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粥。
今天来聊聊,关于“行业认知”这个对分析师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
前排提示,文末送我的新书签名版一本:
一、为什么要认识一个行业?
岗位之于公司,犹如扁舟之于大海。
公司之于行业,亦是扁舟泛于海上。
作为一个分析师,精专手头的项目当然是好事。
不过,如果只瞅着眼前分析的一亩三分地,不尝试从更高的视角去俯瞰去认识整个行业,难免陷入一叶障目的分析困境。
为了更加具象化,这篇内容以电商行业为例,从侧面讲讲认识一个行业的逻辑。
二、什么是电商?
关于电商(电子商务)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有一个相对精简的版本是这样的: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
我们再转译一下,电商就是在网上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看上去很好理解,然而电商业务细究起来又非常复杂:
按照流量模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电商、社交电商与兴趣电商等。
根据平台和商家供货关系的不同,有自营、POP模式之分,每个模式内部又有细分。
甚至单从店铺性质来看,也可以划分出旗舰店、专营店、专卖店等类型。
其中各种晦涩的定义和概念,展开讲解可能需要大几十页,让人看的晕头转向。不过,我们学习电商基础理论并不是为了考试。那些复杂、生涩、冗长、偏应试的分类概念可以直接丢在一边,看问题直接看本质就好。那么,电商业务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本质来看,要理解电商业务,只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角色——用户、商家、平台。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色切入,一探究竟。
有些地方会把购买过的消费者称为客户,为了减少歧义,无论是否购买,这里我们把消费者相关的称呼统一为用户。
三、用户
用户是关键角色中最好理解的一个,因为用户的目的很纯粹——满足自己的消费期望。
对用户来说,消费的核心期望是快、好、省:
快,物流速度足够快。
好,一方面希望购买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另一方面是希望购物体验好,如售前咨询和售后退换服务够好。
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实打实的优惠,能够省更多的钱。
在实际消费决策中,为了更快,我们可能会选择能够发顺丰快递的店铺;为了更好,我们会倾向于有品牌背书的旗舰店;为了更省,618和双11抢券凑满减囤货的习惯已经刻在了消费者的DNA里。
一旦哪个平台或者商家较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用户自然会买的更多。
四、商家
虽然不少公司会从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角度谈,服务好用户和创造社会价值是头等大事,但是在商业环境中,对商家和平台来说,盈利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一切策略的北极星方向。(这里说的盈利不包含跑马圈地、疯狂抢占用户、上市套现的盈利方式。)
商家实现盈利增长的目标,可以总结成两多一勤一贵一爽:
两多一勤一贵一爽的具体含义:
更多的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购买,商家会通过免费+付费推广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流量,再结合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的卖点宣传和有吸引力的活动促进成交。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产品线,用更多的产品来满足更多的用户。
买的更多。买的更多是指用户在一次下单中买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产品。商家有丰富的武器库让用户买的更多,例如第二件半价,满300减50,组合优惠套装等。
买的更勤。勤对应的是购买频次,更勤则是一定时间段让用户产生更多次的重复购买。对于购买快速消耗类产品的用户,商家甚至可以分析每个用户的消耗剩余量,达到某个临界值提醒用户再次购买,并给到一定的限时优惠。对于买耐用品的用户,例如家电,一段时间后可以向用户推荐店铺的其他产品,引导用户购买更多的品类,以提升消费频次。
买的更贵。更贵,是用户在店内的消费升级。例如某用户第一次在店铺买20元一袋的枸杞,体验不错后第二次经客服推荐,开始购买100元一袋的。
买的更爽。很多时候,购物体验决定了用户是否会成交和复购。专业的客服,快速的物流,实打实无套路的优惠,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吸引力的会员体系,有温度的品牌故事等,共同影响了用户到底买的有多爽。
同时,商家也会重点关注成本和利润,在冲刺销售目标的大方向下,付费推广的投入产出比能否更高,如何引导用户购买利润更高的产品,产品成本能否进一步控制,人员和固定成本等能否压缩,都是商家不断思考和优化的环节。
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