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沉浸在巴赫的情感世界里,才有可能恰当地表现他的作品。

乐活   2023-09-06 23:59   山东  



在巴赫的音乐中,我们感到,他充满着宽厚的人性,毕生用心思索著如何以音乐荣耀神。他的音乐即使感人肺腑,也是平和、明晰的。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

巴赫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BBC巴赫纪录片

觉醒

The aim and final end of all music should be none other than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refreshment of the soul.


所有音乐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应关乎上帝的荣耀和灵魂的觉醒。

觉醒



爱情

Old concept: Love is blind. Marriage is an eye opener. New concept: Love is not blind - it simply enables one to see things others fail to see.


旧观念:爱情是盲目的。婚姻让人大开眼界。新观念:爱不是盲目的——它只是让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爱情



香甜

Ah! How sweet coffee tastes! Lovelier than a thousand kisses, sweeter far than muscatel wine!


啊!咖啡多甜啊!比一千个吻更惹人喜爱,比麝香葡萄酒更香甜!

香甜


正确

You just have to press the right keys and the right pedals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 music plays itself.


你只需在正确的时间按下正确的音键和踏板,音乐就会自己发声。

正确




林淑娜丨史怀哲《巴赫论》的创作由来

记载在史怀哲《巴赫传》书中的一段话说到:“中世纪选修文学与音乐的人士,不论他们选择哪一条路,其终点必到达巴赫”,这足以突显Bach这条小河(德文中Bach原为小河之意),已不是小河,而是大海。乐圣贝多芬曾说:“他不是小河,应该是大海”。 

史怀哲在解读巴赫圣乐上有独到的一面,也是全世界音乐学者公认写得最好的巴赫传记作者。乐坛上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没有读过史怀哲《巴赫论》的人,无法成为巴赫音乐成功的演奏者”。由此可见,《巴赫论》在史怀哲毕生各类的著作中占有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一九〇三到一九〇四年,史怀哲将所有的空暇时间都给了巴赫,为的是要写《巴赫论》这本书。写的对象是给法国人看,而不是德国人;这位曾担任过德国莱比锡圣汤姆斯教堂(St.Thomas)唱诗班指挥大师的巴赫,在法国却还没有人知道。毕竟德国才是研究巴赫音乐的大本营,法国不是。 

写作的过程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史怀哲得一面用德文讲道,一面还得用法文写书,向来以德语为母语的史怀哲,终于在一九〇五年秋天完成法文版的《巴赫论》,书名献给居住在巴黎的大伯母史怀哲·马蒂德太太(这是为了答谢她在一八九三年设法引见魏多教授,并在她好客家里得以常常与魏多教授在一起)。该书原名《诗乐并茂的巴赫》(J.S.Bach, le musicien-poete),由法国巴黎Costallat公司出版,以及德国莱比锡Breikopf und Hartel出版公司于一九〇八出版,共计四百五十页。这时史怀哲正值三十三岁。 

当时魏多先生就曾在史怀哲面前提到,有关法文记述巴赫的书都偏属于传记性质。且当时在法国只有巴赫的自传,没有介绍他的音乐特质方面的艺术作品。虽然史怀哲之前对音乐历史与理论都不曾做过专门研究,同时写该书的动机也只是纯粹答应魏多教授为巴黎音乐院学生撰写有关巴赫的音乐艺术的文章,来填补法国音乐艺术不足而已。但由于先前研习过巴赫的音乐,又曾在圣威廉教堂担任过管风琴师,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颇有心得,因此鼓起勇气,顺其自然地写下去。当时史怀哲写书的计划不是在发掘巴赫和他那个时代新的历史资料,只想尝试和其他音乐家一样谈巴赫而已。因此决定将此书的主题来讨论以前很少人提及的地方。譬如说,解释巴赫音乐的真正特质,以及讨论正确的演奏方法。所以该书的传记性与历史性事物只是成为小引,而不是书中最主要的主题。 

由于史怀哲是德裔法国人,想把当初法文版的《巴赫传》重新整理原有资料,翻写成比法文版更好的德文版。德文版的《巴赫论》(J.S.Bach),终于在研习医学、准备演讲、传道、旅行、音乐演奏等活动中撰写完成。从原有的四百五十五页增加至八百四十四页,于一九〇八年在莱比锡Breikopf und Hartel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史怀哲继完成《历史上耶稣的研究》一书后的另一领域书籍。后来英译本于一九一一年分两册出版,由莱比锡Breikopf und Hartel公司出版;一九二三年该书在英国的版权由伦敦A. & C. Black出版公司取得。魏多教授在《巴赫论》书中序文的末段这样写着:“我们两人因共同惊叹、共同尊敬、共同理解之物而结合在一起。”魏多教授也因史怀哲的缘故,更深刻地认识巴赫。 

另外与史怀哲具有相当关系的就属巴赫协会(Bach Gesellschaft),这个协会的成立正好是在巴赫去世一个世纪之后;同时他的作品大多为人们忘记的时候所成立的。在十九世纪初Breikopf & Hartel出版公司(这是一七一九年创办的一家公司,印行音乐图书为时仅半个世纪)曾编印了一部巴赫的乐谱集,但卖不出去。后来在门德尔松领导下,仿照英国人成立的韩德尔学会,于一八五〇年创办了巴赫协会,燃起了一片巴赫复兴运动,才得以保存这位大师的作品。从一八五〇年至一九〇〇年间共出版了五十六册,一九〇〇年一月二十七日此出版社出版了最后一册(此尚不包括遗失与挂漏的部分)。其中管风琴作品就占了十册左右(约360首)。 

十九世纪末因为巴赫全集的出版与史怀哲的《巴赫传》所造成的广泛注意与兴趣,使音乐界人士明白巴赫的音乐并不单单是学术派和古典派音乐的代表。由于《巴赫传》中所讨论的弹奏风格问题,致使过去传统演奏方法的人们深感迷惑,也因史怀哲,人们开始寻求一种符合作者风格的演奏方法。



巴赫在人间
在这里,邂逅巴赫,感受伟大演奏家演绎的巴赫,阅读最真挚的巴赫研究文章!欢迎推荐和投稿!我们需要关于巴赫的一切文字。古尔德曾说:“听者在家里通过唱片跟音乐家沟通,彼此以乐会友、融为一体,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美妙的心灵交流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