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是美国AI的骨干力量!任正非早就提出:让“中国鸡”回来下蛋

科技   财经   2025-01-13 16:25   山东  

OpenAI发布GPT-4后,在公开的贡献者名单中,有几十人是华人,其中好几个是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高校出去的人才。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美国的硅谷科技圈就有大量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其中一部分中国人回国创业和任职,但更多是留在了微软、谷歌、脸书等公司。

除了互联网和AI领域,在大家都关心的芯片界,华人也是其主导力量之一。比如AMD的CEO苏姿丰就是华人,还有英伟达的CEO黄仁勋,他们都是美国科技界的华人大佬。

可以说从核心技术到企业管理,以及配套链条,都有众多华人的身影。

在充分利用世界人才方面,美国的力度很大,做得非常好。

为什么不能让“中国鸡”回来下蛋呢?

任正非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有时候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打开后,发现是中国鸡下的蛋,我们还要交关税,还要出高价,为什么不能让中国的鸡回到中国来下蛋?

是啊,中国从来不缺人才,也不缺天才,如果让他们都留在国内发展,那我们还担心什么被“卡脖子”的问题呢。

从软件到硬件,从芯片到AI,很多华人都顶尖技术的代表,他们代表了所在领域的顶尖水平。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代表美国科技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中,不管是英特尔还是高通、美光等,其中都有很多华裔专家和工程师。

在美国硅谷,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数十万华人遍布各大科技公司,其中从中国高校直接走出去的人才也有数万人,以至于美国媒体也抱怨在科技领域的华人实在太多了。

所以,让“中国鸡”回来下蛋,而不是高价买国外的“高价中国蛋”,这是一个大问题。

环境土壤的改善是关键,一定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孙亚芳曾给任正非提过一个报告,说我国不缺科技致富的种子,而是缺少使种子成长的土壤,这就是创新机制。

华为在用人的机制方面有很大的探索和创新,这跟任正非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有关。

“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核心就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和致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任正非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信息网络给人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财富的方式主要是由知识、由管理产生的,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要知道,要想人才产生巨大的贡献,首先是管理要做到很大的贡献,这里所说的管理应该是激发而不是控制。没有好的管理机制,就不会有让人才充分发挥的土壤环境。

中国不能再有陆家羲式的悲剧

按照才华和贡献来说,数学家陆家羲应该是院士级别的人物,他是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天才,而且他基本上算是自学成才,其天赋可谓出类拔萃。

但他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论文不能在国内发表,往往论文寄出去后,一年都等不到回音,最后等来个不予发表的回复。

我们不缺千里马,我们从来都是缺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陆家羲解决了世界级难题,攻克了斯坦纳系列中的大集定理,受到西方数学界和众多学者的推崇,当名声传回国内,我们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才。

可惜的是,陆家羲的研究都是在工作之余做出来的,因为常年生活贫乏,身体积劳成疾,导致他英年早逝,他在生前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鲜花和荣誉。这就是人才被浪费的一大悲剧典型。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陆家羲,你会不会去国外?陆家羲在面临这种选择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祖国。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陆家羲啊,追求尊重、才华施展的空间和高待遇是人之常情。

院士和处长,谁说了算?

叶培建院士曾吐槽说100个科学家论证的东西,还不如部委一个处长说话算数,这样的管理机制是有问题的。

不是不能外行领导内行,而是你作为“外行”要清楚自己是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比如任正非就经常说自己不懂技术,他把自己当成组织者和后勤部长,因此华为人才济济,创造、创新能力很强。

“搞科研不如搞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和风气危害甚大,这既削弱了我们的竞争力,也容易逼走人才,导致官僚气腐蚀学术界,让科学家变得庸俗起来。

专家说了不算数,机关说了算数。叶培建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建立机制,减少行政方面的阻力,“一旦论证好了,国家批准了,各个机关就是执行,你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我没有义务(解释)、花太大的精力说服各个部门。”确实,如果每个部门的处长都要问一遍为什么,那就把科学家逼成官僚了。

总之,要想让“中国鸡”回来下蛋,第一是机制、土壤的问题,第二就是尊重和待遇的问题。一流的人才就要给一流的待遇,这是理所当然的。

科学是无尽的前沿,没有人才、用不好人才,那一切都是空谈。

老方说老方说
老方说——财经、科技领域创作者(百度、头条等平台原创作者)——提供价值信息,以文会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