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Summit
义柏说
🎉义柏近期已开通了自己的播客栏目《先聊个100的》,欢迎前往「小宇宙App」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科技洞察:)
本期文章根据播客内容梳理
打工or创业,是路径问题还是心态问题? 创业前,如何知道我们的人生使命? 心想事成,我们如何应用吸引力法则?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内在能量? 是否存在创业的“天选之子”?
……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大家传递价值、提升韧性。
打工or创业,
存在更好的选择吗?
Q IT桔子:
打工或者创业,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在做的抉择,你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更好的选择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 22 岁,本科刚毕业,在当下这个环境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A 义柏侯杰超:
好问题。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去一个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学习的平台,去学习个两、三年。实际上,除非我有一个觉得如果当下不做会后悔一辈子的idea,那我会去做。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业的名头而去创业,或者是为了体验创业而创业的话,我想这并不是我年轻时会做的选择。
其实我 22 岁的时候也是打工人。北大毕业后去麦肯锡,后来又去了互联网公司,做过移动互联网、也做过AI,做过业务、也做过管理。其实回头想一想,在没有带着创业的视角去思考当时打工所做的所有事情时,实际上这个打工是不完整的,或者说这个收获是有缺憾的。
我老说一句话,“创业实际上是你对于过去人生的一个检阅”。很多时候不创业不知道,一创业,你会发现有很多的因果来得如此迅速。(更多精彩故事在播客完整版中,欢迎收听)
再说回来这个问题,其实我想多说几句,就是打工和创业这两件事情并不是对立的。
今天可能很多当老板的都会自我调侃,说往往公司的 1 号位都是给其他人打工的。作为打工人,从可以有更多收获的角度来说,其实在工作中你应该把自己放在1号位的身份去考虑问题,甚至站在 CEO 的视角和身位上去做决策。所以我觉得“打工人”和“创业者”并不是一个社会身份那么简单,更多是一种 mindset,是心态问题。
作为创业者,除了想到未来的成就以外,其实也要思考如何服务社会,给其他人带来价值、带来帮助、带来福祉;而作为打工人,我们又都是自己的创业者,我们在经营的是个人品牌的资产,去实现我们个人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每个人无论是什么身份,都是即在打工又在创业,反而是两种角色的统一体。
所以最后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打工还是创业如何选择。
首先,它是很个人的选择。假如我当下有一个创业的绝佳idea,而且我认为做这件事情是能够给社会带来福祉,那我肯定去创业。
但如果没有的话,一方面我不能停止寻找长期使命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当下我会选择去更能学习和积累的地方,让自己更加成熟、强大。而且,当你有一个创业想法或人生使命在心里的时候,一定也会在日常工作中更能体会到每项工作的价值以及它能为自己积累的资源,这个时候工作的效能也会有所不同。
创业这件事情本身存在很多机缘,不用勉强,但是只要在自己的角色上面把事情做好,我觉得一定都能取得成功。
年轻人选择躺平,
可以接受吗?
Q IT桔子:
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认为你能讲这些是基于你经历过好的时代。
但现在的年轻人面临这个相对不乐观的环境,机会也变少了很多,很可能会丧失那种向上的积极感。另外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让大家躺平的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很多人。
A 义柏侯杰超:
是的。中午的时候我跟一个老朋友吃饭,他之前做过很多实习生的项目。他就发现,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相同的人生阶段好像思考的东西确实不一样。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们更多考虑,哪家的饭补好,哪家出差我能住更好的酒店(笑),我也很理解啊。但是我们这代人可能现在考虑的是家庭、孩子教育、父母的养老、自己的身体,对吧?其实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困惑,而且它跟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其实躺平这个事情我是一直不认同的。
我们来定义下什么是躺平。
首先休息不是,毕竟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休息一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如果我想休息,我累了我也可以躺下来。放松的过程中也可以给自己休个假,但是过程中可以去好好地了解一些风土人情,读一些原来没有机会去读的书,跟好久没有机会好好在一起聊天的朋友聊天,我觉得这些都不能叫躺平。
真正的躺平是对自己内在放弃,对自己内在缴械投降,对自己 Say No,这是我绝对不建议的。
因为二十几岁的时候其实是人最有活力、学习能力最强,也最开放、最有机会塑造各种可能性的。这个时候对自己内在躺平,放弃学习、放弃努力、放弃探索、放弃对自我的了解和觉察,我觉得是很遗憾的。当然“不躺平”也不代表说一定每天要去做很多的事情,让自己显得好像很有收获。
其实我特别希望自己有机会回到20多岁。
回头想一想,当年可能也有很多比我大10岁、20岁的人给我讲这些我也听不进去,我可能也觉得人家“爹味”重,对吧?有些路就得自己经历了才有体会。但是如果今天我们的分享,我们的播客哪怕有一两个人能受到一点启发,我觉得这个时间就没白花。
决定创业那一天,
我有了Aha Moment
Q IT桔子:
所以当年你创立义柏的时候,你当时的契机或者是你自己的内心的动力是什么?
A 义柏侯杰超:
当时的出发点其实真的是有理想成分的感召。
我很清楚地记得是2018年7月21号晚上,我跟原来百度的同事在我家聚会,他就问我说,杰超,你在谋划这个事到底是想做什么啊?我就当时脱口而出说:“我们希望通过赋能中国的产业科技创新者来推动中国产业科技化的进程”。
说完那句话,当时我有很明显的一个体感,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现在说这句话也会起鸡皮疙瘩。当时说完,我就觉得自己像进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身体被定住了,那一瞬间脑海里只有一个空间,里面短短几个单词写着“This is my life mission”。哈哈,这就是我的人生使命。那个能量感特别的明显,甚至我现在都能随时回想起来那种感觉。就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这个东西不是靠逻辑推演出来的,不是思考或计算出来的,就是 You just got to know,你就知道原来这就是我这辈子要做的事。
有人说,人生不过就是活那么几个瞬间嘛。我后来在平静之后也在想,到底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一个 Aha moment(高峰体验)?后续可能我们只能找一些原因、理由去理解自己的感受,但那就是我认为这辈子我能看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后来公司的这个使命就是“助力中国产业科技赋能者,加速推动中国产业科技化进程”。
在 22 年的时候,我们把使命简化了一下,变成“为中国产业科技化连接资源、创造价值”,愿景是“做中国产业科技化的生态枢纽、科技创新引领者的首选伙伴”。这是义柏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创业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挺有意思的,它相当于在自己设计的一个长期轨道里,不断用事情和你的黄金法则去匹配,判断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是我在创业中觉得心很定的原因,不会有患得患失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情绪在里面。由于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收到了很多正反馈,因此会对于很多事情有更独立的判断,而不是因为情绪或者群体的无意识,就顺着时代的潮涌把自己推到别处去了。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在大的时代变迁下主导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吸引力法则
Q IT桔子:
给我感觉你是个很积极、很有能量的人,你是怎么一直保持乐观和高能量的?
A 义柏侯杰超:
我觉得我是积极的生活者,当然有时候也被掏空,那被掏空的话那也得想办法去养自己的能量,对吧。谁也不是铁打的,人就是需要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我们活的就是个能量体,而能量它就会有自己的频率,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人过来,也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事情过来。
“吸引力法则”大家都知道,我真的相信这个是宇宙的一种真正的法则,或者是在运行的真理。
所以如果你的能量在比较平和、喜悦、积极、对事情充满希望的状态,那你自然而然就会也会吸引到更多好的事情。但同样的,如果你觉得什么事情都是悲哀、失望、无奈的,那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事情会找上你。
尽管我们都处在同一个相对固定的客观存在的世界,但其实每个人所处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反应、选择,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生活方式其实是你自己的选择。
Q IT桔子:
那回到工作和创业这件事上来,作为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想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的话,可能还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预期,就是前几年就要做好学习以及摄入知识的准备。而不是认为我工作了就是来获得的什么东西的,一旦觉得这公司不如我的预期立马就要换工作,反而丢失积淀的过程。然后再过上3-5年,年龄涨了,但是实际上你在工作里面的积累可能还是 22 岁的能力。
A 义柏侯杰超:
这不止是 20 岁、25 岁的问题,本质上是这个行为和认知模式很可怕。
如果你认为都是外部的环境让自己不适、不满,让自己失望了,实际上你是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了所谓的“外部”,但其实人生的主动权应该在自己手里。所以说,“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就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选择的两种不同人生状态。
Q IT桔子:
我觉得你就是一个念力很强的人,你的表述会让我感觉你自己内心就相信你自己是一个成大事、做大事的人。
A 义柏侯杰超:
哈哈,谢谢啊,但其实我认为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做大事。这里我想补充一点我最近的感悟。其实无论是创业也好、生活也罢,在成事之外,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平凡,并承认别人的伟大。
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有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第二次是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 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享受平凡地活下去,接受平凡要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这可能是我关于如何安放自我的一点智慧。另外回到刚刚所说的吸引力法则,其实平时我们说的很多话都有很深哲理,比如心想事成、顺其自然、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些成语可能我们平时总听都免疫了,但它其实凝练了古人的智慧,是帮我们把人生过好的最简单的法门。
什么叫心想事成?先有心想,再有事成。你心里都不敢想的话,那事怎么能成?《金刚经》里面讲“善护念”,我们要很呵护内心的小小念头,因为念头就是你心想的东西,最终也会显化为现实中的成果。
因此在吸引力法则中,心怎么想很重要。如果你想:“我不要不好的客户”,那很有可能反而招引来了与你不匹配的客户;或者你想“我要好的客户”,那好的客户也不一定会来。
为什么?因为前者是你本身抗拒它,后者则是你匮乏它。越是你抗拒它就会来找你、越是匮乏它就越是吸引不到它,这就是心想事成的法则。
我自己应用吸引力法则的方式,是对到来的事情心存感恩。同样是希望吸引到好的客户,我会真实地在与客户相处的过程中想,“我已经感受到了客户跟我在一起的互相滋养,我也感谢这样的机遇,同时我也接纳在这过程里面发生的一切”。而且你也要仔细体会已有的感觉,越细微越好,在想到自己的感受后也要感谢这一切,同时过程里面“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尽人事了,好的结果就顺其自然会发生。
其次,顺其自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自己的规律,我们做事情就要让自己顺应自然,而不是逆着自然。如果这件事情你不喜欢、或者你现在生病了不舒服,那就索性休息一下。如果你非要去干活的话,可能生病还更严重了,反而还要花更多时间休息。那今天,我的顺其自然就是我感受到录播客这件事让我觉得很舒服,我想要做这件事情,我就去做。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游戏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有人说,我们生下来就是看过自己人生的剧本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选好的。
存在创业的天选之子吗?
Q IT桔子:
我感觉你这种状态就特别适合创业,愿意去引导自己,也愿意去带领他人。所以我们可以聊一聊,从你聊过几千名创业者的视角来看,或者从外界标准来评判,是否会有一些硬性的、“世俗”的指标来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比如说必须名校毕业、或者手握某种资源等等。
A 义柏侯杰超: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确实有我自己的答案,但并不是硬性的门槛,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对一个事情发自内心的热爱的人。如果你真的热爱一项事业,那你不用去学任何的“创业方法论”,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和指引。
第二,我觉得是有一个很大愿望的人,他发了一个“大愿”要做成某件事情。比如说像京东的副总裁蔡磊,他在如此艰难的身体状态下,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去帮助更多的渐冻症患者,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能发愿去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那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第三,就是责任。责任这个特点,从能量上来讲肯定不如大愿和热爱这么强烈,但它反而是更有中国特色的。相比西方谈论的自由,东方文化更讲究责任,包括对家庭的、对父母的、对团队的、对朋友的等等,这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来讲逃不开的话题。如果一个人是有责任心的人,他为了对得起他的客户,为了对得起一起跟他奋斗的伙伴和兄弟,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去成就一番事业。我总结发现,人生会有一个节点,你会希望把你过去受到的滋养以及积累的能力、经验、资源等等转化为责任感,在新的环境中去帮助更多人。
所以这三个因素是我认为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制胜因素,或者说是我认为最适合去创业、最能做成对社会有重大价值事情的因素。
Q IT桔子:
那他跟钱没有关系吗?比如说我就是一个想赚钱或者获得名利的人。
A 义柏侯杰超:
我觉得想赚钱是没问题的,而且如果你有好的想法、产品和服务能提供给大众,一定也会赚到不错的收益。
但如果只为了赚钱,这样的创业者往往不见得会把事情做到极致,也不会走得很远。这也是我比较理想主义的一面,我还是相信创业者也好,企业家也好,应该要去追求利润之上的一点东西。如果只是逐利的话,那可能就还是个商人。我认为这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不过大多数创业者从“逐利”到“逐义”之间,也是会有个过程的。任正非不也讲嘛,我们刚开始就想活下去、有钱赚,那我就先做代理。后面不让我做代理了,我就只能自己做研发,因为我还得赚钱养活自己家庭,也要养活这些身边的伙伴。
当年的环境下是“穷则思变”,这也是中国过去三四十年增长的动力。但中国社会的温饱问题在今天已经被普遍解决了,当下的创业者更多是追求的是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所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创业是因为爱好、热爱,或者对一个事情真的发了愿,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是我觉得很开心的地方。
Q IT桔子:
明白,我觉得从你那个 Aha moment以及义柏整个愿景来看,你这种创业其实就是“发了大愿”的创业,因为你要做的是推动中国产业科技化进程,这个愿景很宏大。
但是还有一群人是另外一种创业模式,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超级个体”,或者就是自己做工作室、当个小老板,其实是大多数年轻人群体能能接触到并能实际去做的一件事。这两种的模式的做法或者是要避的坑是不是也不太一样?
A 义柏侯杰超:
确实。你说到的这两种模式,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面临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像我之前说的一样,创业和生意其实并不是对立的,没有什么高低对错之分。
核心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我发现经常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既不用脑、也不用心,或者是用脑过多、不怎么用心,这个是有区别的。
结果是什么呢?往往大家看到风口就都冲进去干了,也没有问过自己内心到底是否热爱这件事,也没有在每一个当下跟自己有效地连接在一起。
实际上,成事之道就在于“用心”二字,置心于一处,在每个当下能事情做得足够投入,把能量给注入事情中。举个我经常跟朋友说的例子:为什么你回家吃饭会觉得家里的饭特别好吃,哪怕你去的不是自己家,去的是你朋友家,他妈妈做了一桌菜,你也觉得家里的饭特别好吃;但你去吃饭店里大厨做的菜,是不是觉得好吃但差些感觉?为什么?
我认为是因为家人给我们做饭的时候,把“心”注入进去了,那个能量和频率是不一样的,菜是带着爱的。但餐厅的大厨做饭是机械化的重复,只是在用技法做事情,你可能就会觉得菜品出品很好,但就是无法打动你、没有办法穿透你的内心。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做一道菜,有的餐馆就能一直火,有的餐馆就是很快就门可罗雀了。同样是写一篇文章,用心去写自然就会带来读者自发地分享,会有更多读者把文章放到收藏夹里面去;但如果作者只把它当作完成任务,那这篇文章很可能除了自己没人去看。只有用了心,你才能够去体会到这个事情里面精微和细微的区别。
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最怕的就是“用心”二字,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蛮难的——特别是现在的时代,社交媒体充斥着太多让我们“身心脱离”的东西了。其实我觉得不管是创业也好、工作也罢,最重要的是能在做事情的同时把内心的能量注入进去,达到“心流”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产品自然而然就能吸引来目标受众,形成有效的交流。
# 部分交易案例 #
人工智能:西湖心辰|潞晨科技|硅心科技aiXcoder|玻色量子|循环智能|Zilliz|埃睿迪|Infinity|共达地|卡方科技|零犀科技
新能源/新材料:青能科技|Polymaker|芯视界科技|博雅聚力|昇科能源|莒纳科技|远信储能|埃克森新能源|慕帆动力|博格科技|凌动科技
企业服务/产业科技:牛客网|红圈CRM|店匠科技|弘玑Cyclone|易路|鼎茂科技|伙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