似乎已难以改写命运的剧本。
展望2024年下半年,民众将直面更为严峻的生活成本上涨问题,蔬菜价格飙升,日常开销愈发沉重,而收入增长却迟迟未至。贫富差距的鸿沟日益加深,富人愈富,普通人则在为基本生活挣扎。结婚、生子等人生规划,对许多人而言,已成为奢侈的梦想。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外界不乏批评之声,指责他们缺乏吃苦精神,眼高手低。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或许正是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躺平是否反而成为了一种更为理智的财务策略?
有人通过不懈努力换取了房产,却背负了沉重的房贷负担,遭遇房价波动与职场危机时,更是雪上加霜,无力偿还贷款,绝望之情溢于言表。面对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仅三成幸运儿获得工作机会,而那些被指“不愿进厂”的年轻人,实则是在衡量教育投资与劳动回报的巨大落差。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对今年的种种不易,我们虽感疲惫,却不应停滞。继续前行,相信在未来的某个转角,转机终将到来。
往期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11岁男孩骑行被碾压案,司机已被批捕!为何变成刑事案件?妻子发长文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