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期间
巫山博物馆精心筹备蛇年主题活动
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
融合非遗文化与新年文化的精彩盛宴
文物不言,以文化人。春节期间,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与活动,让观众深入领略蛇年文化内涵和巫山独特的非遗魅力。记者看到,博物馆内专门开辟了主题展厅,展示了与蛇相关的文物藏品,从古老的蛇形玉佩到栩栩如生的蛇纹陶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关于蛇的传说与故事。
DIY剪纸。
DIY剪纸。
每天上午9时,博物馆准时开门迎客,不少市民及游客便走进博物馆,了解巫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春节,博物馆中的非遗文化成为了一大亮点——巫山剪纸、木雕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以蛇为主题创作了众多精美作品,灵动的蛇形图案在他们的巧手下呼之欲出。市民近距离欣赏非遗之美,亲自参与体验,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简单的非遗手工艺品,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市民及游客走进博物馆,或提笔书写对联,或握剪学剪纸,或拍摄全家福……洋溢着浓浓的喜悦氛围,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市民正在写对联。
游客正在拍“全家福”。
“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和新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的一年里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大家送上一份特别的新年祝福。”巫山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立春后的巫山薄雾未散,返工首日的街头尚裹着年味的余温。
踏入博物馆时,正撞见一条铜丝缠绕的“蛇”从非遗匠人指间昂首——它通体缀满巴渝纹样,尾梢悬着红绸灯笼,既似远古图腾苏醒,又像数字时代像素块堆叠的赛博灵物。展厅里,剪纸老艺人把《白蛇传》剪成十二连屏,糖画师傅以蛇形糖丝勾连“福”字,孩童们捧着“贪吃蛇”灯笼追逐嬉闹,传统与解构的边界在此消融。
忽然想起策展人那句笑谈:“都说蛇蜕皮是重生,我们让非遗也蜕层皮。”的确,当游客对着电子屏幕里游进青铜器的虚拟蛇影惊呼时,当年轻父母用手机扫码解码“蛇盘兔”剪纸里的古老婚俗密码时,那些曾被岁月风蚀的文化肌理,正借由轻盈的狂欢重新充血。
暮色渐沉,离馆时回望,檐角悬挂的蛇形灯带在玻璃幕墙上投下蜿蜒光轨,恍若一条衔尾蛇咬住了新旧年轮的交界。
巫山的非遗何尝不是时间的蛇?它总在逡巡、蜕化、重生,而博物馆恰似一片温热的茧。
记者 王忠虎 周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