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第67期 | 今日主题:新农人

时事   2024-11-05 18:27   四川  



本期要目

支持新农人成“兴农人”(评论)


“新农人”逐梦乡村沃野(深度报道)


西部“新农人”提升乡村振兴“活力值”(一线实践)


“新农人”将手机玩成“新农具”  直播链接“土地”与“云端”  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一线实践)


“新农人”走实兴农路(一线实践)



支持新农人成“兴农人”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96元,同比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2965元,经营净收入达到2049元。这些成绩表明,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新农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正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所谓新农人,是指那些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农人队伍中,不乏“海归”留学生、城市青年、返乡大学生、企业家等。近年来,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着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形成了40多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620多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培育900多万名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新农人正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为支持新农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今年年初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新农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政府应当积极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如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培训指导等,为新农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不过,当前新农人发展仍存在一些难题。例如,部分新农人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进入市场时可能会遭遇品牌建设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以与成熟的农业企业竞争,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又如,一些地区对于新农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新农人在启动和扩展业务时有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对此,应多措并举,化解难题。


加大对新农人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引入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解决新农人创业时面临的启动资金和运营资金不足等难题,降低新农人创业门槛。推动现代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减少新农人的后顾之忧。充分利用直播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拓宽市场准入渠道,支持新农人建立自有特色品牌,加强农村仓储、物流平台等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对乡村紧缺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资源优势,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一线开发培养急需紧缺的人才。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加大“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在相关高校、高职院校更多设立“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班,为乡村培养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人才。加强对新农人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更多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助其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让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兴农人”。


来源:经济日报


 “新农人”逐梦乡村沃野


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


“新农人”不拘泥于传统农业种养模式,他们带着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技术手段,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陈雨佳和“一粒米”的故事,是“新农人”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升级的一隅


在焦建鹏的带领下,龙王坝村历经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蜕变,是“穷山沟”重燃希望的一个缩影


在村支书王学永的记忆里,几十年来,上王峪村从未有像现在这样车来车往。


如今,在北京郊区怀柔这个常住人口不过100余人的小村子,已经开了三家乡村咖啡馆。到了周末,仅河茵咖啡一天最多就要接待500多名顾客。


滑动下方查看更多


这间乡村咖啡馆坐落在距北京主城区约50公里的青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面向湖光山色,坐在树荫下的木椅上,迎着从湖面拂来的微风,静享咖啡香气的缭绕——人们从市区驱车一小时来到小山村,为的便是这一刻。


距离河茵咖啡仅200米还有一家嵄落咖啡。顺着山势,这家咖啡馆在山间高低错落地摆放着百余个座位,成为游客拍照打卡、家庭休闲的好去处。


上王峪村的蜕变,离不开咖啡馆主理人的努力和创新,让咖啡不仅是城市的标配,也成为乡村消费新时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新农人”。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紧跟时代的人,是农民,是不断成长的农民。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高素质农民中,不乏“新农人”的身影,从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农民主播到民宿管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理想。眼下,一批批“新农人”正回到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认为,“新农人”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堵点的重要一环,他们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发展希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浍南镇杨集村,“新农人”使用无人机为水稻喷洒农药(2023年8月1日摄)黄博涵摄/本刊


开掘农村发展新理念


过去的夏阳村,村民多以毛竹、茶叶种植为生,家庭年收入1万元左右。多年来,这个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的小乡村发展模式从未改变。直到20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届村支书鲍鑫让夏阳村的发展理念得以更新。


鲍鑫是一名“85后”,在夏阳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在镇党委书记的一次次邀请下,下定决心回村。


上任后,鲍鑫等村“两委”成员一致决定,在村里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留守人口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的背景下,夏阳村不能只靠农业种植,“乡村发展不止在农业。”


安吉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结合实际情况,他认为,未来的夏阳村应在绿水青山中做文章。


一次回到上海,公园里露营的年轻人吸引了他的注意,鲍鑫意识到,露营经济或许能够成为夏阳村发展的新机会。


沿此思路,鲍鑫从清理闲置土地、改造村庄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开始,为发展露营经济打基础。起初,结合网络营销,鲍鑫和村民一起陆续开发了9个营地,占地面积约200亩。


但仅靠村里的资源,露营经济不易持久。鲍鑫等人认为,引入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关键。


率先抛来“橄榄枝”的是小红书,一方面他们看中了夏阳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与村“两委”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双方最终决定通过“保底租金+流水分红+服务经费”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小红书负责夏阳村运营,村“两委”做好配套服务。


眼下,夏阳村“生态露营村”品牌深入人心,2023年,接待前来露营的游客超过15万人次,村级旅游收入达到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97万元,村级经营性收入245万元,村民平均年收入增长10%。


夏阳村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与邻村签署生态补偿协议、设置每日露营人流量上限,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村党支部副书记黎波介绍。


发展赛道的转换,离不开无数像鲍鑫一样敢想敢干的“新农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农业种养模式,不仅把乡村看作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更把乡村看作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农民的多元化就业空间、良好生态的供给空间和乡土文明的传承空间。


从全国范围看,“新农人”探索出多样化的农村发展新空间比比皆是,产业融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为中国乡村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景。


程国强表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催生出“三农”功能定位的重大变革。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除了继续承担保障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职能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也将担负更多新的使命。


这些新使命与“新农人”具备的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技术手段高度融合,这意味着“三农”的未来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铺就产业升级新路径


9月22日,第七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第一届丰收节以来,黑龙江省宁安市上官地村的丰收节越办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这背后,“新农人”陈雨佳功不可没,她的故事要从一粒米说起。


上官地村是石板大米的主产区,过去一段时间,大米主要通过本地集市或农贸市场销售,价格很低,操持着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陈雨佳的母亲时常为扩大大米销路发愁。


那时的陈雨佳是宁安市第一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困扰,思虑再三,2016年,她辞职返乡,决心为家乡的石板大米开辟一条升级之路。


陈雨佳做的第一件事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从优质品种引进,到育秧种植方式,再到质量监测,全链条探索标准化石板大米有机种植模式。


在育秧阶段,实施两段式育秧方式;在种植阶段,根据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用无人机喷洒营养液;在科技赋能种田方面,安装气象监测仪、稻田监控器,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陈雨佳做的第二件事是以网络为抓手,拓宽石板大米的销售渠道、丰富消费形式。


首先,将石板大米引入直播间,打破地域限制,实时与消费者互动,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和购买欲望;其次,拍摄短视频,将镜头对准家乡美景和乡亲们的生活,让石板大米品牌深入人心;此外,创新推出“庄主认种”“粮票定制”等模式,客户可在春天认购一亩石板田,秋天会为其配送认购田里产出的有机石板大米。据了解,现在合作社约1/3的销售额来自互联网渠道,线上订单越来越多。


如今,上官地村的老产业焕发了新生机。这片黑土地已经成为国家绿色食品水稻农业标准化精品示范区,合作社经营管理6900亩石板田,其中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1800亩,石板大米的年销量已经达到了300多万斤。


陈雨佳和“一粒米”的故事,是“新农人”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升级的又一隅。


在农作物种植领域,《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3)》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大疆农业无人机作业面积覆盖中国1/3的农业土地,累计培训6000名农业无人机教员,累计培训30万农业无人机飞手。


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家农村网商,各大直播平台的“农民主播”数量平均在10万以上。


……


这些“新农人”带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


“新农人”一方面继承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农业向机械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未来,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还不止于此。以农产品销售为例,今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主体活跃、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电商“领跑县”和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


这意味着,“新农人”未来将拥有更多发展机遇,让传统产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带给“穷山沟”新希望


两小时采访中,焦建鹏接了不下10通电话,从乡村人才培训咨询、到合作社经营管理、再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


二十多年前,焦建鹏是一名从宁夏财经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正赶上宁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新闻上看到这一消息后,他萌生了返回龙王坝村创业的念头。


龙王坝村位于“苦甲天下”的宁夏西吉县吉强镇,生态脆弱,干旱少雨,交通不便,曾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龙王坝村的出路在哪?”焦建鹏时常问自己。


借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焦建鹏决定从“0”开始,以“一片林”为起点改变村庄命运。


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2010年,焦建鹏与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开展多轮探讨与协商,讲述他对于龙王坝村的发展规划和做法,最终在政府的支持下,龙王坝村引水上山,大面积种植树木和花草,培育了1000亩青杨防护林。


与此同时,焦建鹏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选取耐旱品种,在山地上种植大结杏、在梯田地上建大棚种植山毛桃、在林下放养生态乌鸡、用鸡粪种植有机果蔬,建立起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他带领乡亲们成立了西吉县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林地进行规模化发展。目前,龙王坝村的中药材种植达到80亩,观赏花卉种植面积50亩,蜜蜂140箱、生态鸡2000羽、梅花鹿10头。


其次,开拓发展思路,多元化开发林下农产品。建立扶贫车间,利用秋天成熟的山毛桃制作桃核枕头、桃核手链、桃核坐垫等,将山间产品变为多样商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最后,利用龙王坝村气候温和、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水资源无污染的优势,打造乡村森林康养旅游胜地。在农牧等部门的扶持下整合投资1.3亿元建成了农家餐饮中心、文化小广场、民宿一条街、滑雪场、窑洞宾馆等配套设施,并创新设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汇集全国乡村人才培训专家教授十余名,针对20余类培训对象,开发特色课程50余门,满足各类乡村人才培训需求。


原本无人问津的龙王坝村人气越来越足。


一方面,吸收农户200多户投资入股乡村旅游,截至去年底,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00多万元,脱贫户户均增收1.6万元。另一方面,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农人”。现在的龙王坝,每年都有一批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在这里实习、就业,作为“代理村长”的他们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活力。


龙王坝村历经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蜕变,是“穷山沟”燃起希望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这背后,既得益于国家的有力支持,更离不开诸如焦建鹏一样的“新农人”,以智慧为犁、汗水为种,精心培育出希望之花,绽放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如今,我国“三农”工作已经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奔赴乡村沃野。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人群将超过1500万人。


10年间,1220万人返乡,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赋能。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应继续发挥“新农人”的力量,强化政策扶持的力度、温度。


在江苏,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订单定向培养“新农人”;在山东,以传帮带制度为依托,将返乡“新农人”培育成乡村“兴农人”;在湖南,政府通过出资、搭建平台等方式,为“新农人”解决后顾之忧……让更多“新农人”安心、舒心奔赴金色田野。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西部“新农人”提升乡村振兴“活力值”


云雾环抱的山地茶园里,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中,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慢行道上骑行观光……记者来到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富硒茶观光园时,看到在当地从事电商行业的林红梅正带领几名主播在茶园中边走边直播。


“今天的直播不带货,就是让观众和主播一起闲聊赏景,这既推介了当地文旅,也会让观众加深对产品产地的印象。”林红梅说。


凭借时代契机与自身努力,如今有越来越多像林红梅一样的电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逐梦前行。“新农人”把网络变成“新赛道”,把科技当成“新农具”,把服务干成“新农活”……他们为农村赋予鲜活生机,吹来理念新风。


林红梅(右一)在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一处茶山上拍摄记录茶园春管情况。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滑动下方查看更多


多年来,林红梅以陕西紫阳县为基地做大电商公司,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从农户到工厂的完整供应链,销售当地及周边区域的茶叶、土豆等多种农副产品,每年销售额可达数千万元,2023年带动农户近800户实现产业增收。


为了在网络和市场竞争中发展,林红梅不断开拓新的经营模式和思路。今年以来,她和公司围绕紫阳县文商旅相关产业,对当地从业人员开展免费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线下服务接待能力和线上宣传营销能力。


“接受我们培训的,有各个村和社区的茶农、茶商、农家乐经营户、景区工作人员等650人,培训内容包括视频编辑、直播运营技巧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文本处理软件等。培训完成后,他们也成为我们的‘家乡推荐官’‘网络分销员’,大家一起把家乡推介得更好,把产品销售的蛋糕做得更大。”林红梅说。


此外,还有许多西部“新农人”投身农业科技领域,用科技手段促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32岁的陈玉坤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主要从事微生物功能开发与菌肥创制、农牧废弃物高质化利用等方面研究,形成的科技成果——生物质地膜,已落地到实际农业生产中,目前已先行在甘肃省推广示范2万亩。


陈玉坤介绍说,生物质地膜具有传统地膜的各项作用和优点,又能减少塑料污染,实现农牧业有机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同时,使用了生物质地膜的马铃薯,其淀粉含量、维生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各项品质指标均有提升。


陈玉坤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据了解,陈玉坤每个月需要来回奔波数百公里,观察不同试验田里作物的生长状况,以掌握对比菌剂的作用效果。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韩融冰介绍,所里像陈玉坤这样的“新农人”还有70多名,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所里目前共取得国家专利100余项,通过研究新技术,为农业带来新发展。


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许多乡村的面貌和人居环境正在不断更新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些“新农人”也在通过土地托管、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加入到粮食稳产增产的队伍中。


眼下正是四川的秋种季节,在四川粮食生产大县中江县,“90后”种粮大户常滔忙着指挥旋耕播种机整地,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此间,他还不停接到来自合作社和农户的需求电话。


常滔是中江县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19年起发展至今,他的合作社已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能够对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的耕、种、管、收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并能进行加工、包装、销售业务。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扶持“新农人”,四川作出系列安排部署,包括量质并重建好“天府良田”、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同时出台提升省级财政种粮大户补贴标准、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等硬政策。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常滔的合作社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合作社服务面积已发展至4万亩,覆盖从本县至周边县区的9个乡镇,年经营收入达到800万元,固定用工人数达25人,拥有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各式农用设备165台套。


“赶上乡村振兴的好时代,农村处处都有我们的新机遇、大舞台。通过开展新业务,为农民提供‘新服务’,我们蹚出了致富路。很快,农村也一定可以用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新技术,让广大农民的农活更轻松,生活更美好。”常滔说。


来源:新华社



“新农人”将手机玩成“新农具”

直播链接“土地”与“云端”

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基地变“直播间”、手机成“新农具”……在射洪市金华镇武东村,“新农人”张翼用一部手机“打通”层层丘陵,不仅将藏在“深闺”的家乡推向全国,还让自家基地的农产品冲上“云端”,销往全国各地。 


10月29日,位于金华镇武东村的射洪市金亭湾家庭农场红薯种植基地里,农机操作手一路翻挖红薯,数十村民紧随其后,麻利地从沙土里抖落出一个个红薯,然后装袋、装车,大伙的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 


张翼在红薯基地直播销售红薯


滑动下方查看更多


这样的现场,既是红薯丰收的田间地头,也是基地负责人张翼的直播间。“宝子们,我手上的红薯就是刚挖起来的,看起来不错吧!下单的时候要注意选大小哦!”“有宝子问口感,好的,我来介绍一下。我们这批红薯是白心的,吃起来非常粉糯。”张翼拿起手机,登录多个平台直播账号,用直播方式一边记录红薯丰收现场,一边推介自家红薯,为网友实时答疑解惑。仅仅开播两个小时,张翼就接了近3000单红薯鲜货订单。 


“2021年,我带着在深圳做电商积累的经验回到家乡,流转50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红薯、油菜、玉米、毛豆等季节性农作物,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自产自销。”今年42岁的张翼是武东村人,孝顺父母是他回到家乡的初衷,而家乡也给了他无限的可能。


几年下来,张翼的直播账号固定粉丝达10余万,基地应季产出的红薯、油菜尖、玉米、毛豆等生态农产品在直播间就能全部销完,小小基地实现了线下农业和线上农业的有效衔接。 


武东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产红薯、李子、甜糯玉米等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当地村民要么自己将农产品运到集市上销售,要么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农产品卖给商贩。张翼通过运营直播打通基地“线下农业”与“线上农业’的渠道后,让村民看到了闭塞山村发展农业的希望。 


“张翼把土地盘活了,种出来的农作物很受市场欢迎,效益非常好,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村民尹正南是张翼家庭农场聘请的一名农机手,他告诉记者,“我常年都在张翼的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 


优质的产品、快速的物流、齐心的团队,让张翼的直播间不断积累人气和口碑,基地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今年以来,张翼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基地种植的红薯、玉米、鲜食毛豆、油菜尖等农产品700余吨,销售金额达280万元,并帮助周边种植户直播代销,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直播接单、挑选优品、打包快递……看着一波波农产品快速搭上电商快车被运往全国各地,张翼感叹:在乡愁这块厚土上,丰收不再是秋季专属,四季不同的田野景象,才是家乡农产品真正实现“线下农业”和“线上农业”无缝衔接、自产自销最有成色的名片。 


来源:遂宁日报




“新农人”走实兴农路


“一年深翻,两年松耙,一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每四年一个循环,这黑土地就能越种越肥,年年好收成!”日前,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升昌镇永胜村刚收割后的大豆地里,刘明坤一边指挥着正在秋整地的几台大型机械,一边在空当中跟记者唠起“农经”。


年经营耕地35000亩、生产鲜食玉米4500万穗,生态猪场、肉牛养殖、有机肥料、休闲农业旅游……眼前的这位新时代的农民是如何在黑土地上耕耘,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上不断探索突破,把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从一位普通农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新时代农民企业家?记者带着一系列的好奇对刘明坤展开了采访。


滑动下方查看更多


2010年元旦刚过,中央“一号文件”刚刚出台,刘明坤盘坐在自家热炕头上,被电视里反复出现的“合作社”三个字深深吸引。“别人能干的事,咱也能行!”成立合作社这个想法在刘明坤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主意打定,他联合了几个村里的好哥们,不到半个月,刘明坤的“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敲响了锣鼓。


当年,合作社就流转了村里两千多亩土地,清一色种上了大苞米。


春种,夏管,秋收,入冬卖粮。年底一算账:没挣钱!


“就是瞎忙乎”“这回应该能消停了”……流言蜚语四起,好哥们也开始打退堂鼓。


“咋回事儿?”“啥原因?”刘明坤不服输,一点一滴查原因找问题。地块零散,增加经营成本;技术落后,单产少效益低;种植面积小,体现不出规模化效应……


找准了问题,刘明坤一样一样去解决。地块零散,他找村民“串地”;技术落后,他到镇里县里取经、请能人;面积小,他借钱贷款增加流转土地面积。


“合作社能够发展壮大,功劳是国家出台助力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刘明坤说,当年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让他们合作社享受到了百万余元的政策补贴。


2011年春耕时节,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买回的现代化大农机纵横驰骋在黑土地上,效率“以一当十”,作用“以一当百”。刘明坤说:“之前难以想象,从来没想到地可以那样去种!”


“夏天啃棒子,冬天做豆包。”鲜食玉米一直是一家一户种在自家园子里作为佐餐调剂的辅食,从来没有人想过超大面积种植。


刘明坤胆子大,一次种了5000亩。村里有人等着看笑话,合作社里有人不同意,刘明坤却一点也不着急,笑着说:“咱有底气。”刘明坤的底气来自于2016年省里出台的两个文件:《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和《黑龙江省2017年耕地轮作试点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合作社几年来的运营,刘明坤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产品越来越市场化,种地挣钱已经不再天经地义,生产出市场喜欢的产品,才能保证收益。“鲜食玉米就是符合国家、省市政策,符合合作社实际的最佳品种。”刘明坤说。


这年秋天,5000亩鲜食玉米卖了好价钱。刘明坤瞄准的方向一发不可收:建冷库4000平方米、保鲜库40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备和设施,建现代化鲜食玉米、速冻玉米加工流水线12条,形成年加工能力3.5万吨……合作社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的脚步更加坚定。


2017年,就在刘明坤的鲜食玉米产业阔步向前之际,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专项资金2000万元落实到永胜农机合作社。好风凭借力,刘明坤又一次感受到了政策的宏大力量。


2023年,合作社进入了公司化稳步发展阶段。当年带动鲜食玉米种植总面积实现25000亩,解决当地人员就业240人,增设农民就业培训、品质溯源监控、产品质量检测、电商销售部等综合服务中心,在保障农民就业转化的基础上,稳定产品质量,创新销售业态,形成有效的产业闭环。


目前,合作社资产达到5308.2万元,主营产品“黑龙永胜”系列农副产品,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合作社2022年完成年销售收入6354.7万元,实现利润330.6万元……


“无论是发展鲜食玉米,还是发展种—养—加闭环农业,我都在中央和省里下发的农业政策里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刘明坤说,包括生态发展思想下的秸秆资源化、粪污资源化,只要你做的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则无往不达!


“有国家的好政策,有地方上的大力支持,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让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智慧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提起下一步发展,刘明坤信心满怀。


来源:黑龙江日报



-END-


       


光雾山红叶观赏期延长!别犹豫了,赶紧去~~

电子行驶证来啦!巴中启用时间是……

明年1月四川将组织新高考适应性演练



来源 | 掌上巴中


编辑 | 吴岷迅  校对 | 张芯怡 审核 | 张容 

报料热线 | 50111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04

巴中日报
欢迎关注巴中日报,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