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古人对十二生肖赋予了各种雅称,这些雅称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晋朝葛洪在《抱朴子·登涉》中提到:“子日称社君者,鼠也。”社君不仅是对鼠的别称,也象征着家庭与和谐。而“子神”和“夜磨子”则分别赋予了鼠以神秘和勤劳的形象。“八百里”源自宋朝辛弃疾的《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里不仅展现了牛的力量与坚韧,还寓意着广阔的天地和豪迈的气概。“土畜”则是指与土地紧密相关的牲畜,强调了牛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虎,山兽之君。”而“山君”不仅是对虎的尊称,也象征着勇猛与威严。另外,“於菟”也是虎的古称,带有一种神秘和野性的气息。宋朝陆佃在《埤雅》中提到:“兔者明月之精,视月而孕。”因此,兔被赋予了纯洁与温柔的象征意义。而“月德”和“扑握”则分别强调了兔的吉祥和机敏特性。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神秘与力量的象征,而“云螭”则形象地描绘了龙腾云驾雾的雄姿。其他如“虺、虬、蟠螭、蛟、金龙”等雅称,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唐朝裴铏在《传奇·崔炜》中提到:“昔安期生长跨斯龙而朝玉京,故号之玉京子。”因此,蛇被赋予了长寿与智慧的象征意义。而“阿虺”和“长虫”则更贴近蛇的自然形态,带有一种原始和野性的美。7、午马:“追风”、“八尺龙”、“乘黄”和“驸騄”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提到:“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因此,马被赋予了速度与激情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八尺龙”、“乘黄”和“驸騄”等,则分别强调了马的雄壮、神骏和尊贵特性。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提到:“羊一名为胡髯郎。”因此,羊被赋予了异域风情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吉品”和“嵩山君”等,则分别强调了羊的吉祥和尊贵特性。汉朝王延寿所作《王孙赋》被称为第一篇咏猴韵文,其中提到:“有王孙之狡兽,行陋观而丑怡。”因此,猴被赋予了顽皮与机智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三槐”和“献桃”等,则与猴的自然习性和文化寓意紧密相关。唐朝李益在《闻鸡赠主人》中提到:“胶胶司晨鸣,报尔东方旭。”因此,鸡被赋予了勤劳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时夜”和“日山”等,则分别强调了鸡报晓的准确和雄鸡啼鸣的壮美景象。11、戌狗:“乌龙”、“豺舅”、“地羊”和“黄耳”唐朝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提到:“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因此,狗被赋予了忠诚与守护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豺舅”、“地羊”和“黄耳”等,则分别强调了狗与狼的亲缘关系、狗的野性以及狗的忠诚与勇敢。12、亥猪:“乌金”、“刚鬣”、“亥氏”和“糟糠氏”唐朝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提到:“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因此,猪被赋予了富饶与吉祥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刚鬣”、“亥氏”和“糟糠氏”等,则分别强调了猪的勇猛、猪在十二地支中的位置以及猪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