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城风光看“仓桥”

旅行   2024-09-30 19:01   浙江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奉越王勾践之命,在卧龙山(今绍兴府山)东南麓构筑“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以一条南北纵深的环山河作为小城护城河。沿环山河以东,粉墙黛瓦、青石板路、烟火人家,铺陈着一条总长1.5公里的仓桥直街。

环山河 乌篷悠悠

走进古城,方寸之间皆有典故,只砖片瓦皆是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位于古城核心区的仓桥直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利用,在利用中活化。这里,江南古建群与新兴业态融合碰撞,民俗文化与现代艺术相映成趣,被称为“活着的历史街区”,成为绍兴古城最典型、最负盛名的一道风景。


江南多雨,水汽氤氲,浸润得老街老房都透出青黛色的光影。

仓桥直街在一批批外来游客的镜头中,显得分外灵秀生动、充满生机。“听说绍兴古城内的建筑不少源自明清时期,住在里面的都是原住民,这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来自辽宁大连的摄影爱好者陈方今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据考证,隋朝时越国公杨素曾在“勾践小城”基础上修筑了子城——内城,在“山阴大城”基础上修筑了罗城——外城。至此,绍兴古城的范围基本确定。在《浙江通志·越文化专志》中,仓桥直街是越国宫城连接外城的道路,可谓是“越国第一街道”。

仓桥直街在宋代因粮仓而得名。当时,绍兴府衙在此地建造粮仓以储粮备荒。渐渐地,闹市、街坊糅合,仓桥直街从粮仓重地演变成居民繁衍生息地,现仍有各式各样的台门43个。

如果沿司狱使前向东行进,经环山河、过石门桥,一路走进仓桥直街,可以看到东西并行的一街一河。这是绍兴古城街随河走的典型格局。街道两侧以清末民初民居为主,与古桥连廊、倚楼河埠、枕水人家浑然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江南水乡风貌。

一街一河 江南水乡风貌

1982年,绍兴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历史街区的概念被完整提出。1998年4月,在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基础上,绍兴启动了第一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于3年后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仓桥直街作为历史街区修缮工程试点,率先走上了系统性保护利用的道路。

是把原住民迁出去,大规模重修翻建,还是最大程度留住原住民,按照适配现代化生产生活要求进行“绣花式”改造?

绍兴选择了后者,并创新提出“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度”创新“四原则”。仓桥直街因此保留了原址原建原住民的烟火气息,又具备了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基础条件。

2003年,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被称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成为绍兴首个获得世界级荣誉的历史街区。


2001年启动保护修缮之前,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内市政基础薄弱问题就日益凸显。想要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平衡,并非易事。

“仓桥直街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深度融合、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市名城保护服务中心原主任陈永明看来,当时绍兴推行的“以人为本”“最小干预”“整体推进”,十分契合街区实际。

当年3月,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正式开工。市新城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经理叶永水回忆,整个工程十分强调“修旧如旧、风貌协调”,对基本完好的河坎不进行大的调整和砌筑,沿街地面统一采用手工切割的旧青石板,允许不规则铺设旧石板,恢复了“天下绍兴路”的美景。

这是一次惠及居民且影响深远的改造。

经过5个多月的抢救性保护,街区内858户居民解决了吃水用电的问题,装上了方便快捷的抽水马桶,许多原计划搬迁离开的老居民因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而留了下来。因为尊重原住民意见和需求不搞大拆大建,只以“绣花式”更新方式留存传统民居的特质和原住民的生活习俗,最终仓桥直街近80%原住民得以保留。

郭兆娟见证了老街这一“焕新”过程。她所在的冯家台门始建于1927年,坐东朝西,五间二进,是仓桥直街中段最典型的台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住户的增加,台门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政府把原有建筑格局、风格保留了下来,屋面按原样翻盖,墙面、地面、楼面按原样整修,门窗及细小部件用旧材料按原样修复,甚至连厅堂陈设布置都尽量恢复老绍兴传统。”

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绍兴调研,考察了仓桥直街,希望绍兴把历史文化名城这篇文章做好,为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作出有益探索。其后10余年,绍兴古城基本形成“一城八街区”的空间格局,其中八大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便是以仓桥直街为样板全面铺开。

此后,仓桥直街的演进之路不断深化。

从2009年起,古城内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带头,联动300多家企业陆续迁出,有效疏解了行政办公、金融服务、工业生产等功能,缓解了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压力。绍兴随之启动综合保护整治工作,对街区整体风貌、生态环境、消防安全进行系统提升,并增设休闲设施、景观小品、口袋公园等,让仓桥直街一带连同东侧府横街、北端城市广场、西岸龙山后街、南向徐渭故里等始终保持传统的水乡肌理与风貌特色。

多年的精雕细琢,让仓桥直街实现华丽蝶变。2017年,宝珠桥至石门槛段(约850米)成为步行街,这条沉寂已久的老街如嵌在古城核心地块的明珠一般,开始了引流无数、打卡不绝的“网红”日子。

现今宝珠桥及桥边茶馆


2019年,《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施行。新一轮古城保护利用的推进,让这条传奇老街再放异彩。

人气更旺了。“数也数不过来,还没到国庆假期,店门口这两天就已经是人挤人了。”步行街上古井副食品店的店主王黄生笑得合不拢嘴。

仓桥直街独有的“前店后宅”模式愈发红火起来,许多老居民在家门口开店,迎接这“泼天的流量”。

前店后宅 周梦琪 摄

位于街区中段的葛老臭臭豆腐店,其前身就是仓桥直街上第一家“前店后宅”的铺子,被游客亲切地称呼为“老奶奶臭豆腐”,每到节假日顾客就排起长龙。

仓桥直街游人如织

商气更强了。仓桥直街与府横街交会处有一座府桥,桥岸一侧长有一棵“火遍全网”的苦楝树。美丽的苦楝树朝着仓桥直街最繁盛的商业板块生长着,这里一字排开十碗头、孔乙己酒家、兰亭记生活馆等商铺,还有正在装修的望江楼等。

据市名城办工作人员陶俊介绍,仓桥直街是许多越菜馆的发祥地,沿线的酒肆饭店基本是以绍兴地方特色为主。如今,仓桥直街与府横街小吃一条街已初步形成了“一纵一横”越菜集聚区。

得益于古城保护利用一系列举措及“古城青年创客”等专项政策支持,一轮轮消费新动能被无限激发,仓桥直街走上了“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发展新路子,一批土生土长的手艺店、紧跟潮流的时尚店越开越红火。

游客悠闲地逛店 图源:越牛新闻

文气更浓了。近年来,仓桥直街注重街区文化内涵的提炼培育,进一步丰富业态。位于仓桥直街41号的张桂铭艺术馆是绍兴台门老宅活化利用的典型,也是绍兴第一个以书画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公益性艺术馆。开业至今,张桂铭艺术馆已举办了近200场展览。艺术馆向南300米处,坐落着陈桥驿先生史料陈列馆,展示着这位郦学泰斗的诸多成就。

张桂铭艺术馆 图源:越城文旅

此外,仓桥直街步行街段已设有非遗商家30多家。“近期我们还在考虑引入一些小型的展现绍兴曲艺文化的演艺剧场,更好地刺激老绍兴的夜生活、夜消费。”陶俊说。

仓桥直街夜景 马亮 摄

今年元旦,阔别绍兴古城30余年的山阴城隍庙会在府横街盛大开场,300米长的街道上人流涌动,地方特色小吃美食缤纷呈现,绍兴戏曲表演、特色民俗活动多彩展示。“在古城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仓桥直街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再叠加城隍庙会这类大型活动的引流效应,相信府横街将迸发新的消费热情和市场活力。”市名城办负责人说。

年初山阴城隍庙活动

与此同时,仓桥直街的热度持续上涨。今年年初,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在绍召开,仓桥直街保护利用的经验再度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我市多部门联合印发《仓桥直街保护经验提质扩面行动计划》,明确将对仓桥直街及其周边片区进行更新提档,进一步提升仓桥直街保护利用水平,引领推动绍兴“三名”工作整体提升,着力打造传统文韵与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的绍兴样板。

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走去。可以预见,属于仓桥直街的故事,又将掀开新的一页……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来源:绍兴古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绍兴文旅发布
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