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树华,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崔春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余雷,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黄中茂,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彦秋出席发布会。会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同志介绍《若干措施》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
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今天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工作安排,由我对文件出台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特色亮点作简要介绍,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一、文件出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二十大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首次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范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纳入省“十四五”总体规划,将“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纳入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先后出台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在评审评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时单列高技能人才指标,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江苏技能状元大赛、设立江苏技能大奖,先行先试“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力推动了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494万、494万,比“十三五”期末分别增加105万人、39万人,广大技能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创新动能。去年以来,聚焦就业这个基本民生,聚焦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聚焦发展这个时代命题,省领导领题调研,牵头谋划,组织多部门共同参与,起草制定了《若干措施》,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更有迫切性。
(一)出台《若干措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能,厚植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目前,我省技能人才总量占就业人员总量的30.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3.1%,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021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建设。《若干措施》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制造强省、教育强省战略的托举措施,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着眼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利好政策落地见效,将充分激发高技能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塑造一支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技能人才队伍。
(二)出台《若干措施》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现阶段,产业迭代升级、经济数字化转型等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全省公共就业机构数据显示,五成左右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的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平均每两个高技能岗位只有1名符合条件的劳动者,“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更是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若干措施》从政策保障、培训赋能、服务支撑、待遇落实、环境营造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意图贯穿始终,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双向循环互动,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岗位工作能力,为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出台《若干措施》有利于促进技能劳动者成长成才。江苏是人力资源大省,也是技能人才高地。全省共有5人获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15人获评“中华技能大奖”,379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4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56人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含享受待遇人员),61人获评“江苏大工匠”,607人获评“江苏工匠”。这些高技能领军人才中,有“斤斤计较”焊出中国高铁新速度的“女焊神”孙景南,也有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点睛的“两丝”钳工顾秋亮,还有雕刻“千里眼”雷达的“工人院士”胡胜,等等。在去年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省选手获得5金1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二,信长星书记、许昆林省长批示肯定并接见选手专家。《若干措施》通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把党和政府对技能人才的关心关爱贯穿到组织领导、培养选树、资金支持、表彰激励、宣传引导等各领域全过程,厚植全社会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良好生态,特别是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江苏制造、江苏创造中的技术转化能力和技艺创新活力,将带动更多技能人才实现梯次发展,强化“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的导向。
二、文件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分为5个方面,共有19条措施,其中政策集成4条、政策拓展10条、政策创新5条。第一个方面侧重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包括完善职业教育招生机制、推行“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模式、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效、优化职业学校经费支出、发展高水平技工教育等5条举措;第二个方面侧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包括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主体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建强急需紧缺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等4条举措;第三个方面侧重支持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包括引导高技能人才攻克技术技能难题、发挥高技能人才技艺创新传承作用等2条举措;第四个方面侧重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包括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强化竞赛选拔机制等4条举措;第五个方面侧重优化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包括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优化高技能人才服务、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4条举措。
三、文件特色亮点
文件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务实可行原则,坚持顶层设计和省情实际并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并行、政策引导和社会协同并举,具有鲜明的江苏特色、时代特点和创新特征,将加力动员引导广大劳动者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报国。
(一)突出一致性。《若干措施》立足配套政策的定位,对标中央文件,逐条梳理分析,确立政策框架,确保在目标任务上一以贯之:即以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发挥优势、强基固本,创新路径、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示范高地。到“十四五”期末,全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力争达到35%;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在政策措施上持续递进:如,围绕国家建立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制度的新要求,强化技能人才评价管理,综合运用质量督导、信息公开、星级管理、评估监测、信用奖惩等方式,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再如,围绕国家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新任务,强化竞赛选拔机制,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为示范领航,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带动,“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等为基础的竞赛机制。实施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夺金计划。在组织实施上承上启下:按照中央要求,明确各地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做好技能人才培养等领域资金保障。总结固化成功经验,加强各类院校规范化管理,以土地、校舍、师资等为主要标准,推动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立技工教育合理投入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强化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等关键指标考核。
(二)突出服务性。《若干措施》围绕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的要求,加快培养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推动技能人才提质扩量优结构,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注重促进就业创业。持续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包括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建立并完善就业意愿识别和技能短板诊断机制,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全链条模式,在提高培训精准度和实用性的同时,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健全以就业培训上岗率、职工培训稳岗率、创业培训合格率等三项指标为主,以参训人员满意度指标为辅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充分释放培训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功能。另一方面,注重服务产业企业。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协同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难题。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等制度。鼓励各类用人单位推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融合技术技能资源优势,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鼓励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定期面向社会征集并发布急需紧缺技能需求,引导高技能人才及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技能攻关、技艺革新等活动,对取得重大成效的,优先推荐参评技能类奖项、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提名参加省级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发明专利等认定,持续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技术技能进步。
(三)突出创新性。针对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若干措施》整合跨领域资源要素,形成跨部门工作合力,在诸多方面先行先试。在推进“职技”贯通上,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适当提前省重点技师学院招收初中生源技师班的招生批次。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的技能人才为重点,选择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院校探索开展“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模式试点,试点技师学院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本科技师贯通培养,探索向技工院校毕业生颁发学历证书。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在符合条件的学校设立与办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支持技工院校毕业生同等享受高校毕业生社保、就业见习、创业等补贴。在深化产教融合上,加快打造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引导“链主”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教师培养。完善企校“双导师”“双基地”培养机制,深化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设高级技师学院。给予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支持性收费政策。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探索作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时的加分参考项。在拓宽职业通道上,纵向上,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卓越技师制度,组织高级技师研修和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训,造就一批拔尖技能人才。加快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横向上,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流动渠道。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扩大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范围,在苏州试点培育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集群,为全球各类技能人才来苏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在加强激励保障上,引导企业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不低于本单位职工人均工资增幅。鼓励企业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建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薪酬待遇体系。将高技能人才纳入“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各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高技能人才配偶、子女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共同推进文件的贯彻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早落地快见效。借此机会,恳请媒体朋友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帮助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同时,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宣传,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良好环境,齐心协力推动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做大、结构做优、素质做强!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提问
&
解答
Answers
新华日报记者:刚才的发布中多次提到技工院校,能否介绍一下我省技工院校具体情况?这类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工院校侧重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江苏现有技工院校119所,其中技师学院38所,在校生28.2万人,每年向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7万人左右,职业技能等级均在中级工以上,其中超过1/3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级工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8.5%以上,其中省内就业率达到92%。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服务企业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导向,加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坚持面向就业办学。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一体化教学场地2500多个,有效贯通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新开设数字技能类相关专业129个、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42个,有机衔接专业设置与用工缺口。同时积极扩大农村学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接班人”。二是坚持服务产业办学。大力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依托技工院校建设省级以上制造类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126个,年培养制造类技能人才占比超过50%。创新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组织技工院校与华为等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一试双证”项目试点。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指导45所技工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年培养高素质毕业生2100多人。三是坚持社会协同办学。全省技工院校与京东等2760多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打造数字协作、区域合作、产业创新等各具特色的办学联盟(集团)23个,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学徒班2152个,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近10万人。24所技工院校开展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四是坚持竞赛赋能办学。组织技工院校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等高规格赛事,引领“高精尖”学生脱颖而出,技工院校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先后获得15金19银16铜,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7金2银2铜,其中,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大奖,这也是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获得的第一个阿尔伯特大奖。目前全国总共只有两个阿尔伯特大奖。
江苏是制造大省,也是技工教育大省。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技能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精心育才,精细办学,精准对接,方便用人单位“看得到学校”“找得到学生”“用得上技能”。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孙玮
审核:徐明亮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新闻发布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