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高地】"校家社"协同育人骨干教师团队学习分享(三十一)

文摘   2024-11-04 16:35   河北  

思考永远是成功的开始,行动永远是成功的一半,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彼岸。

    让我们携手同行并肩作战,让思考、行动、坚持照亮幸福人生,让生命之花璀璨辉煌。

——许世英

教师分享


”以德修身,恪守师德;以德修己, 弘扬师魂;以德育人,桃李芬芳。“

——郭英

《家长如何面对,“不要让手机屏幕锁住孩子童年”这样的呼吁》心得体会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乐趣, 但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
近期,我有幸学习了张巨河博士关于“不要让手机屏幕锁住孩子童年”的深刻见解,这不仅是一次对现代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行动的呼唤。以下是我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张巨河博士首先强调了过度依赖电子屏幕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包括视力下降、睡眠障碍、社交能力退化以及注意力分散等。这些问题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的事实。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避免他们陷入“数字陷阱”,错失真实世界的精彩与成长的机会。
二、理解背后的原因
张博士分析了孩子们为何会沉迷于手机屏幕, 包括缺乏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学业压力下的逃避行为、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虚拟成就感等。这让我认识到,屏幕时间的增加往往反映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的缺失。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足够的关爱、理解与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关系。 
三、探索积极的应对策略
张巨河博士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如设定合理的屏幕时间限制、鼓励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共同参与家庭阅读时光、以及通过榜样作用减少自身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等。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更重要的是, 它们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深感,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成为孩子的引路人,而非仅仅是规则的制定者。通过身体力行,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重视教育与引导的艺术
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孩子的屏幕依赖问题,简单粗暴的禁止并非长久之计。相反,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和耐心,以更加温和、 理性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屏幕过度使用的危害,并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去改变。张博士强调,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在数字世界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五、持续反思与调整
最后,张巨河博士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孩子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数字时代中,为孩子营造一个既安全又充满乐趣的成长环境。
总之,学习张巨河博士的这篇呼吁,不仅让我对屏幕时间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作为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将以此为契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努力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欢笑与真实的探索,而不是被小小的屏幕所束缚。

“启智润心,和美而行”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就在于培根铸魂,润泽生命。德育无形,润心有声。德育教育如细雨之水,无时无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张素敏

学习了《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后,让人深思。运动这个话题是所有年龄段的人共同的话题,特别是孩子在成长阶段,如果养成一个爱运动的好习惯,懂得如何健康地生活,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帮助。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支持孩子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爱运动的好习惯。

第一先保证身体健康,健康是“1”,其它是“0”,有了“1”,后面的“0”都有意义了。第二健身、运动会带来快乐,运动在阳光下运动,有很好的空气运动,孩子更容易快乐,快乐因此而产生,让孩子身心健康。第三运动对智力也非常有帮助。在运动中,人们会有创造力,会有意志力。所以运动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有帮助。所以运动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一个对其他智力的发展也有帮助。比如说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形成意志力、追求目标、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样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的提升、专注力的提升、创造力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所以,从小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爱运动的好习惯,对他特别有好处。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让孩子觉得运动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家里营造一个爱运动的好习惯,爸爸妈妈的健身习惯,在家里形成浓厚的、运动的那种氛围。第二,给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入手点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难度梯度要降低,不要一下子非常枯燥,要求标准很高,让孩子很为难,那么往往他就不愿意这种运动了。运动的时候要考虑基于孩子什么兴趣,循序渐进,让孩子有收获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通过运动让他找到自信。另外,还要注意帮助孩子选择一些群体式运动。比如说,有比赛、有游戏,要参加一些活动,而不是枯燥的、简单的一种动作不断地去训练。

运动要给大家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向往,提升意志力,让孩子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家长应该带给孩子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和支持。我们严格按照教育规律来做,帮助孩子养成健身的好习惯、爱运动的好习惯,这是家长送给孩子一生的宝贵的财富。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王丽花

《该给孩子一个先苦后甜的童年,还是一个霸道任性的童年呢?》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先苦后甜,什么是先甜后苦。

先苦后甜:

我们都是过来人,明白小时候的磨砺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功课。小时候受的苦多了,你长大后才会少受苦。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受到一点挫折就去让他停下来。现在所遭受的挫折只是为了他日后的路走起来更平坦。

先甜后苦:

我们都想让孩子孩子开开心心,平平安安长大,父母再苦再累都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点的苦。父母看见孩子吃苦心疼,初衷本是好的,可是更该明白,孩子要是现在活在蜜罐子里,他长大后生存的环境就是泥潭。 明白了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的,再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一个具体的分析,从根本上了解它的一些内在的东西,看它到底适不适合孩子。

二、先苦后甜就正确?先甜后苦就一定是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先苦后甜正能量

先苦后甜一直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因为这个过程能够让孩子懂得甜的来之不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受挫能力也会加强,这样他才会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2.先苦后甜也消极

很多人可能觉得先苦后甜没有什么错,这好像是大家都提倡的,有的孩子并不喜欢学习,孩子在苦的这不程中过得并不会开心,即使他会努力刻苦但是他 并不会真正的快乐,他不会和那些整天玩耍的孩子一样,不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3.先甜后苦很积极

孩子在前期能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他更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更能和朋友们打成一片,长大后也会更好的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

4.先甜后苦也消极

孩子在前期虽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当他稍微大一点,面对社会的压力时,又会显得无措,因为小时候学习的不到位,走入社会就可能四处碰壁,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先甜后苦,先苦后甜也各有优缺点,那哪种学习方式才能奏效?家长们又该如何选择?

三、孩子不爱学习,家长们如何是好?

1.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孩子从根本上喜欢喜欢学习,一味地让他看书并不会起到好的效果,父母们应该带孩子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激起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发现学习会使他找到答案时,孩子自然就会爱上学习。

2.让孩子学会适应

不只是学习会有困难,生活中也也广告到很多麻烦,当学习难度增加时,不应该让孩子退缩或逃避,孩子一旦不够勇于面对学习带来的难题,那也能学会挫折,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3.给孩子的“苦”加点“糖”

让孩子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找到乐趣。体会到“甜”,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可以给他买一件喜欢的东西,这时候他就会特别开心,再或是你可以给孩子承诺,当孩子的学习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孩子就可以避免做一件他不喜欢的事情。

4.树立竞争意识

早一点让孩子懂得竞争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竞争意识不是让孩子去争强好胜,而是让他早一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对比的,这对孩说是迟早要面对的现实,同时主动去学习。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慢慢来,为未来把路铺平整了。

3.拒绝溺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的耐错性不够强,他就可能一遇到挫折就哭,父母这时候不要因为一时心软就让孩子放弃这个年龄阶段该学习的东西,该放手就放手。

4.对孩子充满信心

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孩子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父母这个时候就该选择相信孩子,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他才不会感觉孤立无援,从学习失去信心,父母永远要做好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不在对孩子学习培养的过程中,掌确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不仅仅是对于他当前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会有所提高,而且对他未来的发展也是有益处,真的会让孩子在未来少走很多弯路。

“做扎根的教育”为使命,以“人、爱、创新”为核心价值观,为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家、校、社和谐共生教育环境赋能。

——杨越辉

家长要做孩子的永远的支持者

在这一章节学习中,张博士先从一个13岁的初一孩子因为遇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自己家跳下楼自杀这件事说起。以此引出“家长要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这一话题。血淋淋的告诫我们每一个家长。家庭教育技术需要掌握内功心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管是什么情况,必须让孩子有个坚定的信念:父母是永远爱孩子,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永远是孩子的base。家长必须要学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要成为他的理解者。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觉得父母跟孩子是永远一伙的,不管孩子表现怎么样。

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坚持好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知己,做孩子的支持者,这些不以孩子的表现为前提,孩子优秀与否,做的满意与否,都不是改变家长态度的理由,家长不能做孩子的保姆、做警察、做法官、做指挥者、做说教者,这些角色一旦陷入误区,孩子就会关闭跟你沟通的大门。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些角色不缺失,孩子的成长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所以呼吁所有的家长,要掌握作为家长的基本的法则,家庭教育有基本法,基本做法、基本理念、基本规范,不能犯规,该做的不能缺失。把这个法则坚持好,那么父母对孩子来说就永远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力量,让孩子觉得生活有意义。失去了家长的支持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个灾难,家长这个角色是不能替代、不可或缺的。

“以真正其心,以善诚其意,以美修以行。”将整个爱心给孩子,将美好德行传给孩子。让孩子们做一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四好学生”。

——刘海静

学习张巨河博士的《孩子有了错,要立即纠正吗?—谈家庭教育契机》这一议题,我深感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张巨河博士在探讨孩子犯错时是否应立即纠正的问题时,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和方式。他强调,家庭教育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需要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和适时介入的过程。

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错误既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产物,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应立即急于纠正,而是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反思和修正。

同时,张巨河博士也提醒我们,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契机。这个契机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情境,也可能是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契机,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错误,积极改正错误。

此外,我还从张巨河博士的讲座中学到了许多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他提到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运用“焦点法则”,找到孩子当下的焦点,从而助力孩子设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他还强调了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问题诉求,引导孩子表达自我真实想法,以及建立切实可行的家庭会议制度等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以往,我常常在孩子犯错时立即给予纠正,甚至有时过于严厉。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有效,但实际上可能抑制了孩子的自我反思和修正能力。通过学习张巨河博士的观点,我意识到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信任,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自我成长。

总之,学习张巨河博士的《孩子有了错,要立即纠正吗?—谈家庭教育契机》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我将在未来的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观察、倾听和引导,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成长的阶段。

立师之德,树育人大计;正师之风,扬浩然正气;铸师之魂,洒无悔人生。

——王丽婷

为人父母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学习心得

我们经常听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
严格来讲,父母和老师是两种不同的角色,不能混为一谈,老师教授的是专业知识,老师的工作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就是教育、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学科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从事老师这一专业工作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教育,通过师范教育培养好老师。
而家长在家里主要任务不是教孩子某些知识,这是老师的工作,不能替代和剥夺老师的职能,父母在家里,主要关键是要做好父母,做好父母和做好老师是不一样的,老师是分学科,分专业,分年龄段的,但是家长要贯穿孩子的始终,家长该尽的职责要清楚:保障供给,保障身心安全和教育引导。要把自己的职责想清楚,承担应该承当的角色,比如说要求家长做孩子的倾听者,成为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理解者,成为孩子的知己。做孩子的支持者成为孩子的战友和伙伴,这些是家长应当充当的角色,还有一些家长不应当承担的角色,比如说保姆说教者,指挥者,万能者,警察法官。检察官等角色,同时,家长要有正确的心态,跟孩子打交道,心态要好。要赞赏激励,要挑战喜悦,要信任。这些信号孩子是能收到的,孩子收到了,家长这种心态信号往往就能调动起他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为人父母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活,家长必须要坚守一些应该做的,摒弃一些不应该做的。父母首选的角色就是做好家长,做家长应该做的家庭生活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陪伴他遇到困难,支持引领他,而不是变成老师,必须要区分好为人父母,一定是清晰的做好家长,不是做好老师。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李洪霞

如何避免陷入溺爱误区心得体会

在家庭教育中,避免陷入溺爱误区至关重要。

首先,要明确爱与溺爱的界限。爱孩子是关心他们的成长、给予鼓励和支持,而溺爱则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我们应学会分辨孩子的合理需求与无理取闹。

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整理书包等。这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再者,建立规则意识。给孩子制定明确的规则,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违反规则时要有相应的惩罚,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后果。

同时,不要过度保护。适当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以身作则很重要。家长自己要做到理性、克制,以正确的方式表达爱。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就轻易妥协。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以理性的爱陪伴孩子成长,避免陷入溺爱误区,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尚伟燕

在听了这段“在孩子面前的“装”,基本都是皇帝的“新装”,家庭教育中父母分工扮演“白脸”“黑脸”的内容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深刻的思考。

    这种父母分工的教育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看似有效,能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目的。然而,从长远来看,却存在诸多问题。孩子的聪明与敏感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父母的内心世界,包括不良情绪和未表达出的特殊情感。

    当父母刻意分工扮演不同角色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父母的态度会如此不同,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迎合不同父母的喜好,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和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

    家庭教育应该建立在真诚、一致和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应该以统一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来引导孩子,而不是通过“套路”来达到目的。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争议时,不应该刻意隐藏,而应该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孩子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实践。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一些看似有效的“术”,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爱和尊重为基础,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

——王月英

《“不迁怒,不二过”是一种人生修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应将愤怒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也不应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家庭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案例中的妈妈因情绪失控导致悲剧发生,这警示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绪,以免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弯路。

3. 修为的培养要从小开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情绪管理能力。这样,孩子在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4. 理解与包容。家长要理解孩子犯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要学会包容和引导。案例中的妈妈如果能理解孩子丢手机并非故意,并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5. 反思与成长。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明白,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6.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案例中的妈妈因对前夫的愤怒而迁怒于孩子,这表明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之,人生的修为要从小开始,家庭教育、情绪管理、理解与包容、反思与成长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都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陈亚飞

《不会教育孩子是自己无能吗?》——心得体会

在学习张博士课程之前,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担心自己不会教育孩子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然而,通过深入学习张巨河博士的课程,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张博士的课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孩子道路上的迷茫。课程中强调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方法。这让我明白,不会教育孩子并不代表自己无能,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目标引领与焦点法则这一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为孩子树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性。以前,我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孩子的成长方向不够清晰。现在,我学会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确定具体的目标,并引导他们聚焦在这些目标上,不断努力。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有了奋斗的方向,还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毅力。

挫折教育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害怕孩子遇到挫折,过度保护他们。但张巨河博士让我明白,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以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格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现在,我会有意识地让孩子面对一些挑战,在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此外,张博士关于认识学生独特性的讲解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仅仅以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培养,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绽放光彩。

学习张博士的课程,让我不再纠结于“不会教育孩子是自己无能”这个问题。我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张巨河博士的课程为我打开了教育孩子的新大门,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从容。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课程内容,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慧来自勤奋,成功来自智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让智慧为你打开成功之门。

——李志梅

《可不可以选择不让孩子上学自己在家亲自教》心得体会

关于是否选择不让孩子上学,而是自己在家亲自教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决定。孩子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掌握在家长的选择之手,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角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庭:温暖的港湾与个性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它提供了孩子成长所需的爱、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互动和生活经验,向孩子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技能。这种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能够深刻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然而,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它可能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和严格的纪律要求,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中心或缺乏自律的困境。此外,家庭环境也可能因家长的教育背景、时间精力等因素而存在差异,导致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学校:知识的殿堂与社交的舞台

学校则是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提供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专业的师资力量和严谨的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学校还是孩子社交的重要舞台,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孩子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和竞争,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处与合作: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相处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和解决问题。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环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让孩子既拥有家庭教育的温暖与个性,又接受学校教育的系统与规范,是更为理想的选择。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规划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老师保持沟通与合作。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孩子的命运确实掌握在家长的选择之手,但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为孩子提供一个既温馨又充满挑战的成长环境。

“守三尺讲台,春风化雨润桃李。做一支红烛,脂膏成灰映芳菲。”以欣赏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是教育的灵魂,平等关爱学生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贾永丽

《关于“为人父母,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的课程心得》

听完这堂关于“为人父母,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的课程,我感触颇深。

课程清晰地指出了家长与老师角色虽有交集但本质不同。老师的职责在于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等相应能力,并非简单传授学科知识。而家长常误将两者混淆,以为做好家长就等同于做好老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英语学习为例,懂英语的家长即便能让孩子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可能因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导致孩子学习缺乏持续性。这让我明白,家长在家不应过度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教授,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同时,课程强调了家长应担当的重要角色。家长要做孩子的倾听者、朋友和理解者,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理解。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积极心态时,能调动起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而随意指责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它会对孩子造成否定,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为人父母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我们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不能盲目地在家庭中充当老师的角色,而应更多地发挥家长的独特作用,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温暖、支持和鼓励,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未来的育儿过程中,我会牢记这些要点,努力做好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时时做最好的自己  事事做最好的自己

——宫亚超

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方向,出现问题时,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对设立目标表现出反感并且不配合没有动力时,家长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避免强迫他们接受自己设定的目标。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反感的原因,然后与他们共同讨论,寻找更合适的目标设定方式。

其次,要引导孩子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他们,让他们明白目标对于成长和进步的意义。同时,要鼓励孩子自主设立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最后,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并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目标要具体、可行,并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在孩子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克服困难。

本次学习,老师们深入领会并实践张教授的教育理论,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高效,让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编辑:张素敏    郭英

      审核:许世英    

      来源:德育处

▼关注东关小学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未命名账号
发布学校新闻 传递学校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