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
光明日报单条报道重庆高新区
金凤镇上有了非遗工坊
原文如下
↓↓↓
用拓包蘸取少许红色墨汁,再小心地敲击微润的宣纸,图案便一点点被转移至宣纸之上。揭起拓片,来自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学校的6名九年级学生举起第一次完成的拓印作品,兴奋地合起了影。
一旁,几名重庆高新区金凤镇居民正聚精会神地用蜡刀在棉布上一笔一画描绘着图案。不同于传统蜡染中常见的花卉或者神兽,她们将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融入了设计中。
“不管是传统纹样还是新潮图案,大家都能在工坊找到自己喜欢的非遗产品。”雕版拓印非遗传承人李小薭介绍,上到60多岁的老年朋友,下至20多岁的年轻群体,非遗工坊开张不久就吸引了许多顾客前来体验。
“金凤镇上有不少非遗传承人,但分布都比较分散,力量单薄、发展乏力。我们就想着把他们聚起来,联手做个非遗工坊,以‘公益+盈利’的模式提升综合效益。”金凤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孙燕说。
2024年11月28日,金凤镇文化服务中心将位于老场镇的文化站改造为金凤非遗工坊,在近200平方米的空间内,聚集雕版拓印、剪纸、蜡染等多名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体验、创作和销售。
工坊作品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光是蜡染就有衣服、首饰、摆件等各式产品,此外还有拓片、剪纸、书法、刺绣等不断添置的20余项非遗作品,琳琅满目。
“这儿本来就是人流密集的老场镇,更紧邻高新区公租房。居民来来往往,不少人看见门头就好奇地走了进来。”李小薭说,以前自己的商铺摆在景区,线下体验面向的多是旺季游客,现在来到了场镇后,感觉非遗真正走进了居民的生活,“不仅附近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同学前来交流,三四十公里外的顾客都跨区来动手体验嘞!”
无论是线下体验还是线上推介,多元的选项让顾客有了丰富选择,也使得金凤镇的非遗推广有了十足底气。工坊设立的头半个月,就接到了总计约4万元订单。同时,当地又趁热打铁开发了供企业团建、校园研学的文旅项目。
“作为提供平台的交换,非遗传承人们也将更多地走进社区、学校和工厂,为居民、师生和工人带去公益文化服务。”孙燕说,通过经济和文化效益双驱动,金凤镇的非遗还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热点关注:
媒体关注 | 新华每日电讯单条点赞!首批“车路云网图”协同智驾小车在科学城投用!<<<点击阅读
长按关注西部(重庆)科学城
总编:邓晓伟丨副总编:李昊阳
主编:李童彤丨责编:王倩
来源:光明日报|编辑:范兴欣|校对:周翌
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