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快讯
中大放射研究成果报道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居胜红教授团队围绕肿瘤分子功能成像连续发表三项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和《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相关策略具有抗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潜力。但ICD期间产生的免疫抑制代谢产物腺苷(ADO),严重影响了疗效。
居胜红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Fe/Mo双金属的脂质过氧化纳米放大器,并进一步联合腺苷受体拮抗剂。该联合策略通过触发多重调节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凋亡、坏死性凋亡)放大ICD效应,同时缓解ADO相关免疫抑制,增强了全身抗肿瘤免疫力,并成功建立免疫记忆对抗乳腺癌复发及转移。本研究为优化ICD相关免疫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第一作者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向覃言秋,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
声动力疗法(SDT)作为一种“原位疫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可增强实体瘤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然而,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致密的细胞外基质会导致缺氧和大多数药物的渗透受限,加重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限制协同声动力免疫治疗的疗效。
居胜红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巨噬细胞膜伪装的超声响应纳米颗粒来共同输送氧气(O2)和α-山竹素(α-Mangostin),增强 SDT 的疗效并抑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功能以改善胰腺癌致密间质,增强药物的组织渗透并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为解决实体瘤中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的现有局限性提供思路,有效提高胰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
本文第一作者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杜加伟,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恶性程度极高的实体肿瘤,其5年总生存率约12%。胰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仅通过形态学评估很难精准地反映其生物侵袭性和预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形态学和功能信息用于量化肿瘤的微环境特征,其联合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分析方法在评估PDAC的肿瘤微环境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居胜红教授团队系统全面的论述了mpMRI在评估PDAC生物侵袭性和预后方面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基于PDAC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在可重复性和生物学可解释性等方面存在的系列挑战。未来需整合多组学数据联合标准化分析框架,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图像生物标志物的稳健性和可解释性。
本文第一作者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博士生赵奔,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居胜红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自然创新群体骨干、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华放射学会常委、中国放射医师协会常委、亚洲腹部影像学会执委。主持完成多项影像诊断新技术研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编辑 | 崔莹
审核 | 王远成