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曾谈到领导者气场的问题,他自认气场不足,在柳传志马云面前就像是“端茶倒水”的角色,跟任正非这样的人更是没法比。
这跟性格有关,俞敏洪是农村出身,曾长期有自卑心理。这也跟贫弱有关,所谓财大气粗,兜里无钱的人说话也不敢高声。
另外还跟社会地位、思想境界等有关,比如我们看马云和网上的马云扮演者相比,差别还是蛮大的,哪怕你身材、样貌差不多,那种神态和气势也是截然不同。
“气场”这个东西是由内而外的,需要有长期的滋生过程,人有气势才有气场,如果一个人是内心孱弱,那无论怎么装也是装不出来的。
其实不只是俞敏洪,在中国企业界,能够在气场上盖过任正非的老板几乎没有。
当年华为还不像如今的规模和成就,任正非的名气也仅限于通信行业,万通的冯仑因为写了一本关于民营企业的书,引起了任正非的兴趣,特意邀请他过去见面。
初次见面,冯仑对任正非的印象就是一个“大”字,任正非一是身材高大,二是气魄很大。
还有在柳传志名满天下、如日中天的时候,联想的规模是华为的好多倍,任正非跟柳传志一起吃饭,柳传志对任正非也不敢小觑。
俞敏洪说他在没去北大之前,在学校班里也是个头头,但到了藏龙卧虎的北大,俞敏洪就显得太渺小了。后来他创办新东方,他拉来的合伙人徐小平和王强原本都是处于强势地位,在学校是风云人物,而俞敏洪很土气,跟班一样。这就造成了精神上的不对等,俞敏洪是创始人和老板,但他镇不住大家,这也是导致“三驾马车”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
而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在任正非身上,这就是气场、气势很重要的原因。
讲个我知道的故事,我认识一个干装修的小老板,当年地产行业火爆,他的生意也做到很顺利,甚至业务开展到了北京等地,一个别墅的装修就能赚上百万。
人的野心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膨胀,他本来是小地方的小公司,但形势太好,他也想把公司做大做强,于是买了写字楼,招兵买马,并在外地开办了分公司。
但随着人员越来越多,利益纠葛越来越复杂,公司内部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各个分公司的负责人对老板的指令阳奉阴违,就是公司总部也是人心涣散,吃里爬外。
后来又出了一些事,这个老板心灰意冷,对人性特别失望,就解散了公司,原来的大将纷纷单干去了,也没有人觉得自己对不起老板。
这个老板从此之后就不想着把生意做大了,一个是觉得管理跟不上,再就是觉得自己气场不强,镇不住人。
所以老板驾驭下属,管理队伍,没有强大的气场是不行的,比如我们看人家王健林,手下多少能人啊,在外地本来是说一不二的角色,但在王健林面前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老王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心生慌乱,这就是霸气侧漏,是气势上的碾压。
那么,老板如何修炼自己的气场呢?
稻盛和夫曾提到一本中国明代袁了凡的书——《阴骘录》,稻盛和夫说自己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生了人生的逆转,从此一心投入在工作上。
《阴骘录》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这就是人生逆天改命、脱胎换骨的关键。
一念猛厉,就是强调人的发心和志愿要强,所谓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一个人要想成就卓越,没有强悍的念头是不行的。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也是差不多的意思,精神凝练而聚焦,自然心念猛厉。
而任正非就有不屈不挠的意志,他是那种把取胜当成信仰的人,“决胜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念来自专注。”任正非的心志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人生在世,不管你做什么事,都要有发自内心的愿望,做事有信心,坚定不移,有非成不可的决心,有持续的激情,做一个事成功了,再做一个事又成功了,这样日积月累,你的气势自然就能强大起来。
其实人人都有渴望,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你不发扬它,而是不断压抑它,那你的气势、气场就肯定强不起来。拳法里有个“打人如亲嘴”的心法,就是非成功不可,做人做事有这样的心气儿,气场不强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