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陆游与镇江
■ 文/金力
我国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先后三次来镇江,或任职为官,或途经镇江,与这座江南古城结下深厚的感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他自幼才气超逸,年少即能诗文。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爱国忧民,一生作诗颇丰,被后人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生于南宋,长于北宋,少时科考省试第一,赴礼部复试为秦桧黜落,孝宗即位赐其以进士出身,先后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等职。隆兴元年(1163)三月,陆游从临安枢密院编修官任上调任镇江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此为陆游第一次到镇江。他因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实则是被当朝的主和派排挤出都城。
通判一职,为宋代州府一级的副长官,时由朝廷直接委派,与知州、知府同理地方政务,并还兼有代表朝廷监督地方政务的职能。此时,陆游因心情苦闷,在家乡山阴歇息一段时间后,于隆兴二年(1164)二月到任镇江府通判。镇江是东南战略要地和淮东前线的重要后勤基地,当时驻有宋军大批部队,陆游受大军临战的氛围影响很快振作起来。莅镇的第二个月,老将张浚奉命督视江淮兵马,往来于建康、扬镇之间。他与陆父曾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陆游时年39岁,年轻有为,很得张浚器重。在镇江地方官员配合下,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修造武器,招募江淮义勇,一时声势颇壮。陆游更是积极襄赞,每日陪伴左右,往来于沿江两岸,视察江防。晚年陆游回忆起这段经历曾写有《书愤》诗,前四句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其后终因朝廷主和派得势,向北进军的计划化为泡影,张浚不久便被解职还乡,死于归途。陆游在镇江闻讯后,万分悲痛,作诗悼念。
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前后约一年半,与地方知府方滋关系融洽。方滋祖籍安徽桐城人,在镇江知府任上留有口碑。八月的一天,他邀陆游等同僚登临北固山多景楼,陆游驻足山峰远眺,北固山地势险峻,长江浩荡奔腾,江山气势壮观,心潮澎湃,即兴赋诗,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多景楼》:“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其词章雄浑豪放,慷慨悲壮。
是年冬,陆游好友韩元吉(无咎)自临安调任江西,来镇江省亲,“他乡遇故知”,陆游欣喜若狂,两人盘桓两月之久。在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他邀约了何德器、张玉仲等诗友,陪同韩元吉登上焦山,踏访《瘗鹤铭》。陆游专为此游亲笔题字,刻于石上。此篇游记刻录于焦山西崖上,至今保存完好,供后人观赏。
乾道元年(1165)七月,其兄陆淞调任镇江地方为官,按例回避,陆游改任隆兴府(江西南昌)通判。赴任仅半年,他即被朝廷言官参劾在京口时“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免职还乡。陆游第二次来镇江是在乾道六年(1170)入蜀赴任夔州(四川奉节)通判。这年的六月,他在赴任途中,乘舟泛水前往镇江,在丹阳陵口游览了六朝陵墓石刻;入府城登临寿邱山访宋武帝刘裕故宅;又登甘露寺,览胜于多景楼,离开镇江前畅游了金山寺观日出。在金山巧遇奉命出使金国的好友范成大(绍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两人相见甚欢,饮酒赋诗。后世将宋代范成大、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曾记载了这次与友人范成大的邂逅:“奉使金国起居郎范至能至山,遣人相招食于玉鉴堂。”
陆游第三次到访镇江则是淳熙五年(1178),陆游被朝廷召回临安,自蜀东返,途经镇江。当他由水路登舟快到镇江时,正值一个秋日晴和的傍晚。他伫立船头,凝望夕阳西下的金山宝塔,忆往事萦绕心头,感慨万千,随即写下《将至京口》七律诗。诗云:“卧听金山古寺钟,三巴昨梦已成空。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诗句中,作者不仅将江中巍巍金山的胜景作了栩栩如生的生动描绘,还尽情抒发了内心曾力主抗金,收复大宋失地而壮志未酬的愤愤不平的情怀。
六十二岁时,陆游退居山阴老家,直至此时,他还常眷恋着镇江。从其晚年所写的《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便可见一斑。江南镇江的那段难忘历史,在他心底深处当是分量极为厚重的人生经历。八十五岁,陆游在家乡山阴辞世,给后世留下了近万首诗词。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卞婷婷、金凯
校对:刘天涯
审核:曾海蓉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