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6月开始试运营,2008年5月揭牌,合建院校为蒙古国立大学和中国山东大学,是蒙古国第一家孔子学院,也是蒙古国目前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孔子学院。历经16年的艰苦创业,孔子学院的规模扩大了数倍,现下辖五所孔子课堂,共十个教学点,有十多位中国公派专家教师和四十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水平持续提高,已发展成为蒙古国汉语教学与师资培训基地、汉学研究与文化传播基地、孔子学院奖学金推荐中心,在蒙古国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成为中蒙两国人文交流的旗舰品牌,赢得了众多蒙古民众的信赖,为增进两国人文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笔者在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工作五年时间,也很想了解蒙古国立大学孔院初建时期那些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正值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回顾孔院创建历史,笔者有幸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院长李铭起教授进行了深入而珍贵的对话。李院长作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不仅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更是蒙古孔院的先行者和奠基者,见证了孔院初立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并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让我们跟随李院长的脚步一起回到孔院初创时的那段岁月。
全力以赴 静待花开
这次和李院长的连线令人期待已久,初见李院长,幽默风趣,给人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之感。谈到李院长和蒙古国的渊源,他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跟蒙古的渊源应该是从2002年就开始了,那年9月接到原国家汉办(“语合中心”的前身)的任务,和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位HSK考试研发专家一起赴蒙古国建立HSK考点并举办蒙古国首场汉语水平考试。那也是我第一次去蒙古。”李院长此次出访除了设立考点和举办考试的任务,同时还需全面调查蒙古国汉语教学情况,最终形成了一份数据详细的调研报告,顺利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李院长在此期间结识了时任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王大奇先生,王参赞也为后期孔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认识了许多蒙古国当时的汉学家,如拜访蒙古国立大学时与蒙古国著名汉语家其米德策耶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孔院的首任蒙方院长)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和友谊,这也为孔院后续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结束回国以后,原国家汉办时任师资处陈宏处长对李院长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的消息:“建议每年从蒙古国选派30位汉语教师到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业务研修。”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领导得知消息后,迅速给予了回应,表示山东大学可以全力以赴地承担这个项目。
“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我们就迎来了第一批30名蒙古国汉语教师到山东大学进行研修,这中间有多位老师都是熟悉的面孔,是在我第一次去蒙古国时认识的”,李院长开心地回忆道。他也因此被指派为首期蒙古国师资班的项目负责人,同时负责这个师资班的还有朱军利院长(蒙古国立大学孔院第三任中方院长)。据了解,该期师资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来自蒙古国的大中学的一线汉语教师或学校负责人。
在这次师资培训班结束的总结会上,国际教育学院领导基于蒙古国汉语教学需要和中蒙教育交流发展趋势而建议学员们回国后成立“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这个提议得到了蒙古国汉语师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回蒙古国后便第一时间成立了“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于是,2003年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成立,选举产生了会长、秘书,蒙古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巴特玛教授便是协会的首任会长,她也是当时赴中国研修的首期学员之一。
“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的成立非常及时,意义重大”,李院长强调,“协会密切了与中国山东大学的合作交流,这为后期孔院的建立与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恰逢2003年,原国家汉办因应周边国家汉语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了多所国内知名高校作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院校,因山东大学与蒙古国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密切合作,特别是汉语师资培训项目的成功开展,山东大学获批成为支持蒙古国汉语教学的重点院校,为以后在蒙古国联合设立孔子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2年初次赴蒙建立初步联系,到2005年的两年时间,山东大学作为支持蒙古国汉语教学的重点院校,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两年间蒙古国汉语教学的具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决定派团访蒙,代表团成员三人,包括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继鸣教授、办公室主任张维娜女士和李铭起院长三人。访蒙期间,代表团走访了蒙古国立大学、蒙古人文大学、蒙古教育大学、乌兰巴托大学等公立大学和伊赫扎萨克大学、奥特根腾格尔大学等私立大学以及育才中文学校、旅蒙华侨蒙中友谊学校等中小学,对蒙古国当下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开设汉语专业的蒙古高校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兴起,蒙古国汉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申请设立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定点培训项目。2006年,山东大学作为支持蒙古国汉语教学的重点院校,委派了包括李院长在内的四位专家教师赴内蒙古举办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师资培训。参与定点培训的志愿者老师们被分配到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大中小学,志愿者老师们也未曾想到会很快与赴蒙古国孔子学院工作的李院长再度见面。2006年,李院长受原国家汉办委派与另一位山大老师赴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做汉语师资培训(自此,每年一度的蒙古国汉语师资培训项目由赴华改为在蒙),彼时的大家相遇之后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欣喜万分,这也是李院长第三次赴蒙。
孔院初建,砥砺前行打根基
2007年,蒙古国部分高校的汉语专家向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表达了在蒙古国设立孔子学院的意向。当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向原国家汉办提出在蒙古国设立孔子学院建议时,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和原国家汉办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山东大学。原国家汉办经过综合评估和审慎考虑决定设立蒙古国第一家孔子学院——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为山东大学。作为蒙古国的最高学府,蒙古国首所孔子学院落户蒙古国立大学是自然而然的。李院长曾三赴蒙古,与中国驻蒙大使馆和蒙古国当地汉语专家和老师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也让山大放心地把创建蒙古国第一所孔子学院的艰巨任务委派给了李院长。同年6月,李铭起院长的蒙古孔院之旅也正式开始。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在李院长赴任后开始试运营,并于2008年5月2日正式揭牌。
2008年5月2日,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揭牌
蒙古国立大学孔院揭牌典礼现场合影
2008年5月3日,山东大学与蒙古国立大学正式签订共建孔子学院协议
2008年6月18日,时任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右一)考察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李院长回忆道,“2007年6月26日的那一天,我以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院长的身份第四次赴蒙,可以说,我与蒙古的缘分,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之一,想到能与各位在蒙的领导和朋友再度重逢而倍感兴奋。时任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王大奇先生专门去机场接我。回来的路上,景色怡人,初春的气息迎面扑来,草原的花草刚刚长出新绿,充满着希望和朝气。”但李院长此时的内心却很迷茫,作为最早建立的一批孔子学院之一,他对孔子学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心里没底。现如今谈到孔子学院的飞速发展,李院长表示这也是他当时意想不到的,看到全球孔院的飞速成长与发展,他很欣慰且开心,并表达了发自内心的祝福。
赴任第二天,王参赞和其米德策耶教授带李院长来到蒙古国立大学2号楼孔院所在地,面对着空无一物的办公室和教室,李院长和其米德策耶教授随即着手设备和办公家具的采购,穿梭于各种商店和批发市场,小到插座,大到桌椅,并在后期不断添置各种教学和办公设备,包括利用回国参加会议的机会采购了一套投影设备,亲自携带到孔院;也包括联系国内家具和设备公司,通过国际铁路运输到乌兰巴托火车站,再由设备和家具供应商派人来蒙古国进行安装、调试,最终,使孔院具备了基本的教学和办公条件。孔院有了最初的模样,成为了孔院人奋斗开始的地方。
为了满足孔院建设和发展需求,山东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的各位工作人员,如马晓乐(现任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孔梓(现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如及时雨般地为孔院量身定制了多种、多批次文化宣传用品,从宣传彩页到展板、文化挂件等,无一不是精心制作。李院长感慨道:“孔院初创阶段,这些来自国内的支持和帮助,令人感动,无疑是雪中送炭!”
孔院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后,李院长清楚认识到要创立孔子学院品牌,树立孔子学院形象,最根本的是要靠高质量的教学和有影响力、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活动来支撑。为此,他建章立制,探索建立了孔子学院的制度化管理体制,牵头制定了《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章程》《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财务管理办法》《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明确孔子学院相关方的责任和权利,使得孔子学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同时,李院长作为资深国际中文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始终将汉语教学质量作为孔子学院的立身之本,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服务于当地汉语教学与研究。他言传身教,时常与大家讨论、修订教学计划,分析研讨教学案例,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孔院教师成长。孔院常规课程学习班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以致包括李院长在内的四位老师已无法满足班级教学工作量的需求。
李院长对举办各类竞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任期间,孔院举办了多场文化比赛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大学生汉语桥比赛、蒙古国汉语奥林匹克竞赛、HSK考试和定期举办的研讨会、论坛等,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树立了孔院的可信度和良好的口碑。此外,李铭起院长在任期间非常重视与蒙古教育界、新闻界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各方面关系融洽,为孔子学院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8年11月30日,蒙古国首届HSK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2009年3月5日,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期“孔子学院论坛”成功举行
历经艰难 硕果累累
在孔子学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蒙古孔院各方面工作得到了蒙古国当地社会和原国家汉办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在2008年第三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李院长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个人”;2009年被蒙古国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勋章,《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谈到当时获得荣誉的心情时,李院长谦逊地表示既惊喜又开心,他认为孔院团队在孔院建立初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这些荣誉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孔子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双方合作院校和使馆领导、社会各界朋友,而他只不过是一个领奖的代表而已。
2008年12月,李铭起院长(右三)在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个人”领奖
2009年12月,李铭起院长被蒙古国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章,与使馆文化参赞吴新英(左三)、蒙古国立大学校长达瓦(右三)合影
当谈到孔院的辛苦,李院长表示,蒙古孔院很苦,大环境苦,但小环境很好。因为语言不通,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遇到了什么难题,蒙古同事们都会热情地给予帮助。同事之间日常相处,友好和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记得那时上完课经常上到很晚,孔院的男同事们会主动把女志愿者老师们护送到公寓楼下。那会儿虽然有暖气,但办公室不朝阳,暖气也时好时坏,冬天漫长且难熬。傍晚时灯光下青色的空气、落满乌鸦的大树,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的气温,似镜子般光滑的路面,让李院长记忆犹新。他风趣地说道:“冬天的时候可没少摔跤,一不小心就一个“仰八叉”,我和同事们也理解了蒙古女士们经常在冬季穿高跟鞋的“好处”。”他虽在北欧待过,但也没这么冷,这也是蒙古国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初心不忘 温情与感动相伴
当然,在蒙古孔院工作的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李院长也有过无数的快乐和令人难忘的事儿。他印象最深的是在2008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第一次访蒙,孔院中方院长、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教师们在驻蒙大使馆受到特别接见并参与了习主席的机场迎接和欢送工作,同时被接待的还有在蒙华人华侨、留学生、中方工作人员等。李院长自豪地表示,他在蒙古国见过三次习主席。
蒙古朋友的热情好客也让李院长记忆犹新,至今难忘。“记得有一次和彩虹中学的宾巴巴特尔校长去达尔罕和额尔登特的彩虹学校走访,每当到两个县级市的分界线时,蒙古朋友们都会开着车在那里等我们,下车以后便找个石头或坐在车头上。一望无际的草原,迎着夹杂着草香气的微风,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中,喝着伏特加酒,住着蒙古包,格外惬意。还记得有一次去草原牧民家参观牧场,羊群、牛群、马群漫山遍野,牧民朋友甚至炖了一整只羊招待他们,他回忆说,“每当年节的时候,如蒙古的白月节,蒙古同事们就会邀请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去家里共庆佳节。蒙古的包子馅儿几乎是全肉的,咬一口满口留香,蒙古族的传统美食绿色天然,炖好的牛羊肉满满一桌,肥美的牛羊肉用刀削成片直接食用。他们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这份淳朴和发自内心的热情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温暖和感动,让我们觉得严冬不再寒冷,内心如沐春风。”
通过李院长深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讲述,我们不仅了解了孔院初建时的艰辛与不易,更深刻感受到了中文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崇高。整个采访过程,李院长谈起往事云淡风轻,娓娓道来。对于这段创业经历,李院长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令他自豪的是“孔子学院在我们的手下从概念就变成了一个现实,而且逐渐地壮大起来。”孔院全体工作人员正是靠着这份对孔院工作的热爱,靠着这种遇河架桥、逢山开路的坚韧信念和执着,靠着不懈奋斗和努力,才有了孔院之后的成长和发展,才会有孔院的今天。
这次连线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迪。李院长栉风沐雨,充满睿智的开拓故事,遗慧余泽,不断激励着后辈们继续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工作环境和机会。我们深知,在未来的日子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不负李院长等前辈们的期望与重托。李院长表示,孔子学院在蒙古国立大学的成立,可以说是中蒙两国友好关系的产物,也是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必然结果。这16年可以说是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孔院的未来,他充满期待,希望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衷心祝愿孔子学院在蒙古国立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好!
(撰文:郭正纪;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往期推荐
首届蒙古国中学生中国影视歌曲演唱大赛成功举办
山东大学代表团访问蒙古国推进对蒙合作交流
山大日记 |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程胜利
第七届蒙古国中学生汉语演讲比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