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控能塑造棉花株型,既有利于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又可改造棉田的群体结构,是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产,与适当增加密度相配合的一项最具应用价值的技术。
棉花为无限生长作物,生长过程中,只要水肥条件合适、空间条件允许,就可无限进行横向和纵向生长。棉花株型栽培就是在特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下,通过一系列人工措施,主动而有预见性地干预棉花个体发育,培育理想株型,从而协调棉花生育与气候、个体和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内围铃的形成和发育,达到早熟、高产、优质相结合的目的。
棉花化学调控,首先是对植株生长进行调控,即棉花生育期间合理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产品进行调控,进而构造合理株型,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移,使产量构成因素更加协调,从而达到提升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目的。棉花化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药剂筛选和使用方法探讨的复杂过程,最后确定了以缩节胺(DPC)为基础,多次合理用药的技术体系,进而提出了“棉花全程化控技术”——就是从棉花蕾期、甚至苗期开始进行调控,最终实现高产、高效和优质。目前,以我国新疆棉区为代表,基本确定了全生育期少量、轻控、多次的化控技术规程,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棉花化学调控技术的不断改进,以缩节胺为基础,许多科研院所研发出了多种新型化学调控复配制剂,其中以中国农业大学化学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取得了突出成绩。利用“缩节胺”调控棉花生长、利用“乙烯利”催熟吐絮技术在棉花生产上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公认的良好效果。此外,随着棉花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广泛应用,棉花化学脱叶剂成为研究与应用的重点之一,并在不断地改进和突破。棉花生产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打顶,操作费工费时,正处于高温多湿的季节,同时可允许的操作时间又极其有限,诸多不利因素一直困扰着广大生产者。为此,科研工作者研究推出了化学打顶剂,通过叶面喷施、植株内吸达到影响和停止顶尖生长的目的。这是目前棉花化学调控技术研究的2个热点。
化控应用的技术难度并不大,主要还是认识问题。有人提出“化控要在旺长之前”,从口号上棉农能接受,但应用起来还有不小距离。去年6月14-19日笔者下乡服务时看到,大部分棉田已长出5-6个果枝,株高35-40厘米,已有旺长现象,但大多数棉农仍未进行第一次化控。因为棉花不旺长时棉农很难做到化控。棉农也知道节间太长不好,但怎样控制节间并不得要领。在北方,受生长季节限制,一般棉花单株平均结铃不会超过30个,以20-25个较易实现,株高没必要1米以上,以90-95厘米为宜,按单株果枝13-14个计算,应控制平均节间长5厘米,总长65厘米,第一果枝距地面高20-25厘米。果枝水平长度不超过33厘米,株宽控制在66厘米以内,最长的第一果节,以10厘米左右为宜。按4个果节计算,平均每个果节长度为7-8厘米,实际上现在有些棉株第一果节已达到20厘米以上,主要是化控晚造成的。
棉株对缩节胺吸收快、转移慢,所以凡喷不到的地方就起不到控制作用。如果是被动化控,液量要加大,喷幅要加宽,喷速要放缓,以做到使每个生长点都能着药。
实际生产中化控大致出现了3种模式:一是分段定量化控模式,一般分4次化控,前轻后重;二是多次化控模式,约8-10天1次,每次0.5-1克,后期也不加重;三是和叶面喷肥同步进行,促中有控、控中有促。为使缩节胺的作用不间断(间断会致使棉株生长时快时慢,很易造成棉花生长反弹),我认为以第二种模式较好。笔者下乡看到不少这种情况:棉农在前期化控1-2次后,看到效果很好而放弃了以后的化控,造成中后期棉花徒长。
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