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实施的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项目成效显著—— 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外来入侵物种犹如“生态杀手”,悄无声息地潜入各个角落,对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重庆,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以及渝新欧陆路运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人员与货物频繁流动如同一张庞大的网络,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据调查,重庆地区已发现福寿螺、空心莲子草、柑橘实蝇等多种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涵盖入侵植物、农作物入侵病虫害及入侵水生生物等类别,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2021年,以农业农村部为国内牵头机构,生态环境部和海关总署共同参与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威胁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在重庆正式启动以来,通过构建联防联控体系、探寻创新技术模式以及推动参与式科普宣传等多方面举措,为守护重庆的生态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2024年4月,璧山区璧城街道沿河东路磨滩桥至朱家桥河段惊现大量疑似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卵,市民对此深感忧虑,通过12345热线反映情况。依据重庆建立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璧山区农业农村委迅速响应,组织人员现场核实,并联合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及时开展灭除工作,同时对其他管辖水域进行全面排查。 考虑到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重庆积极推动部门之间的联防联控,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璧山区作为项目的重点示范区域,生动展现了联防联控体系的高效运行。 “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的牵头下,林业、市政、海关、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紧密合作,好似紧握的拳头,共同建立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副站长吴金钟说,“各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信息、共商防控策略,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他表示,联防联控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中的职能职责,各区县相应建立了县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了全市联防联控体系。 此外,协调机制各组成部门推荐1至2名专家,组建了重庆市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专家委员会,为综合防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吴金钟举例介绍,在柑橘实蝇防治的关键时期,专家委员会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种植户按照专家建议,在果园中精心布置诱蝇球、粘虫板等一个个“甜蜜陷阱”,有效吸引并诱杀柑橘实蝇,增强了防治效果。 吴金钟认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治理的关键在于源头防控和常态化监测预警。目前,重庆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在其典型发生区、前沿扩散区、潜在风险区等区域,布设160个监测点,监测其发生扩散趋势,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更科学更合理的监测网络布局,确保外来入侵物种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璧山区七塘镇四合村的四季香果园,空心莲子草曾经肆意蔓延,严重影响果园生态和柑橘品质。果园负责人韩世明对此深感无奈:“以前果园里到处都是空心莲子草,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割草,但很快又长出来了,而且用除草剂还会影响果树生长。” “重庆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平坝河谷,气候变化多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草害防控岗团队骨干成员、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刘世尧提到,针对这一情况,项目团队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模式,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提供了有力武器。 本着生态优先、科学高效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刘世尧团队根据重庆山地丘陵果园空心莲子草发生危害规律,探索形成了行内防草布、行间套作牧草、定期刈割的果园生态替代防治技术。 “在果树行间种植黑麦草后,空心莲子草明显少了很多,割下来的黑麦草还能喂牲畜。”通过试验示范与技术集成,韩世民的果园展现出了良好防治效果。 刘世尧表示,项目组近五年在四季香果园、橘为果园等地进行了“果园入侵植物与杂草行内防草布+行间套作替代防治技术”示范2000余亩,先后在璧山区、渝北区、长寿区进行了果园空心莲子草生物生态替代防治技术推广3万余亩。 除空心莲子草的防治外,该项目还探索形成了“物理诱杀+人工清园”的柑橘实蝇防治技术和“物理拦截+生物防控”的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治技术。 “截至2024年底,项目推广区共完成18万亩外来入侵目标物种防控示范推广,显著降低了重庆部分遭受空心莲子草、水田福寿螺,以及柑橘果园实蝇类危害严重区域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刘世尧介绍。 在璧山区喜观昆虫王国科普长廊里,加拿大一枝黄花、马缨丹等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盆栽、腊叶标本琳琅满目。外来入侵物种科普示范基地与昆虫馆联合开展研学活动,开设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小课堂,为参加活动的学员详细介绍璧山区常见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危害特性及防治措施等知识。 为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项目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实现科普便民化。璧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干部张孝君介绍,项目建立了三级科普示范基地,即依托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的科普展厅、依托喜观昆虫王国建设的科普长廊以及村级外来入侵物种科普示范馆。 “这些科普基地基本配置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实物标本、图片资料和科普视频,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危害以及防治方法。科普馆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张孝君补充说,“科普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哪些植物、动物是外来入侵物种,认识它们的危害性,进而采取防控措施。” 此外,项目团队还深入社区、学校、农村等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科普讲座、设置咨询台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外来入侵物种知识。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群众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和防治福寿螺、空心莲子草等常见外来入侵物种,并发放了防治技术手册;同时还为中小学生发放外来入侵物种涂色画、宣传彩页等。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们组织和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相关技术培训60余次,累计培训2951人次,其中女性受训人员占比超过一半。”张孝君说。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