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地下矿山根据勘探报告做开采设计,掘进后发现矿体与报告有出入,怀疑报告质量,问我咋解释,我说矿山对地质勘查存在误解(迷思)

科技   2025-01-06 06:30   江西  
嘿,朋友你好,欢迎做客“地质进阶”。
最近有矿山地质部门的朋友跟我聊天,
说矿山采矿部门根据地勘单位提供的勘探报告中的资料进行采矿设计,结果发现开拓后,矿体形态、厚度、品位等等有很大变化,于是对报告质量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问我怎么看,或者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我说,出现问题,从两个方面找问题,
第一,找源头,也就是勘查报告,
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但往往,矿山技术人员对地质勘查工作存在一定误解,甚至陷入迷思,
误解(或迷思)的地方在于,矿山认为提交了勘探程度的地质报告,矿体就应该像资料中反映的那样,不应该发生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
1地质体本身复杂难预测的问题。
由于地质体本身的复杂性,即使地勘单位采用多种勘查手段(如钻探、坑探等),也仅仅是用有限的样本数据去估算母体的真实特征,这是很难以完全精准地掌握矿体全貌。
比如,充填交代型的矿床,相邻两勘探线,各剖面上的样品数据反映一种矿体特征(形态、品位、厚度等),但两勘探线之间由于断裂裂隙发育程度、充填交代程度的不同,而使矿体特征出现一些(大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事。
2、工作程度问题。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总则》(GB/T13908-2020)在勘查目的中就提到,“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为勘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勘查开发的投资风险,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
降低投资风险,也就是说,
在市场经济下,地质勘查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包到底”而主要是保证首采区无较大风险,对不同阶段的工作程度,适当超前,但绝不超量(避免投资人大量的资金积压,而短期内无收益)。
3、勘查网度的问题。
有资料调查显示,铜矿种推荐的勘查工程间距值偏稀,不能很好地控制矿体。
(摘自:重要有色金属与贵金属及稀土稀有矿床合理勘查程度研究)
该铜矿山正式投产后,对主矿体开拓了大量穿脉工程,我曾对-243、-258、-273、-285米等不同中段,分别按15米、30米、50米等不同工程间距圈定矿体,并以15米工程间距圈定的矿体面积为基准(资源量、品位、厚度未细致对比),对比30米、50米圈定矿体的变化情况,
对比显示,按自上而下,50米间距控制的矿体面积,出现了+9.4%、+6.4%、-16%、+23.3%的变化(+为多圈了矿体,将出现贫化;-为漏矿),总体面积变化为4.87%;
而30米间距控制的矿体面积,出现了-4.9%、+7.2%、+4.1%、-7.9%的变化,总体面积变化为0.57%,
也就是说,如果矿山系统地采用50米作为基本工程间距,都将会与比较接近矿体真实情况的15米工程间距产生5%左右的偏差,更何况如果采用更大的工程间距,那产生的偏差可能难以想象。
做过地质勘查的朋友都知道,如果采用50米作为基本工程间距,那么勘查投入的工程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第二,找过程,
也就是说根据地质报告进行工程布设后,整个采样、加工、化验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是否经得起推敲?
采样是否规范,
加工是否可能将有用矿物筛除?
化验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是否做过内外检?
因为从地质勘查到基建生产,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认识的过程,后一步骤是对前一步认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前一步的检验和修正补充过程,
所以,矿山地质技术人员更应在生产探矿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含矿地质体的认识,
也正如刘继顺教授曾在博客中说:“矿山地质可充分利用采掘工程所揭露到的地质现象,精细地描述矿体形态和品位细微变化;而勘查地质只能粗略地描述。在此意义上说,从来没有搞过矿山地质的,难以成为顶级矿床学家”
(链接:从没搞过矿山地质,难成顶级矿床学家-新规范《矿山地质工作规范》实施!
通过把握工作质量、加强地质认识,矿山地质人员对矿体特征有了直观、真切、细致的掌握,那么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更能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从而能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味地溯源抱怨,最终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好,今天的内容就这些,咱们下次再聊。



地质进阶
每天一个地质概念,陪你修炼从小白到高手的进阶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