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
科学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
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不少学校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新模式
为同学们营造实践与创新共融的乐园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边玩边学,通过亲身参与趣味横生的科学小实验和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更为他们编织起一个个绚烂的科学梦想。
每周四的课后时光,中山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的智能机器人室,参与智能机器人社团的课程活动。
中山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参与智能机器人社团的课程活动。记者 冯明旻 摄
智能机器人室内一行蓝色的醒目标语,展现出了学生们追求梦想的方向:“今天机器人爱好者,明天机器人工程师”。在这里,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作品琳琅满目:爬楼机器人、魔方机器人、投石机器人……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学生们的创意与智慧。教室四周不仅陈列着学生的科技作品,还有丰富的教学用具,墙上更是张贴了与机器人相关的历史文化介绍,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科学老师姜克旺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记者 冯明旻 摄
科学老师姜克旺说,为了满足学生们对科学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精心设置了多个实验室和科技场所,包括智能机器人室和无土栽培基地等。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小小科学家、3D打印创客、电脑编程等多个科技社团。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上,学校注重校内与校外、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等校外科普基地,让学生们在实际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中,深入了解科普知识,拓宽视野。
“那里有丰富的实验仪器,能够让我们亲身体验趣味的科学小实验,是我每周上学最期待去的地方。”石岐中心小学五(6)班的卢书菡谈及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时,语气中透露出难掩的兴奋。
一踏入该校的科学实验室,宽敞明亮的教室与井然有序、功能完备的空间布局立即映入眼帘。实验区与储存区内,水电气设施完善,各类实验器材与药品均按照规范分类存放,为同学们打造了一个可以尽情挥洒探索热情、体验科学魅力的理想场所。
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进行科学实验。记者 冯明旻 摄
学校科学科组长熊维聪说,学校不仅提供了这样一个充满趣味与实用性的科学实验室,每年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校性科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科普讲解大赛、科学调查体验、科普展品互动以及科学家讲座等,旨在全方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此外,在全面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之上,学校还特设了科学揭秘社、科学实验社、科学智趣营等多个科技类社团,并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为了进一步点燃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学校更是积极组织有科学潜质的学生参加各级别的科技创新大赛,对在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
养蚕宝宝、大喊亮灯、抛纸飞机……中山市大信学校的师生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两周后的科技节,这将是一场令人脑洞大开的神奇科学探秘之旅。
该校自2006年建校以来就重视科学教育,拥有科学探究室、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并配备科学专任教师和专职科技辅导员。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科学兴趣,学校除了重视科学教育场所建设外,还在全校普及科学教育。学校开设了多个科学社团,并组织有科学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类比赛,定期表彰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信学校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除了邀请科学家、专家、学者进行科普讲座,还举办各类科学竞赛和科技节活动,如科学金点子大赛、纸火箭比赛、养蚕大赛等。
在去年的科技节中,“密码校园寻宝”活动让六(3)班的魏伟霖同学回味无穷。通过校园电视台节目介绍三种电码知识后,全校只有两名同学通关。今年的科技节将于11月举办,最有创意的项目是“喊灯”,即喊的声音越大,LED灯带亮起来的高度越高。对此,同学们都充满了期待。
三乡镇新圩小学的科学楼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这里拥有现代化的创客室、探究室、实验室、科创平台和科普种植墙。同学们在这里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多彩世界的天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在科学课上,一名学生专心接通并联灯泡线路。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在探究室里,同学们的科学创作琳琅满目,有充满创意的校车模型,巧妙制作的手摇风扇,精美的动物发育标本,五彩斑斓的矿物石标本等。
课余时间,老师经常会带领同学们开展有趣的探究活动,如探究影响纸火箭射程的因素、“会运动”的折纸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收集”阳光的瓶子等。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在“玩”中学知识,“玩”出科学的魅力。
教室内摆放的学生作品。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每年的校园科技节更是同学们翘首以盼的科学盛宴。他们遥控着无人机、挑战着创意搭建,制作着空气火箭,体验着一项又一项趣味实验。
学校还开设了科创航模、数字制作、玩转科学、汇创创客等社团,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探究科学的机会。四(1)班的杨联睿、黄镇锋、张晨宇是科创航模社团的学生,他们都说:“亲手做实验实在太有趣了。”
该校科学学科领头人练海燕介绍,学校开设了多门科创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全面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来源:中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