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的技术+美国的工人=零产出

文摘   2024-08-26 11:13   北京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近年来,为了重振国内制造业,尤其是推动半导体产业的本土化,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自2022年起,这些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包括提供巨额的补贴、税收抵免、低息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补助金。

据统计,这些财政支持的总金额已经突破了4000亿美元的大关。这些措施旨在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确保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其中,《芯片与科学法案》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产物,在该法案的授意之下,美国政府宣布,计划向台积电提供66亿美元现金补贴、50亿美元低息贷款,总额116亿美元,支持其在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

而台积电则“投桃报李”,宣布将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设第三座晶圆厂,在美投资总额将超过650亿美元。

而到了如今4年过去了,已经到了台积电计划产出的日期。那么,如今这家工厂的产值是多少呢?

没错,是零。而其计划的开始生产日期也被推到了2025年。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凤凰城,作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州府,坐落在该国西南部的辽阔土地上,以其干燥的气候和环绕四周的沙漠丘陵而闻名。在这片不毛之地,台积电的办公大楼傲然挺立,这就是台积电在美国本土扩张的重要一步。

紧邻着台积电的办公大楼,一座庞大的芯片制造工厂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座工厂的建立,不仅为凤凰城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也为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沙漠的烈日下,工人们辛勤地工作,一砖一瓦地构建起这座未来将生产尖端芯片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座工厂的建成,预计将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推动整个亚利桑那州乃至美国的高科技制造产业链的发展。想象总是如此美好,但是前提是一切按部就班。

随着《Rest of World》的一篇报道介绍了台积电美国工厂遇到的艰辛历程,表现风光的台积电厂房背后的种种问题就已经不再是秘密了。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占地达到了惊人的1100英亩,折合大约445公顷,如果以足球场作为参照,其面积相当于625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这样的规模不仅超越了台积电在台湾所有厂区的总面积,而且比台湾著名的新竹科学园区还要大出超过一半。

另一方面,台积电对于这座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工厂的投资也是巨大的。根据计划,仅仅是一期工厂的建设,预计耗资就将达到120亿美元。

就在这规划巨大的园区破土动工之初,就迎来的巨大的挑战——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全球供应链中断,通胀压力随之而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美国的海运系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严重的“大堵车”现象。

在这场物流危机中,不仅仅是日常商品受到影响,连制造芯片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和精密零部件也无法幸免。这些对时间敏感、需要精确调度的高科技货物,正无助地漂泊在某个拥堵的港口之外,等待着进入生产线的时机。成本自然随着不畅的物流而水涨船高,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台积电决定采用“台湾制造整厂输出、美国组装”策略,但依然压不住价格,因此费用急剧上升。

好不容易挺过了成本上涨的逆境,台积电又迎头掉进了第二个坑里:美国政府。

在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中,美国政府推出了高达527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这笔资金虽然将由多家企业共享,但美国政府对于台积电的承诺却相当慷慨,提供的资金支持数额相当可观。

在这样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下,台积电宣布了其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第二期工程启动计划。根据规划,这一阶段工程预计将在2026年开始生产更为先进的3nm制程技术芯片。随着第二期工程的加入,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两期工程总投资金额也随之增加,达到了4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然而,在台积电申请美国政府补贴之后,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政府对其《芯片与科学法案》进行了修改,特别为台积电等外资企业设定了一系列“护栏条款”。这些条款包括但不限于:禁止在中国大陆市场进行产能扩张或增加投资、禁止独享利润,要求在盈利后与美方共享成果、要求数据透明等。

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挣钱美国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尽管台积电方面对于美国政府设定的“护栏条款”表达了不满和不能接受的态度,但事实是,前往美国建设工厂的决定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没有回头路可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台积电为了能够获得美国政府承诺的补贴,不得不继续按照计划进行投资。

但是在上文中的信息来看,台积电也是反过来给美国政府画饼——既然补贴难拿,那工厂的进度也就是个“面子工程”而已。

除了这些“客观”的因素,对于台积电来说还有一些更加“棘手”的“人”因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缺人”!

台积电的前董事长刘马克在季度业绩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缺乏熟练工人,亚利桑那工厂的建设遇到了困难。”

从数据来看,目前,美国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员工中有高达50%是从台湾省派遣过去的,而从长远来看,台积电必然需要降低这一比例,转而大量招聘当地工人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经济。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了:美国当地缺乏的是具备通用行业技能的人才。投资建设晶圆厂不仅仅需要半导体行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机械、电气/电子和化学等多个领域的设备操作和维护技能。此外,还需要有能够管理和处理这种多样化供应链的专业人才。

换句话说,美国并不缺少半导体工程师,而是缺少那些具有实际半导体工厂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

就算是台积电和美国能解决工程师的问题,还有第二个更大的问题等着他们解决。

在美国的论坛上,存在这样一篇文章,题目翻译一下就是:《台积电一直“试图用台湾的方式”做事,体现了美国人的心态》,在这篇文章之中提到:

大家都看到了找不到熟练工人的问题,但有些美国参与到工作里的网友并不同意:

丰田和本田等日本汽车制造商,以及英特尔和美光等本土半导体公司,同样是在美国运营,但是这些企业并未遭遇与台积电相同的难题。这是什么呢?

问题还是出在台积电上:在台湾省,台积电的员工管理风格以高强度和严要求著称,员工通常需要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周末也不例外,且必须随叫随到。对于员工的失误,台积电的管理层可能会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以威胁解雇作为手段,这不符合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对此,《纽约时报》也写文章评价道:

“在台湾行得通的做法,亚利桑那没办法照单全收。这个芯片制造业界的巨人(指台积电)面临的挑战比预期大很多。”

英特尔也在美国、美光也在美国,对于这些台积电需要的人才来说,去工作相对更轻松的企业还是去台积电,这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说到这里,笔者也认为,美国人对于台积电的吐槽,不单单是“文化环境”差异这么简单的问题。同时,更加重要的还是美国制造业大环境本身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确实,美国人天天用英特尔、摩托罗拉、美光的例子来证明台积电不愿意融入美国的大环境,是台积电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转头看看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发展的怎么样了?天天把台积电定位目标,要超越台积电,这都多少年过去了,依旧难以望其项背。

又要舒服地工作、又要高收入,这是绝大数人的梦想。但是这在制造业中,根本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就以目前的生产方式来看,工厂必然会反人性,工厂就是工厂。

在美国人看来,如果干个服务行业、远程办公也能拿到挺好的收入,凭啥到半导体厂里接受“准军事化”管理呢?这真的是根本性分歧,解决不了。

不过,最后笔者也要说,同为打工人,站在工人立场,我支持美国工人的做法。


关注视频号 - EEPW芯视角


了解芯动向,洞察芯看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新闻

EEPW
关注EEPW电子产品世界网,获取电子行业资讯和技术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