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面对面 |《梁格庄会葬图》背后的历史波澜

政务   2024-10-22 18:38   浙江  








余绍宋,一位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法学家、方志学家、书画家、书画理论家、诗人和收藏家,曾为晚清学者梁鼎芬挥毫,记录下他的安葬仪式。他与梁鼎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何要花费极大精力精心描绘梁鼎芬归葬的场景?又是什么动机促使余绍宋在十余年间敝帚自珍,时时展卷恳请四十余位遗老名士题跋其上?背后的谜团引人探究。

本期文物面对面将和大家见面的宝物,是来自龙游县博物馆藏的书画类文物民国余绍宋《梁格庄会葬图》。让我们一起跟着宝物来了解这件书画作品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线下“文物面对面”精彩瞬间






本期文物有什么特点?下面请随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物信息

名称:民国余绍宋《梁格庄会葬图》

时代:民国

尺寸:纵31.5厘米,横179厘米。

馆藏:龙游县博物馆



文物鉴赏

藏品为手卷形式,高31.5厘米,宽179厘米,是典型的水墨画作品。画面整体取平远之势,近景杂树丛生,中景山村茅屋林立,远处山峦绵延起伏。画作从右侧展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棵呈参天之势的松柏,既暗示了梁鼎芬崇陵种树大臣身份,又象征着他高洁坚贞的磊落品质。松柏后面延伸的山路与三两行人,将观者的视线引入画中的村庄深处。在一处院落内,一群身着古装之人正依次进入一座灵棚祭拜。

此外,本作附有多达四十余人的题跋,分别有曾习经、陈宝琛、秦树声、朱益藩、黎湛枝、胡祥麟、陈庆佑、朱汝珍、汤涤、陈衡恪、温肃、郑孝胥、梁用弧、吴昌绶、康有为、李绮青、陈毅、江瀚、黄节、袁励准、邵章、周贞亮……王廷扬、叶尔恺、刘承干、陈三立等人。多数题跋者为清遗老或不仕民国的积学名士,本身是科举出身的前清翰林,他们不顾年迈之躯,不顾寒天冻地,亲自前往梁格庄,陪同梁鼎芬走完了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

笔随心动,画为心声。《梁格庄会葬图》为纪实之作,笔墨简洁,是余绍宋开始习画五年后所绘,从绘画技法层面来看远未臻于化境,表面看或许更容易体会到本作的纪事意义,但深入探究本作的画面内涵、题跋内容及题跋者身份,并结合余绍宋生活整体及时代背景审视,我们可以推测,这幅画作不仅寄托了余绍宋对梁鼎芬的尊敬与怀念,更表现出了他对“忠义”品格和传统文化艺术的激赏和向往。



延伸阅读

梁鼎芬(1859—1920),晚清文学家、藏书家、诗人,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人,与曾习经、罗惇曧、黄节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番禺梁氏与龙游余氏之间存在着姻亲关系,余绍宋曾祖父余恩鑅之女嫁入梁家,按照辈分,余绍宋称梁鼎芬为“表伯”。

梁鼎芬生前曾于清崇陵(光绪皇帝葬于此)结庐,守墓植树,以示其对清室的不渝忠心。1920年1月(农历己未年十一月)梁鼎芬逝世,清皇室为其追谥“文忠”,因其曾为崇陵种树大臣,按其遗愿,逝后归葬崇陵一侧,寓含九泉下依旧守卫之意。出丧日,梁鼎芬灵柩被送至崇陵所在之梁格庄举行安葬仪式。余绍宋竭力帮辅梁鼎芬之子处理丧仪,参与祭奠。这场盛大的葬礼给余绍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在日记中记录:“送葬者凡百余人……足见梁文忠恩德之杰人矣。”

梁格庄归来后的短短数日,他即以当时场景构思描绘了《梁格庄会葬图》。绘制完成后,余绍宋四处奔波,时时展卷,恳请四十余位遗老名士题跋画上,题跋时间从最早的1920年(陈宝琛)到最晚的1933年(陈三立),跨越了整整十三年。这一行为同样引人思考。其实,梁鼎芬与余绍宋是完全不同政治类别的人,但余绍宋既属于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也是文人画家的典范,他并不向往已然死去的某个王朝,而是敬佩梁老的学问和“忠”的品格,看重传统文化与艺术。

百年如弹指,人间早已是另一番模样,唯有曾经遗留下的画作诉说着一代人所经历的历史波澜,等待着人们的靠近和探索。







内容提供|龙游县博物馆

一 审翁倩琳

二 审叶心

三 审朱芝君




欢迎社会关注文物保护工作


衢州文物安全监督和违法行为举报电话

(0570)12318,(0570)110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衢州文旅
衢州文旅信息发布及品牌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