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点||如何利用数字化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学术   2024-09-24 21:02   海南  


海南省博物馆数字馆展厅。蒲晓旭 摄


利用数字化推动我省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  卿志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笔者认为,要深挖海南特色文化,赓续海南独有历史文脉,提高海南文化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文化强省,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推动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新上线的5G+VR全景直播功能

利用数字化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第一,让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资源。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统一设计、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文化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数字化,以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为目标聚集文化数字资源,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基于文化大数据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其中包括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这些文件都指出了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应用方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式,不仅可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还能够使数字文化成果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让文化遗产走出馆藏,走向大众,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公共资源。


这些年,国内外许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来保护和传承藏品,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推出的超时空参与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产品,数字化重现6万余件珍贵文物,将藏经洞搬进了电子屏。河南古建院将文物数字化技术与3D建模技术相融合,创新性地应用于景区文创产品、虚拟导游、沉浸式体验等多个场景。再如,法国巴黎圣母院于2019年发生火灾,木质屋顶结构受损,多亏火灾前的数字扫描资料,重建团队通过最新的现实捕捉技术、3D设计软件等,创建了与火灾前完全相同的3D模型,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计划才得以顺利推进。


河南洛阳博物馆运用三维数字技术,通过“数据聚合”的方式,开启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新篇章。图/人民图片


第二,打造我省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


2020年我省出台的《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提出:“至2025年底,以‘智慧赋能自由港’‘数字孪生第一省’为标志的智慧海南基本建成,国际信息通信开放试验区、精细智能社会治理样板区、国际旅游消费智能体验岛和开放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加大特色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宣传推广。深度发掘海南红色文化、航天文化、民俗文化、雨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资源价值,推出一批智慧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探索数字博物馆、飞行影院、数字文化馆等新应用,加大海南特色文化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数字化,可以提高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效率,深度开发文化遗产,增强其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效果。文化经过传播之后才能成为软实力,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我省文化遗产,不仅能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还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第三,有利于我省旅游产业升级。


旅游业是我省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停留于简单的观光游览上,而应该是深度的文化体验、健康休闲、购物等“旅游+”的发展模式。利用数字化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以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提升公众在旅游中的文化体验感。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作用,将海南省特色文化符号融入旅游景区、特色街区、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非遗工坊、非遗作品与旅游的结合,让非遗表演成为旅游演艺、非遗工艺转化为旅游商品、非遗传承人成为网络红人,打造非遗旅游产业园。


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和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的发展,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旅游从单一场景向多场景转型,极大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从观光游转为深度体验游;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推动旅游业从大众营销转为精准营销。可以说,数字化将整体性系统性地实现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重塑。


三亚南山非遗博物馆现场的视觉体验区。资料图片


我省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274处,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8处。我省水下文物特别丰富,共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26处,数量居全国之首。同时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3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0多项。但我省在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还有很多功课需要补上。


一是观念跟不上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步伐。当前,数字技术更迭迅速,很多单位的认识与技术快速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由于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涉及不同的类型,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受资金、人力限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整理发掘为主,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修复、再现工作则难以进行。在我省一些部门修订的文化发展规划中也较少涉及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内容,许多市县的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没有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放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来进行设计,导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手段。

有些单位对于各种项目的申报很积极,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数字化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视不够。比如,为了申遗成功,有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申报期间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较大,形成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申报成功后,热潮逐渐褪去,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在内涵挖掘上,过度注重挖掘物质遗产的文物价值,忽视对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内容的解读,对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也很少考虑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记录和展示。

二是实践中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虽然有些单位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提出了数字化应用的设想,但这些设想的实际应用还不够充分。大量文化遗产没有建立数据库;智慧博物馆、云展示、云平台的应用不多;不善于应用虚拟现实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化呈现出更为生动立体的形态,尤其是还不能把人工智能应用在保护和传承中,并且很少将数字化应用在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传播中。如在关于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展示中,可以考虑应用AR重现历史人物,复刻时代场景,在现实可感的场景中展示人物的才情、情怀等,把人物的拟态出场和文化展示融合起来,将文化活化成为鲜活的情境故事,让文化穿越时光,走进人们的心里。


海南省博物馆数字馆展厅


充分利用数字化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为了推动海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以考虑将海南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协同良性发展。


一是立足时代前沿,更新观念,探索落实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部门应主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肩负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责任,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更快更好地保护好海南文化遗产,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综合性强、要整合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完成的工作,需要相应的政策机制协调落实。可以探索政府指导、投资机构作为主体,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建设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模式。


二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智能大数据平台。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对省内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大数据系统进行分类整理和数字化转化、存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除了对现有文物遗产的数据整理外,还要挖掘大数据库中文物、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智能算法的深度学习,我们既可把握过去的文物遗产数据,又可预测未来文物遗产受时间、气候、环境等因素变化造成的变化,进而采取更加科学的合理保护措施。另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对传承人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转化、存储。


三是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智能传播平台。可以针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建立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利用智能算法实现深度学习,对文化遗产数据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内涵挖掘,在此基础上再由人工进行加工创作,形成人机协同生产机制。此外,可打造智能化内容分发平台,通过对文化内容产品的分发,依据线上的用户网络行为感知、背景信息和线下动态感知、场景定位等资料,实现算法基础上的精准化分发,扩大和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提高影响力。


四是依托“文化遗产+智能”构建服务旅游或教育的终端平台。可利用“5G+人工智能”,以VR、AR、全息影像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主,可开发以下几类项目:以VR项目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场景,让游客感受历史文化的当时情境;利用AR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实景表演,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间感受海南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历史文化;建立智能博物馆,通过AR的文物复原、VR的历史故事沉浸以及全息影像讲解员,让游客在场景中实现万物互联的感受,打造具有“智慧”的文化遗产博物馆。


五是推动衍生产品或服务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借助数字化技术,以多种形式推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转化,开发一些衍生产品或服务,让文化创造经济效益。如可运用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推出音乐、游戏、动漫、影视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化遗产周边产品,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将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海南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讲好海南故事,传播自贸港好声音。

“琼西瑰宝 锦绣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论坛上,海南省东方市向国际友人和游客展示东方市非遗文创成果。图/东方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为2023年海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海南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今日海南

辑:田湉

审核:吴淑珍

监制:彭罗生全德权、张瑶



社科海军
海南自贸港党建及社会科学理论普及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