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作者提到,“熟记常见次生氧化矿物颜色,很有必要。如孔雀石翠绿;硅孔雀石绿;蓝铜矿蓝;赤铜矿红-铅灰;黑铜矿黑;菱锌矿灰或浅灰褐、白、浅蓝或无色(不含铁者);异极矿黄褐或无色、绿(有氧化锰混入);白铅矿白、 浅灰或浅褐;碳酸铅矿浅黄、褐;磷氯铅矿深浅不一的绿、黄、褐;镍华萍果绿;臭葱石葱绿、白;锑华淡黄;钼华姜黄;钨华姜黄;褐铁矿砖红‐黄褐;软锰矿硬锰矿黑;钴华玫瑰红。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出真假铁帽,并识别出什么矿种形成的铁帽,需要坚持不懈的实践,再实践!1、O层有机质(腐殖层):淋溶、有机、深风化、碳酸盐淋滤、氧化。2、A层淋滤带(铁质带):淋溶、无机、深风化、碳酸盐淋滤、氧化。3、B层积聚带(腐岩土带):未强烈风化、淋滤、氧化。4、C层部分风化母岩(腐岩):未强烈风化、未淋滤、氧化。风化剖面中,常常赋存有风化矿床,如:铝土矿、金银矿、镍矿、铜矿、铅锌矿、铁锰矿、砂矿类。风化矿床勘探成本低,规模大,易采选冶,经济效益巨大,还可以此溯源至原生矿床!自人类告别石器时代以来,铁帽一直作为找矿标志,为矿冶人所追捧。直至今天,矿产勘查者首先要做的是:搜寻铁帽的足迹及铁帽的分布规律,踏破铁鞋也在所不惜,试图从铁帽那里得到地表下是否存在可利用矿石的信息。铁帽就是遭受强烈氧化、风化或分解的含铁锰岩石(矿石),其易溶部分随水带走,残留下来的物质堆积起来,形如一顶各色各样的帽子,覆盖在未风化岩石或矿石之上。铁帽主要由铁锰氧化物和硅质所组成,呈多孔蜂窝状构造。硅质和铁锰氧化物可保持被溶解消失了的矿物的形状或充填在孔洞里,而呈原矿物假象。铁帽大多为红色、褐红色、褐黄色,有的也呈褐黑色,常常呈正地形突出于地表。铁帽可细分为铁帽、锰帽、硅帽、火烧皮、褐铁矿化带。如果铁帽本身含铁很高,可作为铁矿开采。铁帽当然有真有假,能指示寻找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的铁帽就是真铁帽,否则就是假铁帽。真铁帽系指原生硫化矿床、金(银)矿床、伴生金硫化矿床经表生风化淋蚀作用后,形成以Fe、Mn、Si、Al 和Ca 等为主的氧化物、含水氧化物、次生硫酸盐、各种矾类及粘土质混合物的堆积体,其颜色丰富多彩。它分布于原生硫化矿床上部或附近地段,在组构上往往反映了原生硫化物的晶体形态,或某些矿物学上的特点等。因此,真铁帽是寻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的良好找矿标志。假铁帽是非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而形成的Fe、Mn、Si、Al 和Ca 等表生堆积体,其再生组构中不具有硫化物晶体形态及某些矿物学上的特点,如菱铁矿氧化形成的铁帽,在再生组构及次生矿物上均反映了碳酸盐矿物晶体性状及解理特征。这种类型铁帽中见不到矾类矿物,亦见不到Cu、Pb、Zn 等次生氧化物。常见到由Fe、Mn、Si、Al 及Ca 等元素所组成的隔板,形成网格状、似蜂巢状、多孔状及不规则网眼状结构,其内常有粘土质、锰土和砂砾等混合物充填。由于Fe、Mn 离子色素扩散作用或附着作用,使得破碎带、角砾岩带、裂隙带等多孔隙岩层或岩石染上褐色、黄色、褐灰色、斑杂色等,颜色单调。初看很似铁帽,实际上是一种假铁帽。假铁帽是由碳酸盐岩石、菱铁矿、硫铁矿风化而成,与原生金属硫化矿无关,常将人引入歧途。不过,有时也可见到一种真铁帽,这种铁帽与围岩无生因关系,仅表现为相对位置关系,这种铁帽是“外来客”,即迁移后异地堆积产物,它也是寻找原生硫化矿床及铁帽型金(银)矿床的一个主要标志。真铁帽是由原生硫化矿风化形成的。硫化矿在表生氧化淋滤条件下,经历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地下水溶液的介质条件也从酸性一中性一碱性(pH=5—8)依次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氧化分带。各带之间彼此过渡,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一般将硫化矿床氧化带分为4 个带:分布于铁帽上部近地表处,或出露于地表。矿石呈压碎状,块状、炉渣状、网脉状、多孔状、球粒状及隐晶质结构等。以多孔状构造为特点,硅质和铁质格架明显,其内常有猪肝色、暗红色粘土质或砂粒(砾)混合物充填。本带主要由Fe、Mn、Si,Al、Mn 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碳酸盐、粘土质和少量砂粒组成。在气候干旱炎热地区,常见有矾类矿物产出。而在南方的旱季也可见到矾类矿物。本带一般含有少量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菱锌矿、白铅矿、钨华、彩钼铅矿等。金属元素的含量较低,一般低于工业要求,如金、银一般不够工业品位。在总体上分布于淋滤矿石带之下,矿石呈胶状、块状、斑杂状、角砾状等构造。结构有叶片状、放射状、球粒状、粉状、同心层状、皮壳状、隐晶质等。其中以胶状、球粒状、同心层状结构和块状、角砾状构造为特点。矿物有针铁矿、水赤铁矿、赤铁矿,水针铁矿、黄钾铁矾、纤铁矿、菱铁矿、赤铜矿、磁铁矿、铜蓝、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金银矿、辉银矿、自然铜、角银矿、胆矾、铅矾、锌矾、异极矿、孔雀石、硅孔雀石、石膏、高岭石、明矾石、臭葱石、水胆矾及硅质、碳酸盐等。矿石呈松散状、块状、角砾状等构造,结构有交代残余状、乳状、压碎状等。其中以交代残余结构为特征。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铜蓝、斑铜矿、辉铜矿、白铁矿、辉银矿、自然银、深红银矿、自然铜、硫铜银矿、硅质、碳酸盐及少量硫酸盐和粘土质等。本带常常形成次生富集带,矿石的品位大幅增高,因而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分布于半氧化矿石带之下、相当于地下水停滞带(潜水面)之下。表现为原生矿的组构特点和矿物组合。异位真铁帽:与围岩无生因关系,仅表现为相对位置关系,是“外来客”,即迁移后异地堆积产物,是找原生硫化矿及铁帽型金(银)矿床主要标志。 (1)当原生硫化矿床中有大量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及少量磁铁矿、石榴石等残余时,则上部氧化带以褐铁矿、针铁矿为主形成的铁帽,结构常呈多孔状,其内常有粘土物质充填。(2)铅锌矿氧化在地表形成的铁帽,含有大量的硬(软)锰矿或重晶石。如果在铁帽中见到原生铅矿物或残余次生铅矿物,只说明原生矿含铅,但不一定是铅矿床。(3)自然铜、赤铜矿、孔雀石等常出现在铜矿床上部氧化带,如出现水绿矾、胆矾等次生硫酸盐矿物时,则说明原生硫化矿床正处在氧化阶段。如果原生硫化矿床中黄铁矿含量较少,经氧化后地下水溶液酸度偏低,且在铁帽中往往出现大量孔雀石和黄铜矿。如果原生黄铁矿含量比较高,则不易出现上述表生矿物。在总体上,各种类型硫化矿床,因其控矿构造和原始组构等差异,经表生作用所形成的铁帽具有不同的表生矿物组合和不同程度的金、银富集。有些铁帽金、银可富集成矿,但亦有一些铁帽不含或微含金、银,这与原生硫化物含金、银高低有关,更主要的是,与氧化过程中地下水介质的物理化学环境有关。研究表明:铁帽中含铜量一般在0.2%以上,原生矿多为铜矿床;而含Cu 在0.1--0.2%之间,原生矿可能是黄铁矿或含铜黄铁矿;如果含Cu<0.1%,一般为黄铁矿床或铅锌矿床的铁帽。当铁帽中含Pb、Zn达1.0% 时,一般为铅锌矿床;反之,铅锌总量大于铜含量时,则原生矿床为铅锌矿床。不同铁帽中元素含量和组合,各自有一定的特点,它主要取决于原生矿床类型以及地下水溶液的介质条件。因此,不同类型的原生硫化矿床,经表生氧化后形成的铁帽,其元素组合各有所异。硫化物遭受表生氧化淋滤作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中形成新的表生矿物组合。这些表生新矿物破坏了原生硫化物的结构、构造的形貌,但常保留有原生硫化物组构痕迹,如方铅矿和黄铜矿氧化后常形成蜂窝状构造,黝铜矿形成环带状构造,铅锌矿形成细胞状、海绵状构造等。当硫化物氧化很强烈时,形成的表生矿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组成自己特有的再生结构、构造特点,其成分主要为Fe、Si、Mn、AI、Ca、Ba 等元素,它们组成的格架(隔板),其内常被猪肝色、褐色、灰黑色及斑杂色等粘土质,有时混有微量碎石英砂砾充塞。在观察研究铁帽组构时,应特别注意一点,当再生结构、构造能用肉眼借助放大镜鉴别时,即孔隙度较大的铁帽,一般不含或微含金、银。其原因是,这种类型铁帽常常是氧化带上部—淋滤矿石带特有结构。蜂窝呈中空状,表现为褐铁矿迁出特征,或因褐铁矿浸染周边岩石而呈晕圈状构造,颜色多为砖红色,成分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钾铁矾。蜂窝呈中空状,表现为褐铁矿迁出特征,或浸染周边岩石而呈晕圈状,具粗海绵状构造,颜色多为砖红色,成分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钾铁矾。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粗--细多孔状构造,褐铁矿呈沥青状构造,颜色呈赭黄色、咖啡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次为黄钾铁矾。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三角形孔、皮壳状、凹凸起伏状构造,颜色呈赭黄至桔黄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和赤铁矿。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皮壳状、凹凸起伏状构造,颜色呈褐红色至褐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曲线状、絮状、环带状构造,颜色呈巧克力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硅质或硅铝质脉石) 蜂窝呈中空状,表现为褐铁矿迁出特征,具有苔藓状构造,颜色呈黄色至褐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和玉髓。 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粗至细的多孔状海绵构造,颜色呈黄色至褐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和玉髓。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解理、皮壳状、菱形筛状、多孔状海绵构造,颜色呈黄色至赭黄色、褐色、黑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和赤铁矿。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片状、粒状构造,颜色呈褐红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蜂窝往往被褐铁矿充填满,表现为褐铁矿就地沉淀特征,具有解理、云母片状构造,颜色呈黄色至深褐色,成分主要为针铁矿。- 菱锌矿灰色或浅灰褐色、白色、浅蓝色或无色(不含铁者);
铁帽的研究,有助于找到红土型金矿、红土型银矿、红土型铝土矿、红土型镍矿、铜矿、铅锌矿、钨(钼、锡、铀)矿等。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出真假铁帽,并识别出什么矿种形成的铁帽,需要坚持不懈的实践,再实践!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资源均来自公开合法渠道,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严禁商业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版权方所有。若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