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猛
志士长医国 良医亦念民——记原松潘县卫生局副局长杜国猛
杜国猛,男,汉族,1942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65年7月毕业于重庆医学院医学系,同年9月被分配到松潘县人民医院工作。1981年任松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84年任松潘县卫生局副局长。1993年退休。
1965年7月,时年23岁的杜国猛从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到当时还很封闭落后的阿坝州工作。同行的还有25位自愿到阿坝州工作的同学,大家怀着对雪山、草地和革命老区的向往,到了州府马尔康报到。
对于这种选择,杜老意味深长地说:“ 当时毛主席讲,‘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向白求恩同志学习’,这些话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学医人的心里。我们想的是,到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地方去,才能真正践行毛主席的教导。”
正是这种信念,让杜国猛在二十八年的行医过程中开创了松潘县医疗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开展全身麻醉手术,第一次开展开颅手术,第一次开展胸切除贲门恶性肿瘤手术……他是松潘第一个精通全科的主任医师。
当年9月29日,杜国猛坐上一辆前往松潘的解放牌汽车,从马尔康出发,在红原住宿一晚,次日晚上到达松潘县城。松潘县人民医院院长伍庚贤和一众同事接待了杜国猛,并为他张罗好了饮食起居。这让杜国猛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松潘人民的热情好客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当时松潘县人民医院只有20多名医护人员,病床12张,科室不健全。医生都是全科坐诊和治疗,遇上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只有边学习边实践,医疗水平和患者治愈率都不高。而当时群众的经济条件普遍困难,病人送到医院的时候,大多是小病拖成大病,需要急救的状态,医护人员压力很大。
杜国猛(左二)与同事的合影
杜国猛刚到松潘,就遇上了麻疹流行,传染对象主要是儿童。据1999年的《松潘县志》的记载,患病儿童有1907个。松潘县人民医院在北街幼儿园设立了第二门诊部,杜国猛承担门诊和急诊两项任务。对一个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应对这样的大流行病压力很大。但是病情不容拖延,杜国猛只得硬着头皮上了“战场”。这段时间里,杜国 猛不分白天黑夜地看病,天天在幼儿园陪着病人,困了就在长椅上睡会儿。第12天的晚上去看急诊的时候,他走着走着就晕了,脑袋重重地碰在门框上,额头上顿时鲜血淋漓。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投入工作中。坚持了一个月后,麻疹流行才算控制了下来。
之后,杜国猛被安排到金川县开展“社教”工作。他在安宁区 曾达乡六社驻点期间,社员之间时有斗殴发生。一次,两个人酒后打架,其中一个被刀砍伤头部,伤势严重。公社书记安排杜国猛去救治。杜国猛背着手术包走了三十多里的山路才到伤者家里。伤者一度陷入昏迷状态。杜国猛检查后发现幸好没伤及颅内,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为伤者动了手术,接着缝合好伤口,输液补充能量。这也是杜国猛大学毕业后做的第一台外科手术。
半年后,杜国猛回到了松潘县人民医院。时逢小河乡麻疹流行, 在伍院长的带领下,杜国猛和镇江区卫生院的一个医生牵上驮着医疗 器械的马匹,翻山越岭前往小河乡。他们半夜三点才到黄龙下面的幺 店子(即路边小店)住宿,第二天赶早向小河乡出发。由于方向感不 强,走了不少冤枉路。三人想到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便让马走在前 面,总算找到了通往小河乡的路。中午到了施家堡乡公社,在公社吃 过午饭后,继续向小河乡前进。当天下了大雨,他们在翻茅草山时遇 上一条水沟涨水。水沟上有座便桥,桥面是两根捆扎在一起的木头。 杜国猛率先走上桥面,不曾想便桥的基座被洪水冲刷空了,桥面一下
就滑进了水里,多亏伍院长一把抓住了杜国猛,若是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没法过去,三人只好返回施家堡乡公社等待雨停,第二天早上才在公社干部的护送下到了小河乡。
小河乡卫生院此时已经隔离了十几名患麻疹的儿童,三人立马 开始治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麻疹的流行基本得到了控制。在开展麻疹治疗的同时,他们巡回医疗,在伍院长的主导下做了多台小手术。当年十月份,伍院长和镇江区卫生院的医生先行回到松潘,杜国猛留在小河乡开展麻疹的后续治疗。丰河村有个八个月大的婴儿,因为麻疹引发心肌炎被送到卫生院。当时婴儿的心脏骤停,婴儿的父母 哭着准备办理后事了。卫生院没有心脏起搏器,杜国猛为婴儿做心脏复苏,将婴儿救治过来。这件事过后,小河乡的老百姓对杜国猛的医术大为惊叹,有人说:“杜医生能把老天爷都收去了的人抢救过来,真是个活神仙。”
其实哪有什么神仙,是杜国猛的专业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我是十二月份从小河乡回来的。这个时候,爱人林志远被分配到松潘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她从此一干就是半辈子。医院那时候用的 是老式的检验设备,检验结果出来后需要一项一项地核对,很费眼睛。后来她的眼睛高度近视,一遇上强光,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她来后,我 们一家人算是在松潘‘安营扎寨’下来了。”
对于妻子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杜老从不吝赞美之词。在他看来,正是妻子甘于为家庭默默奉献,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才使得自己可以专心于医学研究。
当年春节期间,县城的一位居民用炸药自制鞭炮,不幸被炸断了一只手。杜国猛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给他实施了截肢手术,保全了其生命。这是杜国猛第一次主刀较大型的手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松潘县人民医院的两名医生搞“串联”去了北京,外科医生只剩杜国猛一人,他既要做外科手术,又要坐诊。楼上是住院部,一共30张床位,他查完房后马上到楼下的门诊部看病,就这样循环往复。有时候累得实在受不了了,他就在长凳上和衣睡会儿,硬是扛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那时候年轻,精力充沛,加上人手确实太少,只有自己硬扛过去。虽然很累,但是感觉很充实。自己也逐渐积累了内科、骨科等方面的经验,有空的时候会学习各科的医学知识,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正是这种做法,让杜国猛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当一些人还热衷于政治运动时,杜国猛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断学习,因为他心里明白,医学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
1972年,阿坝州人民医院一位姓曾的外科医生到松潘县人民医院指导工作。由于松潘县人民医院不能开展全身麻醉手术,这名医生做手术时出现了两例呼吸暂停的病例。当时已是外科主任的杜国猛下决心“补齐短板”,连续攻克了持续硬膜外麻醉和乙醚椎管内麻醉两种麻醉技术。
1999年的《松潘县志》记载:“1977年9月,县医院第一次实施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手术。”那是施家堡乡双河村的一名魏姓老人,不慎从围墙上摔下来,头部严重受伤。病人不能搬动,乡卫生院请松 潘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过去施救。杜国猛带着手术包和麻醉机就赶了过去。在乡卫生院,他用醋熏的方法给“手术室”消毒,然后揭开病人头盖骨,清除颅内血肿。手术取得了成功,病人后来如期恢复。
这是松潘县的第一例开颅手术,而且是在手术条件极其不完备的 情况下进行的。这例手术被松潘县人民医院列入外科手术经典案例,杜国猛为后来松潘开展的一些大型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杜国猛的医术慢慢在松潘乃至阿坝州都有了很大的名气,一些危 重病人知道是他动手术,顿时有了求生欲。杜国猛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病人把命交在自己手里,绝不能辜负这份期望。他用精湛的医术一次次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杜神仙”的美名在坊间广为流传。
“病人十分相信医生,手术就容易成功。虽然手术是关键,但是 病人的配合十分重要。”谈及此,杜老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从1981年起,杜国猛担任松潘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这时的他除了要负责大型手术,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责。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松潘的医疗卫生系统遭受了很大的 冲击,到1984年,区乡卫生院依然处于瘫痪状态。松潘县委、县政府 决定让区乡卫生院正常运转,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一个既懂医术又懂管理的人去负责这事,县人大主任龙波扎西向县委主要领导建议:“杜国猛行。”
对于调到卫生局当副局长的任命,杜国猛有些不愿接受。龙波扎西主任开导他,让他大胆地去干。杜国猛考虑再三,最终接受了这个新的挑战。
到卫生局后,杜国猛随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从镇江区卫生院抓起,蹲点手把手地教,理顺了镇江区卫生院的工作;接着是热务沟、毛儿盖……一年后,几个区卫生院都能正常开展医疗工作了。
在抓执行的同时,杜国猛又定期组织医疗技术下乡活动,提高区乡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给区乡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逐步改善区乡卫生院缺医少药的状况。一系列的措施落地后,区乡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让群众小病不出乡。当时一个州级领导视察松潘县的区乡卫生院后说:“从松潘区乡卫生院工作的现状,我看到了全州基层卫生工作的希望。”
“当时县上财政紧张,医生的进修经费无法保证,我就主动申请去培训基层医护人员。他们想学什么,我就教给他们什么。那一两年基本上很少在局里办公,都是在区乡卫生院做培训。后来大部分区乡卫生院都能动阑尾炎、痔疮这样的小手术了。看到区乡卫生院从瘫痪状态到可以动小手术,我很有成就感,也明白了龙波扎西主任让我干这份工作的初衷。我到卫生局后,在管理岗位,职称就无法评定了,省卫生厅的一个副厅长了解情况后,做了批示,给我评了副高级职称,这算是我行医多年享受的一个特殊照顾吧。”
就算到了卫生局,杜国猛依然承担着一些急难险重的手术任务。有一个冬天,小河乡的一个病人需要动紧急手术。杜国猛叫上卫生局的驾驶员开车赶往小河乡,当时雪山梁上已经大雪封山了,积雪最深处到了汽车引擎盖的位置,车子几次差点滑进边沟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到了小河乡,杜国猛给病人进行了手术。事后驾驶员对杜国猛说:“您是我开车这么多年见过的为了工作最不要命的领导。”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杜国猛颇有建树。他利用空闲时间钻研中医知识,对很多慢性病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很好。县城一位老人患有肺气肿,就是杜国猛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好的。杜国猛和松潘当时的知名中医色朗、藏医彭久康关系很好,三人经常在一起探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知识,对松潘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杜国猛因为长期操劳过度,从1990年开始,身体出现了问题,于是他申请去保健站工作,一直到1993年退休。保健站是松潘县人民医院的辅助医疗单位,不用承担过多的具体业务。杜国猛当时是这样想的,可没想到他到了保健站后,病人纷纷慕名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做好退居二线准备的杜国猛又拿起了手术刀。一段时间里,保健站的住院病房人满为患,走廊里也放着病床,这是保健站成立以来从没有过的情况。
杜国猛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说:“松潘人民对我太好了,他们信任我,把生命交在我手里,我怎么忍心推脱呢?”
杜凌是杜国猛夫妇的大儿子,从小就在父母身边。杜国猛因为工作,带着杜凌走遍了松潘所有的地方。杜凌说:“小时候不理解,总觉得父亲为了工作不管我,长大后才明白他只能用这种方法管我。父亲退休后在成都同仁路开了几年诊所,来自松潘的病人还来找他看病,有时候就安排在家里住下,热闹得很。”
杜国猛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松潘这片土地,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生命,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医学奇迹。
主管单位:中共松潘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松潘县融媒体中心
许可证号:5112020010
主 编:李中斌
责 编:王毅
编 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