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高地】"校家社"协同育人骨干教师团队学习分享(三十三)

文摘   2024-11-25 07:58   河北  

思考永远是成功的开始,行动永远是成功的一半,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彼岸。

    让我们携手同行并肩作战,让思考、行动、坚持照亮幸福人生,让生命之花璀璨辉煌。

——许世英

教师分享


”以德修身,恪守师德;以德修己, 弘扬师魂;以德育人,桃李芬芳。“

——郭英

自从听到了张巨河博士关于孩子住校的言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身为一个关心教育、注重孩子成长的家长,这个话题无疑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

我认同张博士的观点,也认为让孩子住校可能是毁掉孩子的错误行为。我想,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住校,是出于工作忙碌、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等考虑。然而,这样做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首先,住校生活可能会让孩子错过与父母相处的宝贵时光,而父母的爱和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此外,住校生活也意味着孩子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压力。在住校的环境下,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如果孩子在家中居住,家长可以更加及时地关注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张博士看来,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稳定、有爱的家庭环境。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只有在稳定、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如果家长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那么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感到孤独、无助。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孩子住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家长长期出差或工作极夜等,让孩子住校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然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让孩子住校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综上所述,我认为让孩子住校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有爱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启智润心,和美而行”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就在于培根铸魂,润泽生命。德育无形,润心有声。德育教育如细雨之水,无时无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张素敏

学习了视情教育的《孩子犯错后,该不该惩罚》后,收获较多,与大家进行分享。

错了就要受到惩罚,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多家长也赞同这个观点,孩子有了错必须罚,让他记住,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引以为戒。但是很多家长强调,这个惩罚要把握度,不能过于严重,让孩子受到太多伤害;也不能过轻,过轻孩子不会吸取教训。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不要故意地去惩罚孩子,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所谓“自作自受”。比如因为睡觉没有把握好时间,过头了,结果错过了吃饭,错过了就错过了,没有饭吃了就挨饿。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了什么挫折,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自己有了什么失误,带来什么后果,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承受这种后果,虽然不是家长主观故意去惩罚,但事实上孩子已经得到了惩罚。这两种观点很流行。

视情教育技术认为:为人父母有三大职第一个是保障供给、第二保护身心安全:责,第三教育引导。家长在家里对孩子没有培养他习惯,没有教育引导,随便,在家里无法无天,但是一旦惹了事,一旦超越了家长所谓“底线”,家长决不能容忍,就采取打骂、惩罚,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这就是两边矛盾。家长应该注意的是,平时要注意积累,要给孩子养成好习惯,要给孩子很好的教育,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跟孩子一起面对,找到问题的因,有节奏、有步骤地把这个问题处理清楚。而不是平时不努力,平时不管教,遇到问题的时候极端处理,这样的孩子受到的心灵打击和摧残是比较严重的。家长可以这么考虑:我们再注意,也有可能失误的地方,也有可能照顾不到,孩子养成了一些坏毛病。这就所谓我们中医讲:“治未病、治微病、治已病”。所以倡导家长要研究教育规律,要关注“治末病”,知道什么样的措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最好的。尽管注意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事做到,有的时候还生点小毛病,我们要及时发现“治微病”。但个别的时候,我们没处理好,生了大病,就“治已病”,但“治已病”也要注意减少副作用。

教育是个专业的技术活,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是教育契机的出现。家长应该把握住这个契机,作为孩子提升的一个机遇,作为自己实施教育、建立好亲子关系,引导他飞跃、感悟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机会来看。这样,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既能快速发展,吸取经验教训,经历事情的打磨而心里又不受伤害。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王丽花

《在孩子面前“装”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新装”》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试图以成人的智慧和经验去引导孩子,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装”出一些表象,希望以此塑造孩子的认知和行为。然而,这种“装”往往如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的新装”,在孩子纯真无邪的目光下,显得格外脆弱和不堪一击。以下是我对此现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孩子的洞察力超乎想象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他们虽然年纪尚小,但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却异常强烈。当我们试图在孩子面前“装”出某种形象或情境时,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不一致和虚假。这种洞察力,让他们能够轻易地看穿我们的“新装”,只是很多时候,他们选择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直接戳穿。

二、真诚是育儿最好的策略面对孩子,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策略。我们无需刻意去“装”出某种完美的形象或状态,因为真实的自己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榜样。当我们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承认并改正时,孩子会从中学习到如何正视自己的问题,如何勇敢地面对挑战。这种真实和坦诚,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还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以身作则,而非单纯说教“装”往往伴随着说教和灌输,试图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示范和引导孩子,那么他们会更愿意接受并模仿我们的行为。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行动永远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让他们盲目地接受我们的“装”。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疑问或困惑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探究真相,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即使将来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他们也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五、总结与反思

回顾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装”,我深感惭愧和自责。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无法用虚假的“新装”来掩盖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真诚地与孩子沟通,以身作则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在孩子面前“装”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新装”,无法长久地维持下去。我们应该以真诚、坦荡和以身作则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做扎根的教育”为使命,以“人、爱、创新”为核心价值观,为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家、校、社和谐共生教育环境赋能。

——杨越辉


“孩子学习差,该不该早点学艺术”学习感悟

张巨河的讲座关于孩子学习差是否应该早点学艺术,这个话题涉及到教育理念、孩子兴趣培养以及学习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天赋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孩子学习差的情况,是否早点学艺术,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如果孩子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这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天赋,那么早点学习艺术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益。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还能帮助他们发展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学习与艺术的平衡:对于学习差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探索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参与艺术活动,但要注意平衡学习和艺术活动的时间,避免影响学业。
早期艺术教育的益处:早期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集中、创新思维、情绪表达等。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也不同。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既包括学术学习,也包括兴趣和特长的培养。
总之,对于孩子学习差是否应该早点学艺术的问题,关键在于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学习情况来决定。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术学习,也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以真正其心,以善诚其意,以美修以行。”将整个爱心给孩子,将美好德行传给孩子。让孩子们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四好学生”。

——刘海静

学习张巨河博士“教育孩子可以打吗?”心得体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情感和尊严。打骂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不平等和屈辱,这种感受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自卑、内向,甚至产生自闭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
张巨河博士强调,教育孩子应该通过平等沟通的方式来进行。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放下身段,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通过平等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巨河博士还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目标的设立不要把焦点放在目标的大小上,要关注目标的正确性和对孩子进步的促进作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设立多元且具体的目标,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持续进步。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力。
作为家长,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成长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转嫁给孩子。通过自身的成长和改变,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立师之德,树育人大计;正师之风,扬浩然正气;铸师之魂,洒无悔人生。

——王丽婷

《孩子有要求时,要不要延迟满足》学习心得

孩子有要求时,要不要满足或是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我的儿子自小喜欢拼装类玩具,去超市逛商场对吃的不感兴趣,对其他也不感兴趣,就对拼装类玩具感兴趣,拼装类玩具。从小型到中型到大型,种类从车到机器人,到航模,每次都不重样,有时候他为了得到一件玩具,我们总是斗智斗勇,我也向他提出过条件,过学习现在想想有很多做的不妥的地方,我真正应该或者是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养成如何理财的好习惯,从小开始理财,有什么钱归他,控制他,要在他有一定的权利,在他的权利。让他学会买东西,学会理财,学会控制自己的财富,在他的范围内,他是最高决策者,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孩子从小学会选择能够判断,能够规划自己。

可以尝试按星期或者按月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或者跟孩子约定一个买玩具的约定,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有要求时,延迟满足很重要,延迟满足的孩子,它的延迟满足能力强,未来就可能更成才,但作为家长,我们要给孩子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持他健康成长,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富足感,不影响他的梦想,不影响他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激情,有梦想,敢于创新,能够成功,能够收获幸福的人。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李洪霞

      《孩子考试分数不理想,该不该惩罚》心得体会

孩子考试分数不理想时,不该轻易惩罚。首先,分数虽有评价和总结作用,但更应将其视为激励孩子进一步拼搏的契机,值得庆祝而非只盯着不足。
其次,关注分数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孩子每一步的学习行动上,要让孩子能以宁静心态看待分数,避免焦虑浮躁。
而且,家长不要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孩子,应着重看孩子是否用心、是否养成诸如记忆、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好习惯,把对这些方面的引导“工作”做好了,孩子学习自然能有好效果,而不是靠惩罚来解决分数不理想的问题。惩罚可能只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习能力和取得进步。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尚伟燕

“不要让‘惩罚’压倒孩子”学习心得

在听了张博士的“不要让‘惩罚’们压倒孩子”这一课后,我深受触动并收获颇丰。

成长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犯错难以避免,而错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父母监护下探索人生,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父母有责任将自身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在孩子探究事物时,要尽力为其保驾护航,减少碰壁与受伤的可能,特别是要避免心灵遭受创伤。当孩子脱离视线遭遇问题、危险与伤害时,家长应积极弥补自身监护的不足,降低孩子所受的伤害,而非让孩子独自承担后果。因为孩子的认知与能力有限,难以承受某些伤害带来的灾难性结果。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育孩子或引导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爱与保护应贯穿始终。不能因为错误是孩子造成的,就将伤害的恶果全部抛给他们。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如同为幼苗遮风挡雨的大树,陪伴孩子逐步成长、逐步建立起应对世界的能力。要注重预防,提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在探索世界时更有底气。同时,在意外发生时,应展现出担当,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帮助他们从挫折中汲取经验而非被其压垮,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茁壮地走向成熟,迎接未来的挑战,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

——王月英

在学习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不意味着退出》”为主题的课程后,我感触颇深,对于培养孩子这件事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培养得越好孩子离得越远,这似乎是为人父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像很多妈妈在孩子上大学后,面临生活重心的巨大转变,甚至有些家庭因此出现夫妻矛盾等情况,这些都是常见且让人揪心的现象。

我们培养孩子,期望他们具备各种独立的能力,能在社会上立足并找到幸福,这目标本身没错。但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误区。人具有社会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在不同人际关系和环境中不断适应的过程。我们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区,去看世界、拓展阅历,可有时却走入极端,比如希望孩子忘掉原有圈子只结交新朋友,这其实并不恰当。

正如马云的例子所展现的,那些从团队成长起来的老员工、老朋友,往往能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让我明白,在培养孩子独立、勇于探索新事物的同时,不能忽视积累的力量,不能丢掉过去的积淀。

我们应让孩子学会突破,去迎接新挑战、做新事情,但也要让他们明白熟悉与了解同样重要。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勇敢地走向新的世界,又能珍视一路走来所积累的人际关系等财富。

总之,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需平衡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远离我们或者抛弃过去,而是要在鼓励突破与重视积累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全面地成长。

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陈亚飞

在阅读了关于孩子犯错屡教不改相关文章后,我深受触动,对家庭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入的感悟。

文章中众多家长的无奈让人感同身受,各种常规教育方法均失效,甚至导致亲子关系恶化。这使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绝非简单的经验之谈,而是需要专业学习与系统规划。

孩子犯错屡教不改,往往是家长教育方法违背基本理念与规律所致。就如洗澡水原理,教育措施的效果具有滞后性,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当下的“果”而盲目纠错,而应探寻背后的“因”,种下新的、正确的“因”,才能收获期望的“果”。这要求家长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在问题出现时仅仅采取批评、指责与惩罚,而应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共同成长。帮助孩子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引导其思考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行为获得更有利的结果,如此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并主动改变。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避免使用禁忌语言,不将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层面进行苛责,而是以平等、理性的态度与孩子共同探讨努力的方向、策略以及注意力是否集中等因素,把每一次错误都视为教育契机与孩子成长的机遇。

通过学习,我明白成功的家庭教育在于帮助孩子养成善于思考、及时调整、不断校正的习惯,就像骑自行车时虽有目标,但会依据实际路况灵活调整。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正视而非回避,重视错误中的成长价值,从而形成自律、自主、包容、合作等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最终走向成功与幸福的人生。这也激励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成为专业型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智慧来自勤奋,成功来自智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让智慧为你打开成功之门。

——李志梅

在孩子面前“装”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新装”心得

在孩子面前,父母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多重角色,有时是知识的传递者,有时是道德的榜样,还有时可能是娱乐的伙伴。然而,在这些角色转换中,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皇帝的新装”式的自我欺骗,即过分装饰自己,以期给孩子留下完美的印象,却忘记了真诚和真实性才是亲子关系中最宝贵的财富。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装”,可能表现为总是试图展示自己的强大、无所不能,甚至在自己并不擅长或不了解的领域也要硬撑场面,生怕孩子看轻了自己。这种心态背后,是对自身形象和孩子期望的双重担忧。父母担心一旦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就会失去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这种“皇帝的新装”式的自欺欺人,实际上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否定。它忽视了一个事实: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偶像,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作为他们成长的参照。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挑战,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如果父母总是在“装”,那么孩子们学到的可能是如何隐藏自己的弱点,如何在外表上取悦他人,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真实、自信且勇于面对自我的人。

更严重的是,这种“装”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下降。当孩子们发现父母在某些方面并不像他们所表现的那样完美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这种信任一旦受损,修复起来将是极其困难的。

父母应该意识到,在孩子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包括优点和缺点,是一种更为健康和有益的教育方式。通过分享自己的失败和挑战,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真实身份的认同,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装”,往往是出自对孩子的爱和对自身形象的维护。然而,这种“皇帝的新装”式的行为模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勇于展现真实的自我,让孩子看到一个立体、多面的人,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亲子间的信任和亲密感,还能够为孩子树立一个更加积极、真实的人生榜样。

“守三尺讲台,春风化雨润桃李。做一支红烛,脂膏成灰映芳菲。”以欣赏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是教育的灵魂,平等关爱学生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贾永丽

今天聆听了张巨河教授《在孩子面前的“装”,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新装”》我深受启发,对于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我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感知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当孩子对父母充满爱、敬仰和尊重时,他们对父母的情感变化极为敏感,能察觉到父母细微的情绪波动。这提醒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要真诚,不能伪装和扮演,因为孩子往往能够识破,且这种伪装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

同时,张巨河教授强调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真心相对,展现真实的自己,包括自身的状况、情绪、理想等。我们要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但绝不能是“假装”的榜样。为了支持孩子而坚持做自己原本不喜欢或不习惯的事,这种“假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因为孩子能看到父母的努力和示范。

此外,我们不能将自身工作中的烦恼转化为对孩子的情感敲诈,给孩子施加过度的压力。压力并非总是带来动力,有时可能压垮孩子,影响其心智健康。我们要用正能量引导孩子,让他们有目标、健康地生活。

在与孩子相处中,不能装腔作势,不能以不公平的规则和态度去要求孩子,而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理解者、倾听者,给予信任、赞赏、挑战和激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心灵能量、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更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总之,张巨河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家庭教育中,真诚、自律、理解和积极引导的重要性,为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时时做最好的自己  事事做最好的自己

——宫亚超

家长是否应该帮助孩子写作业或检查作业

关于家长是否应该帮助孩子写作业或检查作业,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一方面,写作业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家长过度帮助孩子写作业,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家长代写作业还可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误判,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监督是必要的。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检查作业时,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书写是否整洁、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等方面,从而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低年级时可以辅助孩子检查作业并且培养自己检查作业的好习惯,高年级时就拥有了自己检查作业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家长在孩子写作业和检查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既要避免过度干涉和替代孩子完成作业,又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学习,老师们深入领会并实践张教授的教育理论,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高效,让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编辑:张素敏    郭英

      审核:许世英    

      来源:德育处

▼关注东关小学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未命名账号
发布学校新闻 传递学校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