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妈妈张口闭口就是这3句话

教育   2025-01-04 07:03   山东  
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点击上方卡片关

♬ 点击上方收听  主播 乐凝 朗读音频
来源 |
 小十点(ID:sdikid


前两天,一位妈妈小A在业主群大吐苦水:


“现在的孩子真的太难管了!动不动就离家出走!”


这位妈妈我有印象,她老公常年出差,娃基本她一人带。


每天早上都能在小区楼下碰到她,一手提书包,一边催促女儿快点走别迟到了。 


晚上下班后,她还要急冲冲跑回家陪女儿写作业,收拾房间……



我们业主群都说她是“模范好妈妈”,然而,她女儿却不这样想。


近一个月来,每天都能听到她们母女争吵,有一次,女儿甚至在小区门口大声嚷嚷道:“你有完没完啊?别总来烦我!”


业主群里,家里有娃的老母亲忍不住共情起来:


“只有自己亲自带过娃,才知道带娃有多累。”


“当妈妈比想象中难得多,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


也有妈妈给小A支招:当父母容易“爱之深,责之切”。


但教育孩子需要讲方法,有时候表达爱的表达方式有偏差,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越是聪明的妈妈,越要少说这三句“口头禅”。



“我再也不管你了,不要你了……”

——威胁式教育


教育家钱志亮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从小非常调皮,管教起来很费心,所以妈妈想了各种办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恐吓”孩子的方法十分奏效,每次威胁的话一说出口,儿子就很老实。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管你了。”


“你不努力学习就没有人喜欢你,妈妈也不会管你。”


“不听我的话,你迟早要吃亏的,到时候不会有人管你的。”


直到孩子10岁,这种方法还屡试不爽。


但孩子上初中后,她发现:无论自己说什么儿子都会顶嘴,甚至她一开口,儿子就会不耐烦地打断。


妈妈想不通,觉得儿子特别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他好,孩子怎么不领情还发脾气?



钱志亮一针见血指出:


第一,家长话说得多了,孩子就不会把大人的话当回事,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家长的顶撞、不尊重。


第二,威胁式教育治标不治本,只会对孩子造成巨大心理阴影。


知乎上有位@大力士回忆。


小时候,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看谁还会再管你!再这样我就把你丢了。


因为妈妈的这些话,她的整个童年都过得提心吊胆,深怕妈妈哪一天会抛弃自己。


所以,小时候无论父母说什么,她都显得格外懂事乖巧,也丝毫不敢在父母面前显露真实的自己。


导致现在长大了,性格懦弱,还有“讨好型人格”。



美国著名育儿专家艾尔菲·科恩曾说过:


“父母威胁子女并不能真正达到效果,而只是使孩子暂时性屈服。


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比体罚更严重,是一种冰冷到极致的暴力。”


以爱为要挟的教育,不会让孩子有所成长,只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想管教孩子,不妨试试这两个方法:


1、树立规矩,有管有教。


家教严明,孩子才会懂礼貌,有教养。


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在孩子6岁前制定好家规,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认知和社会秩序。


规则之内,允许孩子犯错;规则之外,及时提醒孩子修改错误。


2、善用“麦拉宾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言语+38%语气+55%表情”构成的。


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亦是如此。


在孩子犯错时,他们听到的内容中,7%是内容,剩下的93%都是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


所以,管教孩子时,避免总是大喊大叫,尽量心平气和地说,多用正面鼓励的话,孩子更容易接受。



“你看你,将来能有多大出息!”

——泼冷水式教育


之前看央视纪录片《镜子》时,有个叫家明的孩子印象深刻。


他从小就特立独行,想去做流浪歌手、画家、背包客。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梦想,觉得孩子不切实际,认为孩子是“沉迷网络”、“学坏了”。


好像,家明如果真做了“流浪歌手”,那他这个人,都“完蛋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求同存异法则


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哪怕有些想法和行为十分幼稚。


但生活中,很多妈妈十分容易忽视这一点:


成绩考差时,会说“怎么回事,将来可怎么办啊?”


玩游戏时,会说“就知道玩游戏,以后能有多大出息?”


吃垃圾食品时,会说“就这么点出息,控制不住自己!”


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明白,这是妈妈们爱的“潜台词”;


可作为孩子,他们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会把父母“下定义”的负面评价听进耳朵里,记进脑袋里。



有教育专家说:


对孩子泼冷水,是否定孩子的整个人生,是伤孩子最深的利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曾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当父母,千万不要把“你将来能有多大出息……”挂嘴边。


多尝试捧场式教育,看见孩子的问题,看见孩子的努力,用积极鼓励的话,领着孩子前进。


“你怎么又......?为什么不......?”

——责备式教育


一位咨询师曾这样形容一些家庭:


“整个家庭环境就像“精神病院”,处处充满了指责、抱怨、矛盾。


这样的家庭,是不可能养出一个正常的孩子。”


但其实,这不是父母的本意。


很多时候我们用了错误的教养方式,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



近段时间,期末考试迫在眉睫,我和儿子却爆发了巨大的争吵。


就在昨天,下班后刚回到家,看到儿子出来倒水,就问了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一听就炸了:问问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我暴脾气也上来了,完全不甘示弱:


“问一下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和隔壁学学,看看人家学习态度……”


话还没说完,“砰”的一声,儿子狠狠关上了房门。


我一看他这态度,火气直冒,只觉儿子不知好歹,对不起自己一番苦心。


晚饭时老公回来了,发现家里氛围不对,一问才知道我和儿子又吵架了。


于是,他先去儿子房间呆了半个小时,出来后又给我讲了一个“讽刺性反弹”教育现象:


是说教育中,父母越不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偏要干什么。



比如你越是批评孩子,孩子越是不听话;


你越是经常用“你怎么又……,你为什么不……”这些含指责意味的话语,只会让怒火吓坏孩子……


看我还有些许不解,孩子爸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你怎么又听不懂了?为什么不能认真听?”


一听这话,我刚要反驳,突然发现我对儿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这才意识到我日常的“口头禅”有多伤人。


要不是有孩子爸提醒,我自己很难发现。


和队友的这次谈话,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


养孩子这件事,真不能一个人来,更不能妈妈一个人做。


当下社会的家庭形态,“丧偶式育儿”似乎已成为常态,很多妈妈活成了超人,一直兼任母亲和父亲两个角色。



娃的吃穿住行,妈妈在管;娃的学习打卡,妈妈要管;娃的青春期叛逆、生活教养,都是妈妈在管。


活脱脱的一种“妈妈主外、妈妈也要主内”的生活结构。


但李玫瑾教授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爸爸不缺位,妈妈不越位,一个家庭才会幸福稳定。


工作也好,带娃也罢,从来不是爸爸妈妈某一个人的责任,也不只是某一方的反思。


就比如我。


如果没有孩子爸的提醒,我很难发现我在育儿过程中的问题;


如果没有孩子爸在中间充当润滑剂,我和儿子的这次吵架一定很难缓和。


一个家庭中,爸爸的角色和责任非常重要。



一个幸福家庭里,需要的是每个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包容,通力合作。


生活中,爸爸和妈妈互相扶持、彼此迁就;育儿上,观念统一,步调一致。


家人间彼此分担、无话不谈,生活才能平平顺顺,教育这件事才不容易出错。


点个“在看”,愿所有父母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愿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来源:小十点(ID:sdikid)懂孩子更懂妈妈,陪伴200万宝妈一起成长

*本文图片由:惠州愉悦儿童之家 友情提供

  

传播蒙台梭利教育
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