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①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②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 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类别 | 特点 |
阐释说明类 | 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
联立信息类 | 要求考生梳立大历史观,发现不同信息之间的关联并加以论述。 |
自拟论题类 |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己写出论题,进行论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通常存在最佳立意与否的问题 |
历史图片类 | 一般以考核历史图片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
阐释说明类
首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如果材料中有“人物认识”,那就要概括人物观点,并阐述其观点。概括观点就是抓主干,阐述观点要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其次,进行史料论证。史料论证要注意从举措和影响(评价、作用、影响、意义)进行阐述,注意使用历史性的专业术语,进行客观、深入的评价。
【答题模板】是什么(内容/特点)+为什么+影响/怎么做(怎么做一般较少,多考影响),此步骤缺一不可,必须写全。
联立信息类
1.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主题,即自拟论题;
2.进行写阐释叙述,即论证说明;
3.最后,要求用史实论证,逻辑严密清晰,表述通顺。特别注意:题目是否要求列出信息。
【答题模板】信息罗列+是什么+为什么
自拟论题类
1.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两遍,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泛读: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2.第二步,提炼自拟论题。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句完整的话(注意表述不要繁琐,不可以是两句或以上的文字)。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
3.第三步,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史论结合说明。论述时要求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逻辑严密。
4.第四步,最后要有小结(结论)。回扣主题观点,并能将材料的认识升华到历史学科素养的理论高度。(阅卷一般分值是2分)
历史图片类
1.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2.步骤二:读材料:(1)看图片时间。(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
3.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
4.写作要求
1.亮观点 (观点要明确)(1分)
观点:陈述句(观点=认识、见解、看法、感悟等)
2.重论证
(一般每个论文需要两个论据。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记空谈)
①史实+解释(1+1分) ②史实+解释(1+1分)
3.作总结 (1分)
呼应观点,总结升华。用“综上所述…,因此…”等。
请你总结一下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结构“公式”?
历史小论文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评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得5~6分。
观点基本明确,有史有论,且史论结合基本准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误,或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得3~4分。
认识片面,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或有论无史,与史实联系不密切,得1~2分。
完全离题或观点不正确,不得分;只有题目,没有内容,不得分;只抄写题干中的材料不得分。
注意:无与正文相匹配的题目或无题目,扣1分;若字数少于200字,最多得2分。
补充: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卷面条理、规范,书写工整,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反之,可酌情扣分。
高分历史小论文具备哪些要素?
1.题目:符合要求,突出主题;
2.主题:明确;
3.史实:符合题意,有典型性,无知识性错误,不只是简单罗列。
4.论述:没有照搬试卷原文,契合主题,对应史实,语言精炼通顺。
5.总结:有概括性,有高度。
6.字:(1)字数符合要求;(2)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15题)
1.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半城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半坡人主要种植粟,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答案】论点:自然环境影响原始农业的发展。
论述: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决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因为长江流域河流密布,整年降雨充沛。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的降雨较长江流域差得多。受制于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所限,主要是靠天吃饭,故而种植抗旱性比较强的粟。因此自然环境影响着原始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半城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半坡人主要种植粟,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归纳出论点是自然环境影响原始农业的发展。阐释围绕自然环境,对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论述: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决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因为长江流域河流密布,整年降雨充沛。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的降雨较长江流域差得多。受制于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所限,主要是靠天吃饭,故而种植抗旱性比较强的粟。因此自然环境影响着原始农业的发展。
2.观察下面三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他们的主要事迹以及影响。(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题目:传说中的名人
论述:传说中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他还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知识点】大禹治水、禅让制、炎帝与黄帝
【详解】题目: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炎帝黄帝和大禹都是属于传说中的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或先祖,自拟题目为传说中的名人。论述时根据所学从人物的主要贡献以及影响展开论述,如:题目:传说中的名人。论述:传说中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他还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3.阅读材料:
从以上图片材料中任选两个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论点: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述: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退。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战争,消耗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人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纣王身死,商朝灭亡。由以上所述可知,统治者的残暴是导致夏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武王伐纣、商汤灭夏、夏桀的暴政
【详解】根据图片“夏桀把人当坐骑”“纣王无道造炮烙”结合所学,自拟观点为: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依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退。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战争,消耗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人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纣王身死,商朝灭亡。由以上所述可知,统治者的残暴是导致夏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4.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6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巴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倒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素材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饼世界。建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素材二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问题: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各列出两条申遗成功的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所提理由需依据评选标准,条理清楚,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申遗理由:
(1)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3)长城是见证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
(4)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知识点】北京人、秦北筑长城、明长城
【详解】申遗理由:(1)根据材料“1927年开始发掘,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饼世界”得出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2)根据材料“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得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3)根据材料“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得出长城是见证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4)根据材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得出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5.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材料三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论述: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知识点】铁犁牛耕的使用
【详解】依据材料一反映了牛耕和铁农具出现,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人们以“牛”“耕”作为名字是因为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可知,铁制农具提高了生产力。由此确定观点: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论述,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耕”作为名字,说明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近年在河北、辽宁等地发掘出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此外,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 事件 |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 实行分封制 |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 诸侯纷争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 |
商鞅变法 | |
百家争鸣 | |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
实行郡县制 |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 |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 |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 刘邦建立汉朝 |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 |
出现“文景之治” | |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编制
(1)上述事件中,哪件事推动了社会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政治方面,使国富兵强。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学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示例二:观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论述: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秦国最终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结束了这一局面。
【知识点】分封制、春秋争霸的评价、铁犁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
【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提高了生产效率。
(2)示例一:观点: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百家争鸣”的作用可拟定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百家争鸣的作用方面进行论述。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政治方面,使国富兵强。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学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升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示例二:观点:根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诸侯纷争,统一中国”的作用拟定观点为: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论述:根据分封制、诸侯争霸、统一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论述。西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秦国最终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结束了这一局面。
7.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 领域 | 贡献 |
甲骨文 | 文字 |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
《论语》 | 思想 |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
都江堰 | 建筑 |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1)核心思想:“仁”。教育领域的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2)示例:
观点: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甲骨文、孔子、都江堰
【详解】(1)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贡献:结合所学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论语》、都江堰对后世的影响。据此拟定观点为: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任意选择两例文化遗产,从其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选项甲骨文、都江堰。具体论述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于人民。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8.请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刻有文字的甲骨 甲骨文字形举例
【答案】示例:
题目:甲骨文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论述: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归家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对我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甲骨文
【详解】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按照要求拟定明确的题目,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材料图片可知,左图展示了甲骨文的载体,右图展示了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可以拟定题目为“甲骨文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论述时,首先结合左图介绍甲骨文的基本情况和地位——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归家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接着结合右图介绍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历史影响——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对我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9.请阅读下面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完全抄材料不得分)
材料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我国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答案】示例:
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
商朝以高超的制作工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商朝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朝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我国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其中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商朝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
【知识点】青铜器
【详解】短文: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材料“图一四羊方尊和图二司母戊鼎”和所学知识,自拟题目为: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根据自拟的题目,从历史史实寻找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为观点服务,条理清晰,从青铜器的特点、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简要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以高超的制作工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商朝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朝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我国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其中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商朝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
10.【年谱对记录和研究历史人物有重大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嬴政年谱节选
时间 | 大事记 |
公元前247年 | 即秦王位 |
公元前230年 | 发起灭六国的战争 |
公元前221年 | 一统天下,称“始皇帝” |
公元前219年 | 南征百越,修灵渠。造阿房宫 |
公元前215年 | 北击匈奴 |
公元前213年 | 筑长城,下《焚书令》 |
公元前212年 | 修直道,坑杀儒生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1、标题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2、史论结合;3、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
标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论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的建立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嬴政的功过为例,谈一谈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其次,读材料,找标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样的标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再次,引史实,展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这样论述: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根据以上的论述,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11.【千古一帝秦始皇】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大事记》: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建立秦朝。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定礼法,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定全国36郡。
公元前219年,修灵渠。造阿房宫,为太极届。泰山封禅;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去匈奴,掠取河南地。
公元前213年,整治狱史,修筑长城,下《焚书令》。
公元前212年,修直道。坑杀儒生460人于咸阳。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兵于大泽乡。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材料三 秦时的赋税,远远超过农民,的负担能力,秦的赋税占农民收入的大半,当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常年征发的徭役和兵役不下二三百万,约占男劳动力的一半,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局面。
——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说秦始皇”为话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秦始皇的功与过。论述: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秦始皇的暴政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秦始皇有功也有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巨鹿之战与秦灭亡、秦朝的暴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的建立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辩证客观,秦始皇有功有过,可拟观点为:秦始皇的功与过。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
论述: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秦始皇的暴政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最后总结:总之,秦始皇有功也有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文景之治”】
材料一 汉文帝从代地来到京城,当政23年,宫室、园林、豹马、服饰、车架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利之事,就予以废止,以便利于民众。例如,他曾打算在新丰以南的骊山之上建造一座楼台,名曰“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对皇帝来讲,“百金”实在微不足道,可文帝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连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产业的花费都感到太奢侈了,文帝之节俭可见一斑,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岳庆平《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二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围绕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理政举措,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题建议;论题可以从治国理政的背景、影响等某一方面展开,也可以综合概括。如;汉初的国情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历史的经验教训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答案】论题: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论述: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最终,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所以,我们认为,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汉文帝从代地来到京城,当政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架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利之事,就予以废止,以便利于民众”“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论题为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论述:论述可结合汉初的治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答,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最终,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所以,我们认为,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上摘编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5中的两幅图片,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图1至图5中的两幅,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同类一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图片序号:图1;图5。
观点: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论述: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生产工具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物质手段,它们的发展演变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骨耜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耧车最早产生于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重要的播种工具。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耧车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工具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物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将变得更加强大,发展出更为高效和智能的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知识点】河姆渡人、武帝的经济措施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5中的两幅图片,即图1 骨耜;图5 耧车。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它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楼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提高了劳动效率。因此,确定观点,即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然后从骨耜、耧车对生产力的作用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具体论述如下:
图片序号:图1;图5。
观点: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论述: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生产工具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物质手段,它们的发展演变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骨耜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耧车最早产生于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重要的播种工具。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耧车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工具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物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将变得更加强大,发展出更为高效和智能的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图,任选中国古代史某一个具体时期,在通史时空构建图上补充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具体史事,依此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围绕所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具体史事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示例】
具体史事:①郡县制;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
观点: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论述: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秦朝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事和观点。)
【答案】具体史实:①推恩令;②盐铁专卖;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观点: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
论述: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大大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针对货币不同意,经济命脉掌握在世家大商贾手中,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使中央控制了财政,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了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针对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学为主导思想,创办太学,从此儒学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汉武帝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识点】武帝的经济措施、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王国问题的解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此题为论述题,需要认真审题,并且根据所给示例进行论述。一方面要结合古代某一具体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史实展开,这就需要对朝代的措施比较深入的掌握。要结合教材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的朝代和人物来进行。例如,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
具体史实:①推恩令;②盐铁专卖;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观点: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
论述: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大大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针对货币不同意,经济命脉掌握在世家大商贾手中,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使中央控制了财政,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了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针对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学为主导思想,创办太学,从此儒学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汉武帝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
15.【大型工程和杰出历史人物】
图一 都江堰示意图注:都江堰选择高山与平原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合成一个体系。 | 图二 商鞅舌战旧势力图注:商鞅与反对改革的旧势力进行激烈的辩论,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思想。 | ||
图三 《灵渠》特种邮票注:灵渠,全长30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 图四 汉武帝像注: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
请围绕“大型工程和杰出历史人物”,任选角度,自拟标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历史人物,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西汉汉武帝即位后,面对复杂的形势,他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由此可知,杰出历史人物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点】王国问题的解决、商鞅变法
【详解】小论文: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杰出历史人物“商鞅”,“汉武帝”,拟定一个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围绕“商鞅”,“汉武帝”对历史的贡献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历史人物,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西汉汉武帝即位后,面对复杂的形势,他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由此可知,杰出历史人物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