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卖菜大姐改行开采耳店,被认定为非法行医,被罚22万!大姐:“获利500元,罚款22万,这罚款比例也太大了!我根本还不出来!”而卫健局大度表示:可以申请延期或者分期缴纳!”
李女士,今年41岁,独自抚养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为了照顾家庭,她曾在宜宾菜市场租摊位卖菜,每天凌晨4点起床进货,生活简单却辛苦。
长期的劳累让她动了改行的念头。2022年初,李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陕西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招募采耳店加盟商,并提供耳部护理相关产品。她心动了,决定搏一把。
为此,李女士东拼西凑筹集了10余万元。这些钱既包括加盟费用5万元,也包括店铺装修和设备采购费。2022年8月底,她在宜宾市翠屏区注册成立了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经营范围明确标注为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等。她觉得自己做的是安全的生意。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和培训,她的采耳店终于在2023年3月9日开业。店内员工一共三人,都是经过加盟公司培训的“专业人士”。服务内容包括掏耳朵、经络疏通和耳部按摩。虽然刚起步生意不算红火,但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这种期待很快就被现实击碎了。
2023年3月22日,翠屏区卫健局接到举报,称李女士的采耳店涉嫌非法行医。
执法人员到店检查,发现店员正在为一位79岁的老年顾客提供耳部滴液和按摩服务,并使用“小可视”内窥镜仪器检查耳道情况。在他们看来,这已超出了普通护理范畴,属于诊疗行为,而李女士的店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随后,卫健局依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2000元,并罚款11万元。按照规定,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按1万元计算,罚款需在5倍至20倍范围内裁定。执法人员取了最低裁量,但金额之大依然让李女士难以接受。
“我开业两个星期总收入才2000块钱,扣掉员工提成只剩500元。”李女士听到处罚决定时目瞪口呆。她根本不知道开采耳店需要特殊许可证,更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辛苦会被认定为“非法行医”。
面对巨额罚款,她只能选择关店,但以为关店后事情就结束了。
然而,事情远未结束。
2023年12月19日,由于她未按时缴纳罚款,翠屏区卫健局依据法律追加了11万元滞纳金。滞纳金按每日罚款总额3%计算,总金额攀升至22.2万元。这对于刚刚关店的李女士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涉事老年顾客的家属也向她提出索赔,要求赔偿包括已支付的1930元费用在内的1万元,并称如不解决,将通过法律途径处理。这让李女士的生活更加艰难。
她表示,当初加盟时并没有被告知需要许可证,更没有意识到使用内窥镜会被认定为诊疗活动。她说:“我只是想靠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一步?”
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网友们纷纷为她鸣不平,认为这是一例典型的“小过重罚”。一位网友评论:“卖菜赚21块钱罚11万,土豆涨价罚30万,这种罚款真的合理吗?”
另一些人则指出,对于初次违法且危害性小的行为,执法应更体现教育意义,而非直接重罚。
翠屏区卫健局的罚款裁量虽在法规允许范围内,但也被质疑执法过于机械化。他们表示,如果李女士能提供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滞纳金部分可以减免,罚款部分也可分期支付。但这对于李女士来说,显然仍然是沉重的负担。
事态在2024年3月31日出现转机。翠屏区卫健局宣布撤回对李女士的强制执行申请,并启动案件内部复查。
与此同时,法院裁定终止对李女士的处罚执行。
这场风波,让李女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采耳店关门,公司注销,她重新回到了靠零工维生的生活状态,每天只能赚几十元。
然而,她的故事也引发了更多思考,执法应如何平衡法律的威严与人性的温度?这不仅关乎法律的公正性,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谁都想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而这样的努力,更需要被理解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