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
脾经淤堵,消瘦或肥胖,消化不好,胃胀气,呕吐,肢倦乏力麻木,嗜睡,皮肤损伤,肢体活动不利。
有句话说,“脾经畅通,重病难上身”,为什么只要“脾经”不堵住,任何重病难上身呢?
因为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个词,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
古代医学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气健旺则气血旺盛;若脾气虚弱,食欲便会减少,则面色淡而无华,脾气虚,则血少。
敲打脾经法
有空的时候,要多按摩一下脾经,因为“脾经常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可以用脾经敲打法。
方法:首先盘腿做坐好,拍打脾经时要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来,用力适中,对于大腿部位的脾经拍打时可稍用力。两只腿都要敲,每侧以敲打10分钟为好。
如果拍打的过程中发现痛点,表明脾经上有堵塞的地方,这时可以用点按的方法对其进行按揉,将淤堵的穴位打通,从而将整条脾经的气血通畅。
艾灸调理法
除此之外,艾灸也是疏通经络非常好的方法,今天要介绍的这五个脾经上的穴位,各个神通广大,堪称大药。
1、隐白穴:可通鼻窍
隐白穴是脾经的第 一个穴位。这个穴位最 大的功用在于止血。所以,平时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多用它来调理。其次,这个穴位还有通鼻窍的功能。所以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艾灸或者掐按此穴来缓解症状。
2、太白穴:可缓胃痛
此穴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能缓解食欲不佳、腹胀等问题。
3、三阴交:可调妇科病
“三阴交”就是肝、肾、脾3条阴经交会的点,所以这一个穴位就可以调理3条经上的病症,真可谓一穴多用。三阴交还是妇科病的通调要穴。无论妇科问题发生在附件、子宫、卵巢还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阴交穴来调理。
4、阴陵泉:可祛湿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湿。所以,要从根本上解 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艾灸阴陵泉,祛湿效果就很好。
5、血海穴:可止瘙痒
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身体瘙痒,见效很快。另外,血海穴是补 血的中药穴位,可调度全身血液。它和足三里穴一起,堪称补气补 血的两大重要保健穴位。
健脾常用食物药物
常用中药:人参、党参、白术、山药、大枣、茯苓、薏苡仁、莲米、芡实等。
常用食物:糯米、黄花菜、蕈类、鸡、鹌鹑、羊奶、葱、蒜、豆豉等。
常用药膳:参枣米饭、益脾饼、山药饼、茯苓包子、山药面、大枣粥、红枣炖兔肉等。开胃健脾药膳适用于消化力弱、食欲不好、食后腹胀、积食腹泻,恶心呕吐、气虚症状不明显,需与健脾益气药膳区分。
脾虚的饮食禁忌:饮食要清淡,肥腻油炸等不易消化的东西不能多吃。味道过于咸或辣的也要少吃,应多吃稀软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熬小米粥喝。多吃甘温之物,如板栗、山药、红枣等。忌吃寒凉之物,如鸭肉、梨子等。
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
养脾,先要养好情绪。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这也是养脾的方法。
脾属土,肝属木,若土气壅滞,需要木来疏土,则土气不滞。若肝气肝火偏旺,会伤损脾土。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肝不郁,则脾不虚。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养脾的六个要点要牢记
其一、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
其三、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其四、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常会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其六、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阳充足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